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论文(2)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论文篇二
《透视辅导员心理隐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摘要: 创建一支和谐的辅导员工作队伍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本文作者通过盘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困境,透视辅导员潜在的心理隐患,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辅导员心理隐患的形成原因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隐患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基层力量和骨干人员,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的长期稳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度关注高校辅导员的生存现状,认真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消除辅导员的心理隐患,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盘点了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困境,并对高校辅导员产生心理隐患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内外因的角度提出了消除辅导员心理隐患的方法及对策。
1.盘点辅导员工作的现状与困境,透视辅导员潜在的心理隐患
1.1辅导员身份特殊化,地位边缘化,定位模糊化,角色冲突化。
首先,辅导员身份较为特殊。尽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情况是辅导员的身份既不是教师,又不是行政管理人员,处于尴尬的位置。其次,身份的特殊化导致了地位的边缘化。高校辅导员既不像专业教师一样受到学校重视,又很难真正成为学校的管理者,甚至被认为可有可无。这样的境地很容易使辅导员意志消沉和缺乏动力。再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模糊偏差。“辅导员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辅导员成了保姆、服务员,而主要应该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却被忽视。最后,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明显。大部分辅导员受到多头领导,他们一方面要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另一方面要站在学校立场作为管理者,而当两者利益发生矛盾时辅导员自身也就面临角色的冲突,陷入两难的困境,影响工作的心情。
1.2辅导员工作对象广,时间长,待遇低,职业前途不明朗。
首先,工作对象广。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岗位。但很多高校并未达到此要求,当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超过能力承受范围时,就会产生不安焦虑情绪。其次,工作时间长。辅导员除8小时上班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学生活动,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其24小时开机,随时处理学生意外突发事件。长时间的工作很容易使辅导员产生心理疲劳和厌烦。再次,待遇偏低。辅导员待遇和专业教师存在明显差距。他们既无科研项目又无市场收入。同时,学生工作的性质使得他们在车费、电话费等方面开销不小,收入的差距导致辅导员心理沮丧,产生挫折心理。最后,职业前途不明朗。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很多学生甚至部分领导也认可辅导员作为过渡性职业的观念,辅导员经常是提拔无望,无奈中只能转行,对职业前途倍感迷茫。
1.3辅导员队伍呈“一高一低”趋势,心态出现“三低一高”现象。
辅导员队伍呈“流动性高,稳定性低”的趋势。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辅导员岗位供大于求,甚至出现一职难求的现象。学校选人不难留人难,辅导员岗位的稳定性不容乐观,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一两年后或转岗或跳槽。而辅导员对工作的心态也出现职业认同低,自身评价低,职业成就感低,职业枯竭和倦怠高发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并非专家角色,甚至是个“配角”,没有形成对工作的职业认同;与有着丰硕教学与科研成果的教师相比,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成效微乎其微,自身期望与社会认可产生了落差,在焦灼和迷茫之余不免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辅导员工作分为思政教育与学生事务两类。学生事务是一些默默无闻的繁杂琐碎的工作,难以作出瞩目的成绩。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效果很难在短期内量化考核,因而辅导员很难产生强烈的职业成就感;辅导员作为助人者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当助人者将个体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职业倦怠。
可见,辅导员在应对一份定位不清晰、工作压力大、自身评价低的工作时,心理方面很容易产生隐患。那么追根溯源,分析造成辅导员工作困境的原因就变得至关重要。
2.从主客观条件出发,分析高校辅导员心理隐患的成因
2.1外界客观条件――外因。
2.1.1辅导员各项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首先,辅导员职能分工机制不规范。辅导员工作多头领导,许多辅导员甚至搞不清谁是自己真正的直接领导者,这在客观上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同时,辅导员工作职能也从单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转变为集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体的工作者,过多的角色期望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制度不完善。辅导员职业无严格的专业限制作为门槛。很多辅导员都是非师范专业,既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又没有担任辅导员的实践工作经验,基本上是边摸索边学习边实践,导致其在起点上就处于劣势。再次,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制度不科学。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绩效形成奖惩体系。认真负责的辅导员很可能会因为严格的管理而导致学生测评分数较低,直接影响工作考评的结果。最后,高校对辅导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有关未来前途的实际问题关注不够。辅导员岗位与高校其他岗位相比,职称和晋升的渠道不健全。
2.1.2高校缺乏针对辅导员的心理援助措施。首先,辅导员缺乏有效的心理培训,合理的情感宣泄途径。很多高校针对辅导员的心理知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尚处于空白期,很少开设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心理保健知识讲座和心理素质培训活动。很多辅导员反映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地方倾诉或咨询。其次,缺乏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应对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经常会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事件本身就会对辅导员产生心理刺激,当他们无法平衡和处理这些事件时就会引发心理危机。而学校缺乏对辅导员心理危机严重性的认识,尚未建立起相关的预防及应对措施,导致辅导员在面临心理危机时,得不到心理支持和正确有效的疏导,加大了心理危机的高发风险。
2.2自身主观条件――内因。
2.2.1辅导员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与现实要求存在差距。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以本科为主,硕士和博士学位数量较少,所学专业是思政教育及师范类的辅导员相对缺乏。同时,辅导员工作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与满足新形势的工作需要。高校扩招带来学生数量增加,层次参差不齐,尤其是面临“90后”,新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很多时候辅导员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就好,因而在知识学习上停滞不前,很少主动学习和创新,导致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不突出,成效不明显。
2.2.2部分辅导员的心理知识水平欠缺,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由于专业限制,非师范专业的辅导员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当自身出现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时,不会自我调节;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也无法采取正确的措施帮助学生。
综上所述,造成辅导员工作困境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需要一套全面的对策来改善辅导员的工作困境,降低辅导员发生心理隐患的几率。
3.消除辅导员心理隐患的方法及对策
3.1从学校层面――关键外因。
3.1.1科学管理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程。合理完善辅导员队伍结构,注重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的配备。同时,明确分工与职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将辅导员分为学生思政、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和事务管理辅导员。辅导员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作方向,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其次,加大培训力度,加强队伍交流,提升队伍素质。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持续性的岗前培训和心理辅导培训机制。最后,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交流,搭建辅导员学习交流的平台。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必定谦虚向学,善于学习和交流。通过加强队伍间交流,可拓宽辅导员队伍的视野。
3.1.2建立健全辅导员考评机制和待遇体系,提高辅导员职业成就感。在考评机制上,要强化绩效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约束机制上,通过“抓典型,树榜样”,激励优秀辅导员,敦促其他辅导员努力学习不甘落后;在待遇体系上,要根据辅导员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岗位津贴,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在职业发展上,要做好辅导员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实绩、思想素质和个人专长,做好辅导员的轮流换岗工作。尤其关注工作5年以下的年轻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和工作10年以上的中年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更好地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3.1.3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形成心理普查制度,定期对辅导员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及时做好约谈和回访工作;建立针对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室和宣泄室,指派专门咨询老师接受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构建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和应对机制,明确职责和要求,形成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大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辅导,帮助辅导员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加强自我心理完善。
3.2从辅导员个人层面――核心内因。
3.2.1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成就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关系着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德育质量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自觉培养职业兴趣。
3.2.2认清历史规律,坚定思想信念。从整个辅导员发展历程看,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历史短,相关的制度和规章管理处于摸索期和完善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出现适应期是正常现象。辅导员要加强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坚定信念。在适应期应加强对新事物的关注,通过交流学习尽快缩短适应期的时间,尽早进入成熟期。
3.2.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在知识技术更替日新月异的今天,辅导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职业素养,尤其是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能力。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才能培养自身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一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3.2.4重视自我身心健康,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辅导员既要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又要通过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来提高自控抗压能力。同时,辅导员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因为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可以在一个人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给予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因此,辅导员要用爱、理解和欣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主动、互助建立和睦的同事关系;用平等、尊重建立良性的上下级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于旭东,周霞,李宏,孙莉.高校辅导员心理历程探析[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3).
[2]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以浙江师范大学辅导员调查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陈延民.关于高枝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下心理维护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1).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