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辅导员工作论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辅导员工作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辅导员工作论文篇一
《浅析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13-02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尤为重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小在备受宠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与学校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往往要求学生专注于学习,其他生活与社会方面的问题一概不管不问。而进入大学,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需要独立生活、学习与社交,同时大学以综合标准评价学生,对学生提出了跨越式的综合要求。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以前有显著不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语言、风俗、饮食、习惯及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有及时建构和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沟通需求,也有提升社会化能力的需求,在差异矛盾与交往诉求的多重作用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常常困扰着许多大学生。
(三)情绪问题
学生在面临不良的社会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压力等情况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紧张、烦躁、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若不能及时调整和排解,会引起心理问题。
(四)情感和性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和性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恋爱问题上,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往往会给双方造成伤害。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卑心理,陷入单相思的情感中,内心焦灼不安,不但影响身心健康,也会进一步影响学习和生活。而性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性罪恶感。
(五)自我意识问题
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自我期许和定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初就设定了许多高远的目标,但由于个人能力和精力的局限,理想与现实常有不小差距。过高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难以平和的面对,抗挫抗压能力低也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辅导员多方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大多为学生开设了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与思想教育工作的执行者,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明确问题,更要能找出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解决。
(一)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衡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辅导员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障。通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学院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持续高度重视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学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已基本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室),但心理咨询的队伍规模与治疗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极有必要参与到心理健康工作相关的培训。学校与辅导员个人都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辅导员接受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辅导员在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能力和信心,也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抓好学生心理评估、预防、心理危机干预及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知识储备。
(三)搭建平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
(1)建立并培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督导队,辅助及早排查帮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以形教课、年级大会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3)以走访寝室、参与学生活动为抓手,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调整自我,找准位置,提升抗压与抗挫能力,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5)广泛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文娱体育、专业兴趣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当学生身心投入时,能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适应环境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丰富的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与帮助,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运动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有效缓解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减轻抑郁程度,维持心理平衡,从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6)鼓励学生选修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课程,对大学生恋爱问题不回避、不打击,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与之沟通,引导学生理性面对感情问题。对性心理等性教育内容以科学的、包容的态度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和探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性问题。
(7)一对一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根据学生情况实施三级预案。一级:有潜在问题,尚未影响学生及他人安全、学习、生活者,由督导队成员与辅导员共同担任联络人,每月报情况材料汇总;二级:问题呈现,影响到学生及他人者,做通学生思想工作并指导学生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三级:问题严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判断需送医院诊断治疗者,迅速送心理健康卫生医院就诊。
(8)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及时报送信息至家长等相关处,做好跟踪了解及信息报送工作。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学生督导队的协助下,完成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档案,及时更新与汇总,将态势变化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并报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
(四)务求实效,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部分与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难有关,而心理问题一旦产生,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在这样情况下,单一从解决心理问题角度出发,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甚至连帮助学生脱离心理问题的困扰也是难以实现的。通过团队辅导、适当体育运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为了务求实效,也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不适期,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中,应注重从学生个人情况出发,梳理困难点,例如学习成绩落后而心理落差太大导致自我否定、怀疑与放弃,例如性格过度自我造成的人际交往困难等,在指导学生心理与思想工作的同时,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突破口与试金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魏元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41-42.
[2]刘国军.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07:191-192.
[3]宋智灵.略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04:92-93.
[4]阚晓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J].才智.2008.03:176-177.
[5]魏莉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79-8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辅导员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