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人际关系与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二
《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摘要]鉴于师生关系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不和谐,本文简要分析原因,并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这些因素中,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是前提,关心热爱学生是关键,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是重要保证。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创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一致的,不能把他们绝对的对立起来。只有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这种最佳的结合,最能体现在如何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许多成功的经验表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师生关系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传统上,我国的教育观念十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素质教育。在老师眼里,只要是成绩好的学生,什么都好。反之,成绩差的学生什么都不行。这一方面导致了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同时也在师生关系中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拟结合自身的一点体会,谈一谈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建。
1.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互动
首先,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为此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交往中自然要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进行归因,并形成一定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认知上的偏差。由于教师的偏见带来的对学生不公平的评判常常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甚至导致学生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解释学生行为时要做到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注意避免形成刻板印象和归因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偏差,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其次,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的强烈、敏感。他们力求维持这种体验,也希望别人的言行符合他们这种要求。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他们就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尊重学生不但要把他们当作有价值的人看待,还要把这种尊重表达出来,让对方察觉到。这可以通过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经验;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来实现。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教师对其的期望时,例如不认真听讲、不按时交作业、触犯纪律等等,教师在全班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一个同学是难免的,但如果教师在责罚学生时,对自己的情绪不能较好的控制,言词过于偏激或进行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形式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如果这个同学在班上部分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则教师的这种做法就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师生的对立现象。第三,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产生能力低下的感觉,在学习上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教师要发挥期望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广泛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的期望,并使他们了解到这一点。(2)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对他们来说有适当难度的任务,并从中发现积极机的意义。(3)用发展、公正的眼光评价学生,尤其要特别注意对后进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2.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良好的班级成员为学生愉快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
在这样的班级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对关系到班级的事物都具有责任感,而当某一成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他人会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伸出援助只手,并为形式积累了建立人际关系的超过经验。教师为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确立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成员具有统一的目标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和思想基础,对共同目标的追求能保持他们行为上的一致。教师在指导制定班级发展目标时要把社会要求、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协调起来。使学生的目标在集体得以实现,并能用集体的目标调节自己的行为。(2)改善班级中的沟通渠道班级中的沟通渠道很多,教师可通过加强课堂的双向和平行沟通方式、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必要条件。有一些学生往往对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明确,认为独处挺好或往往对人际交往就是拉关系。所以教师应向他们讲明人际交往对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有哪些作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在思想观念上消除模糊和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3.培养学生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讲座、介绍相应的书籍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有关教育。相关的内容包括:(1)树立交往的自信许多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交往的自信,在交往时表现出被动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从而使交往无法展开。因此,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树立交往自信的方法。例如,运用想象的方法暗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喜欢的人,主动激发交往的行为而无须过多地在意他人的评价,积极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强烈的自尊感和要求被人认可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欲求,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对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交往时要注意到对方的感受。体方法有:1)让别人保住面子,不要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当别人的错误损害了我们的时,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例如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容易接受,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对现在不对过去。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他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为探讨问题争论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来改变对方,则往往适得其反。3)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人们一般的倾向是肯定和维护自己现有的思想、行为。来自别人的赞扬强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信念。这种奖赏使人感到舒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对赞扬者会给予感激或友善的回报。(4)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对方。应通过专注的表情和反馈的言语暗示对方你对他的尊重及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和描述,而不要在倾听时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出现打哈欠左顾右盼等心不在焉的行为,还要积极地表露自我,加深交往的深度。人的交往能力主要还是在实际中锻炼出来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指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良个性,例如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对人不真诚等。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建要从教师做起,教师不仅要客观地评价学生,还要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此外,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人际关系与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