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心理学相关论文(2)

坚烘分享

  体育运动心理学相关论文篇二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探究》

  摘 要: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体育运动专项对心理品质培养的角度,探讨了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说明体育运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青少年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中学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学校的功能不仅要促进学生生理健康的发展,而且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推出,心理健康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具体说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是:是否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否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人际关系是否协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

  体育运动有益于中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同时也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和体育运动专项对心理品质的作用,说明在中学生体育运动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能更好地使中学生的体育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认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学生162名。

  2.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二、结果分析

  1.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大概在12岁至18岁之间,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年期的学生处在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遇事也较易灰心丧气。

  现在的中学生因学习紧张,生活环境的单调性,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

  2.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作用

  参加田径运动、跑、跳、掷等在发展速度,耐力、力量的同时,也培养了中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藐视困难的意态。

  参加球类运动(篮球、排球、足球等),在综合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的同时,对于培养中学生集体主义,相互合作,机智果断等品质也有很好的作用。

  参加体操运动在增强肌肉力量,发展灵敏和柔韧性的同时,对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灵活等有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学生参加各项运动项目,可以全面发展意志品质。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学生,除了沉重的学习、考试等压力外,来自社会、父母、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心理压力也日益加重,使得其心理健康受到损伤(见表1)。

  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被调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忽视。现在中学教学中,心理健康还未被广大教师重视,学生所沉受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很好的宣泄。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心理异常的中学生中有82.40%是不经常运动,甚至有少数人不愿意去活动,上到体育课就想办法请假。

  同时据江苏省教育研究院专家调查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高达50%以上,35.00%的中小学生和2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根据心理学家最新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中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群体,在心理压力困扰方面明显低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群体,因此,在体育运动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学生通过运动方式来改善心理状况,以达到心理健康。

  3.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1)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体育运动和平时学习中,中学生各种考试互相间的竞争,体育运动中过度的紧张都会导致情绪波动,问卷调查发现只有35.00%的中学生表示积极主动要求去参与,而56.50%的学生为了考试才去活动,余下有9.50%的学生就不想去参与,因为学习动作技能时有恐惧、害怕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逐步提高他们情绪调控能力,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逐渐消除害怕,紧张等心理。近年来体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体育活动有改善情绪的效果。

  (2)有助于增强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与学生意志品质有密切联系,意志品质薄弱是一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不好的原因之一。如天气恶劣,伤病等不利条件,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在体育中,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可以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运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使他们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时改善他们的体质状况,并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3)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改进动作技术

  中学生在运动中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动作技能,一般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如果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则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改进动作技能。充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畏惧感消除,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能更好、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动作。

  (4)有助于学生确定良好的自我概念,克服挫折

  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的阶段。现在中学生中肥胖也占一定比例,尤其是女生,由于体型肥胖,做动作较困难或者由于某项运动的失败造成同学们善意的哄笑,往往使他们对体育运动产生自卑情绪。如果教师加以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走出自卑心理的障碍,在体育运动的同时改善自己的不足,确定良好的自我概念。在体育运动中要针对这些表现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使受挫折的学生自由表述,发泄压抑,尽快恢复心理状态,把挫折转化成精神动力,学会正确对待,勇于正视挫折。

  (5)还有益于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更显著的特点是竞争性和合作性强。因此,体育运动中教师就必须从各方面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于中学生处于心理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级,在运动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加强互相之间的合作竞争意识。现在的中学生学习、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压力很大,心理健康程度更不容忽视。由于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变态、心理异常已占有一定比例。体能家认为,这些个性的不健康因素“只有在身体素质教育中加以纠正和防止”。而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运动不仅要追求健康。还要追求健心,追求身体和精神对现代生活的社会适应能力,即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通过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团结一致,协调配合,困难时应该彼此鼓励,共同克服。

  三、结论与建议

  1.体育运动中必须努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因素在各方面的重要性。

  2.作为一个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心理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意识品质和竞争意识方面得到充分提高。

  3.应该加强体育运动锻炼的效应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训蓓里,季济.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冯燕.试验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1(2).

  [3]李梅娣.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4]马里舒克.运动心理诊断[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体育运动心理学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运动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2.运动心理学浅析论文

3.浅谈运动心理学认识论文

4.有关体育心理学的论文

261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