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论文(2)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论文篇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疏导对策》
摘要: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70%的时间用来进行人际交往,人类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完成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人际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获得友谊,获得爱情,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大学生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功利化,使得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歧变,从而导致了各种不良心理。
关键词: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 功利化 心理失衡
1 大学生不良心理常见类型及原因
1.1 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是个体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偏低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自卑表现之一是敏感多疑,过分看重别人对待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对不经意的批评或夸奖会胡乱猜测,导致内心强烈的情感冲突。长期得不到自我价值的体验,内心失衡,又走不出这种阴影,缺少应对能力,因此遇到事情会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处理,比如打架、自残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种心理的形成除了自我认知的因素外,还受家庭经济、成长经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类型人在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容易反省自己的短处,忽略自己的长处,从而加重自卑感,进入恶性循环。
1.2 异性交往中的困惑
在大学,除了正常的恋爱关系,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进行男女生之间的沟通,怕遭非议,而不愿与异性交流交往。这部分学生因为好奇希望与异性交往,但是走不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而感到痛苦。
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除了男女生在智力、情感、个性方面的不同,陈旧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都害怕他们早恋影响学习,盲目地反对男女同学的交往。这种好奇和外界环境的阻碍的矛盾性,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性别的敏感性。
1.3 社交恐惧心理
社交恐惧心理是人在社交活动中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不对,或者自己的个性缺陷等原因,致使效果不尽如人意,从而产生的一种恐惧的情感反应, 比如见到生人时脸红、说话紧张。因此经常感到苦恼,害怕与人接触,自己封闭自己,常常陷入焦虑、痛苦之中,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社交恐惧心理有多种成因:性格孤僻者,害怕与人交往,常怀有胆怯心理;或者自尊心较强者,在某次交往中受到重挫,由此产生社交恐惧心理;或者是怕在社交活动中暴露自己的弱点,从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性恐惧。
1.4 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是指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受到挫折后攻击引起该事件的人,以此发泄内心的怨愤与不满。报复心理的主体一般是心胸狭窄或品质恶劣的人,一般性格暴躁、情绪易激动的人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教育环境引起的,由于父母、学校在教育上的措施不当,或是不良的家庭、学校环境使学生的性格情感没能健康成长,导致内心失衡,逐渐演变为仇视他人和社会。
2 对于大学生不良心理的疏导对策
2.1 制定合理目标,帮助学生做好学涯规划、职业规划
缺乏目标,就会造成理想缺失,导致大学生活中迷茫,不思进取,慢慢的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大一入学初,除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明确自身的目标,内化为动力,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阶段目标上,避免因为空虚无目的而产生违纪违法的行为。
在入学初,以专业教育及班会教育为主进行学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对自身合理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可行计划。在军训期间,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网络等多种平台与学生交流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规划做出调整,以期规划能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引导学生做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同时职业指导教育选修课能够及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鼓励大学生寒暑假期自己走出校门,主动参加用人单位的兼职实习,提前了解自己所欠缺的知识以及尚需锻炼的能力,了解到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2.2 加强学习自我调节的几种方法
2.2.1 自我激励,树立自信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长处,仔细挖掘就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潜能。经常用生活中的哲理、明智的思想观念、先进事迹来激励自己,坚信未来是美好的。面对挫折要客观冷静地直视,不逃避,不自责,分析原因,后果,勇敢地面对下一次。通过自我激励,逐渐树立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2.2 注意力转移法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中,比如听音乐、体育锻炼、踏青等,使自己找点新的兴奋点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不良情绪,使不良情绪逐 渐消失。
2.2.3 宣泄法
当有不良情绪时,需要适度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宣泄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与人因个体的差异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异,采用宣泄的方式也不同,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都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或者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苦恼和郁闷,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2.3 注重心理问题预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是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在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工作有:常规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咨询机构的所有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同时进行,协调发展,才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是大学生心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更多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及时发现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SCI筛选出的学生,我们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观察和了解,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多和这些学生谈心,给予关心,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治疗,有效解决问题,
四是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知识,针对常见心理问题举办讲座等,帮助大学生加强认识,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加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以及重视度,同时可以培养更多的愿意帮助同学的学生干部参与到活动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的一部分。
五是多途径关注重点人群。在开学初,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等活动,重点发现特殊人群,及时疏导。如具有内向、孤僻、自卑、偏激性格的同学,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如身体有残疾的同学等等,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微小变化,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六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系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能够介绍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评定,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能够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方法,减少心理问题引起的不良后果;能够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塑造完善人格,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4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只有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其互相影响、互相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整良好的教育系统。辅导员处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应举办锻炼各种素质的活动,在活动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给学生锻炼平台,帮其克服不健康心理,只要心理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把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是预防一般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3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在大学期间学生会遇到人际交往的各种心理障碍,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障碍,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韧.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云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及问题应对[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
[3]邵妍,秦鹏.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探析[J].科技信息,2010(03).
[4]刘艳利.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探讨[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5(02).
[5]倪道良.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6]林艳艳,赵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1(01).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