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有关音乐表演的心理论文(2)

坚烘分享

  有关音乐表演的心理论文篇二

  《浅析音乐表演的心理因素》

  [摘要]音乐实践活动涵盖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三大主体。优秀的音乐表演一方面能很好的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构思与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发挥使音乐富有生命,带给欣赏者美的享受。

  与其它的创造性活动一样,音乐实践活动也需要心理因素的参与,并受其支配。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实践活动的中介环节,担负着再现和再创造的双重责任,同时音乐表演也是由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构成的综合的心理运动的过程,因此只有正确把握各种心理因素,才能保证音乐表演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音乐表演;中介作用;心理因素;紧张情绪

  一、音乐表演的中介作用

  作为音乐实践活动的三大主体: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它们在内部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与制约,又是相互促进与发展的。音乐创作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它的形成将影响音乐表演的方式方法,通过音乐表演的音响呈现,继而还会影响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因此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中,音乐表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通过表演一方面要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构思与写作意图,另一方面还要唤起欣赏者的音响感知和审美意识。音乐表演的“中介桥梁作用”正是在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两大主体的联系中建立起来的。

  1、检验作曲家的创作成果,促进音乐发展的良性循环

  由于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非视觉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它在呈现方式上与许多其它的艺术学科有所不同。绘画艺术是用色彩和轮廓来表达想法,建筑艺术是用造型和结构来展示创作,唯独以音乐为主的表演艺术却不能通过这样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作曲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符号记录下来,但是这种符号并不能给人以直观的精神体验,它必须通过表演的方式,让音符在时间的过程中流露出来,即形成音乐的旋律,才能呈现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通过音乐表演,一方面使作曲家的创作内容和手法,被广大欣赏者所熟知;另一方面也使作曲家从表演中检验自己的构思,并结合欣赏者的反馈与评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与改进。优秀的音乐表演不仅给欣赏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更由于巨大的社会效应,让创作者获得成就感,激励他的创作热情,形成音乐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演奏者自身的理解程度,技术水平及人生阅历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演奏的质量,继而影响作品的推广和欣赏者的审美体验。

  2、挖掘和发现音乐作品,建立或重塑音乐价值

  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演奏曲目可以涵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及他们的作品,对挖掘和推广音乐作品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门德尔松对巴赫及《马太受难乐》所做的贡献外,门德尔松和舒曼还整理了舒伯特的部分作品,例如《未完成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等,正是通过他们的挖掘,才得以演出,被后人传颂的。

  在流行乐坛,也有少量作品是通过借鉴古典音乐来完成的。例如台湾组合SHE的一首《不想长大》,其副歌主题就是借鉴莫扎特《第40交响曲》的音乐元素完成的。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流行与古典音乐的结合,虽然得到了褒贬不一的态度,但是通过此曲使不少年轻人去了解莫扎特的音乐,从挖掘或重塑音乐价值的角度来说,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3、加强音乐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丰富音乐修养

  所有的音乐作品,在经历了音乐表演后,最终的目的是传达给欣赏者。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带给听众较高的审美体验,反过来对创作的期待也有较高的要求,使之形成高水平的良性循环。

  劳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演奏劳动号子,鲜明的节奏和口语化的音调,很容易拉近和工人们的距离,增加劳动效率;心情沮丧时,可以演奏速度舒缓,但内涵丰富的作品,以升华听众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

  总之,我们的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听众,提高听众的审美体验,丰富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演奏者,除了要有相应的演奏技术外,对表演曲目的选择和演出形式的安排也要有所考虑,既要起到陶冶情操,舒展身心的目的,还要尽量提高审美意识。

  二、音乐表演的心理因素

  与人类其它的创造性活动一样,音乐实践活动也需要心理因素的参与,并受其支配。音乐创作作为主动的行为活动,是作曲家情感体验的真实流露;音乐欣赏作为被动的审美活动,需要欣赏者“对客观存在的音响作出判断”;唯独音乐表演具有双重性,它既需要被动的去还原作曲家的音乐符号,又需要在作曲家的要求范围内,对作品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发挥,这就使得音乐表演具有丰富的心理体验,只有协调好各种心理因素,才有可能更好的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1、音乐感知

  音乐感知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主体对音乐在整体上的认识和理解。一切的音乐表演与欣赏活动,都要从音乐感知开始,也可以说音乐感知是音乐表演与欣赏的基础,通过音乐感知的不断深入,音乐表演的其它心理因素才能逐渐显露出来。

  涅高兹认为“从整体去掌握一首作品是特别重要的……凡是不能感受和理解整体的人,都不可能在演奏艺术中获得真正高超的造诣……。”勋伯格说过“音乐空间的统一性要求纯粹的,整体的感性认识。”从上述的表述中,我们认识到音乐家对音乐感知的重视和强调。当然音乐感知的产生,离不开直觉的介入,是直觉给我们带来了粗略的感知,继而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使音乐感知变得丰富。对于音乐感知的获得,不能仅局限在作品的外部特征,包括整体风格和段落层次上等,更要通过研究细节来了解作品。也就是说只有加强一度创作的详细感知,才有利于二度创作的表演发挥。

  2、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它主要采取记忆的方式,使音乐在主体的内在进行表现。内心听觉涵盖的心理因素很多,包括听觉、感觉、想象、记忆、情感等。俄罗斯歌唱家德米特里·赫沃罗斯托夫斯基曾说过“我经常在心里默默地演唱某部音乐作品……由于这种‘内心听觉’的精力集中,产生许多我在未来正式演唱时所需要的重要要素,我经常有意识的这样做,我很重视这种学习方法。”

  然而作为音乐表演心理中的重要因素,内心听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每个音乐家在何时何地都能产生的心理体验,它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漫长的学习中,要有意识进行这方面的熏陶,使主体逐渐形成内心听觉的意识,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音乐表演。

  3、想象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可以贯穿音乐表演的始终。通过对音响的深入感知,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演奏者的脑海中会出现相应的形象,随着作品的展开与扩大,甚至会出现相应的故事情节。想象的介入,使原本静止的音符变的具有生命,给作品的诠释提供内在动力。

  想象是在对作品的深层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理解和领悟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手法,演奏方式等。创作背景又涵盖作品的创作时间,作曲家的生活经历等。写作手法中,可以分析旋律的走向和进行,并结合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的特征,了解情感发展。演奏方式上,要区分对唱或独唱等形式。通过相应分析,使演奏者从整体上把握音乐风格,对想象的正确展开提供依据。

  想象与主体的生活阅历和作品自身的标题或注释密不可分。以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中“两个犹太人”为例,在不给出标题的情况下,人们把音乐形象想成大象和老鼠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但是对于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他们体会不到巨大的生活反差,因此很难达到音乐形象上的吻合,这就造成了想象的差异性。

  想象有时也可以受到标题、注释或模仿、象征等手法的启发。例如门德尔松的《纺织歌》,结合标题我们很容易想到音符的快速进行正是模仿纺车车轮的转动。象征的手法也很常见。在欧洲流传的“死亡主题”,在拉赫玛尼诺夫和柏辽兹等多位作曲家的作品中均有出现,会使人迅速联想到沉重,悲伤的场面。当然通过标题或模仿等引发想象的做法,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有时只是作曲家或评论人个人的行为。想象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所以还要丰富个人的文化积累,社会阅历,加强与自然接触等,这样才能在音乐表演时产生更多准确的想象。

  4、情感

  音乐表演中,情感的介入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它可以更好的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构思,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音乐的感染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因此表演者要想很好的把握演奏中的情感因素,就需要分别平衡好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情感交流。

  一切的音乐表演活动都是以真实准确的再现作曲家的创作为前提。演奏者要把自己置身于创作者生活的年代,感受其创作环境,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考虑作品的情感与意向,认真研究作品中的每一处标记,并且重视音色的作用。总之尊重原作中的一切音乐符号,就是尊重创作者的行为,是情感表达的基础。

  音乐表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情感为中介,将音乐音响作用于欣赏者的听觉中,使其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并期待获得相应的认可与肯定。因此演奏者要有清晰的头脑和思维,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种族的音乐带到我们生活的年代来演奏,并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使音乐音响与欣赏者之间形成心灵的碰撞。在真实再现原作的基础上,演奏者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想象、灵感和激情。进入二度创作阶段时,演奏者需要融入更多的主观因素,激发情感的流露,在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后,想象会变得更加丰富,灵感也极有可能随时产生,情绪的积聚会使表演爆发出激情和动力。只有先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别人。另外在演奏中,要重视休止符或延长记号等,它们都是音乐的一部分,是经过作曲家深思熟虑的,正确诠释它们,也是拉近与听众距离的一种手段。

  良好的情感表现,会使音乐富有生命,带给欣赏者无限的憧憬和想象,使欣赏者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和美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质量的音乐表演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理性

  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在驾驭作品的能力方面,肯定具有过人的才华。这种能力除了要涵盖演奏技术外,清晰的理性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1)对真实再现的理性分析

  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理性分析应该从需要演奏的作品开始,从整体上客观准确的进行分析。理性分析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法,依靠逻辑思维得出结论。切忌不能因为主观的喜好,而改变作品风格。一切擅自歪曲作品内容的行为,都是不理性的行为。

  (2)对情感的理性分析

  在表演中,一定要平衡好情感和理性的关系。过多的理性思维,会导致情感不足,使音乐变得枯燥无趣,也无法通过音响去感动欣赏者,相反理性的缺乏,会导致情感外溢,使作品的表现过于主观,不能准确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失去了音乐表演的价值。所以只有当情感和理性达到和谐统一时,才会对推动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者之间的心灵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3)对演出意外的理性分析

  在正式演出中,演奏者的神经是高度紧张的,由于心理素质的不同,有的演奏者会出现短暂的大脑空白,导致演出的停顿或中断。此时,演奏者千万不能自暴自弃,消极演出,一定要用理性思维战胜感性思维,冷静应对,从自己熟悉的段落继续演奏,这也是尊重演出,尊重观众的表现。

  三、音乐表演中紧张情绪的调控

  在实际的演出中,演奏者常被巨大的心理压力所笼罩,紧张的情绪直接影响作品的发挥。因此只有加强演奏者的音乐修养和心理素质,才是确保演出顺利完成的关键。

  1、建立自信心

  所有的艺术表演者,都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心。站在舞台中央,果敢、坚毅的演奏者,会带给欣赏者很好的视觉享受,产生强烈的欣赏欲望;反之犹豫不决的演奏者,会影响欣赏者的情绪,减弱欣赏欲望。因此演奏者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更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只有具备充分的自信,才可以保证演出的顺利开始。

  演出开始前,要有足够的心理暗示。可以把演出想成自己和亲人间的小型聚会,并且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演出期待,只求正常稳妥的发挥水平即可。

  正式演出时,要全神贯注。演奏者不仅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更要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演出中,直到演出的结束。在演奏中不要对自己有半点怀疑。仔细聆听自己的演奏,并通过内心听觉,对即将演奏的音符做出判断。

  演出结束后,通过反馈,自我评价。成功的演出,带给演奏者无尽的满足,自信随之增强,此时可以跟自己平时的水平作比较,是否做到毫无遗憾的完满发挥,甚至与更高水平的演奏者相比较,增加学习动力。不太完满的演出,会使演奏者情绪低落,此时需要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困难,树立新的目标,期待在下次的演出中获得成功。

  此外增加实践的机会,积累演出经验,建立对表演活动的信任,自信也会随之增强。

  2、对专业技术的训练与提高

  音乐表演是以技术见长的表演艺术,技术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表演的质量,因此演奏者要对专业技术进行训练与提高,使其不再成为演奏的负担。技术不是先天赋予的,是主体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练习得到的,并且技术的训练和提高,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和努力。

  (1)磨练意志力

  在艺术界,通过认真练习和顽强的意志力,取得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6岁从艺,无论春夏秋冬,坚持天天练功,打拳,击剑,练嗓,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把练功的技艺融入到京剧的舞台表演之中,真正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莫扎特曾说“没有人像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没有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正是顽强的意志力,促使艺术家们战胜困难,追求目标,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因此演奏者在平日的练习中,也要培养自己的拼搏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表演的成功。

  (2)加强技术练习

  技术的取得与练习的波浪式发展有关。大多数的练习会出现快速提升和高原现象的交替进行。在练习初期,新鲜感和好奇心促使人们进行学习,因此成效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兴趣和热情下降,加上旧技术的阻碍,练习成效会出现低迷,此时需要变换思维,改进方法,才会使演奏有所突破。

  首先重新梳理音乐思维。包括音乐形象,音乐内涵的理解是否准确合适。其次变换练习的方法,找出问题,逐一解决。把演奏速度降下来,用极慢的速度,夸张的演奏作品,会把在快速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都暴露出来。对于发现的技术难点,可以有目标,有重点的进行攻克。在解决技术难点时,方法也会因人而异:变节奏弹,分手弹,按声部弹,按段落弹等,只要有利于技术的提高,适合自己的练习,都是可以的。

  (3)多听、多看、多思考

  加强技术练习,还应该多听,多看高水平演奏家的表演。作为表演大师,他们都有着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演出经验,对作品的处理也有独到的见解。多欣赏他们的演出,会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比较,思考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技术和表演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丰富思想、文化修养

  音乐表演者作为音乐艺术的再现和传播者,它不仅仅要用技术去表达音符,更要肩负文化,思想的推广责任。音乐史上,很多优秀的作曲家都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等,通过音符,他们或者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和壮美,或者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内心苦闷的倾诉,又或者讴歌了时代主题,体现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有许多作品受文学,诗歌,戏剧及绘画的影响而作,音乐内容涉猎较广。例如一个不了解贝多芬身体状况、精神追求及所处时代环境的人,是没有办法很好的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力量、意志和气势,由于缺乏心灵的碰撞,更是感受不到贝多芬毕生的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是推动音乐表演的内在动力。丰富的知识,不仅让人充满自信并且容易理解创作者的音乐构思,使演奏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给欣赏者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体验。因此表演者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和加强思想文化修养,增加知识储备,扩大学习范围,善于观察生活和体验情感,提高自身素质。

  四、结语

  音乐表演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事业,通过音符的流淌,演奏者既要真实的再现原作,又要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音乐表演也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综合的心理运动的过程,因此只有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场表演经验,才能轻松自如的完成演出。

  良好的音乐表演,不仅可以推动音乐创作,推广音乐作品,而且还会给欣赏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愉悦。此外关心音乐表演中的心理因素,关心演奏者的心理状态,促进音乐表演的繁荣与发展,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

  作者简介:唐嘉凌(1984-),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研究方向:钢琴伴奏艺术。

有关音乐表演的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对音乐表演若干心理问题的研究论文

2.浅谈心理因素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论文

3.谈音乐欣赏中的心理活动论文

4.有关音乐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2599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