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论文(2)

坚烘分享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论文篇二

  《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小学音乐教育研究》

  摘 要: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提高人的修养,小学生对音乐有着感性层面的兴趣爱好,但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自控能力较差,对音乐的学习缺乏稳定性。本文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谈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 音乐教育 心理发展

  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音乐教育的意义

  1.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阶段。在感知方面,他们只能模糊感知到事物的整体性,无法深入、精确感知事物的各部分的特点,也无法将不同事物之间联系起来;在注意力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短暂性特点,只要是生动、具体、形象的新鲜事物,就能很容易地激发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记忆力方面,小学生只能是简单地对事物进行机械和形象的记忆,还不具备对记忆内容进行加工的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这个阶段的所谓的抽象逻辑思维感性经验成分、具体形象成分更多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能够初步控制情感,使自己的情感逐渐稳定化。

  1.2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音乐属于一种情感艺术,能够通过听觉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灵感受世界,达到调节控制人的情绪和情感世界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对儿童来说,音乐生动活泼的娱乐性特点正好符合了儿童爱动、爱唱、爱玩的特点。所以说音乐活动不但可以启发他们的智力和想象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感,从而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2.1想象、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还处于低下的思维水平,复制性和模仿性的想象和思维多些,加工成分较少。小学生对音乐题材的喜好多偏向于童话类、故事类、动画类及神话类的儿歌,这些具体形象表现儿童生活、与大自然联系密切的音乐题材更吸引他们,因为这些更符合儿童兴趣和表达情感的特点,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理解和认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

  2.2情感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

  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要求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情感表现形式、情感内容和意志行为随之发生了改变,逐渐变得稳定、可控、丰富和深刻,该阶段是进行情感和意志培养的关键时期。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对音乐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比较热情的,但又容易受到音乐情景的支配。一般来说,情绪单一的、生动活泼的音乐情景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音乐教学曲目的选择上,要结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不宜采用过于激昂或过于消沉的音乐。

  2.3自我意识与音乐兴趣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所有身心状况的意识,内容丰富且复杂,主要体现在自尊感和自信感两方面。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发展快速发展的时期,但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分明,在音乐学习的爱好上没有明确的倾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对他们在音乐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学,会对他们以后音乐学习、音乐兴趣的倾向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

  3.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音乐教学途径

  3.1注重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心性未成型,对事物的喜好随性、易变,老师或家长的一个表扬或是批评都能影响到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厌恶。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保持音乐学习的热情。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儿歌接龙小游戏、猜儿歌等互动游戏,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3.2注重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儿童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特别是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都处于发育阶段,比较弱,而且不同个体间存在不同的差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儿童对音乐实质内容的感知能力。比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根据歌曲的曲风和歌词内容,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歌曲所要呈现的画面和故事情节。

  3.3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和自信。

  儿童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不良音乐的误导,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就要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填补儿童的心理,使用内容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优秀儿歌曲目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陶冶爱国情操;通过反映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音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结语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比较独特,音乐教育要适应这一独特性。小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稳定持久性,对音乐学习缺乏理性认识和自控力,学习不稳定,在音乐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针对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开设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课程、模式、方法,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J].才智,2012(05):31.

  [2]杨彬彬.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钢琴教学[J].世界教育信息,2013(12):25.

  [3]李丽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赤子,2015(05):25.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儿童心理研究论文

2.浅谈幼儿心理教育论文

3.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

4.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5.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

257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