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从而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篇一
《积极心理学――一种正在兴起的热潮》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如幸福感、乐观、积极组织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乐观;积极组织
1.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1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在Seligman 当选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几个月后的一天,他正在花园里与5岁的女儿Nikki一起清理草坪。Seligman 心想着赶快清理完毕,而女儿却将草到处乱扔还手舞足蹈地跳起来,Seligman就很生气地向女儿大喊。这时,女儿走过来对Seligman说:“爸爸,我要和你谈一谈。从三岁到五岁,我就一直是一个爱发牢骚的人,我每天都发牢骚。当我满五岁的时候,我决定不再发牢骚了,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再发牢骚了,你能不再做一个爱咆哮的人吗?”
女儿的一番话让Seligman想到在抚养孩子方面的问题、个人以及职业上的一些问题。Seligman意识到抚养孩子不仅是要纠正他们的错误,更是要深入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去发现、增强自身具有的良好品质。与女儿的这次经历更让Seligman意识到在心理学的科学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心理学主要有三个任务: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识别和培养天才。但是二战结束后,战争带给人们的极大地创伤,因此心理学的重心就转变为如何在战争中受到创伤的人们的心理疾病。随后心理学的发展也就偏向于诊断和治疗个人的精神痛苦,从而出现了一大批对人的精神失常和负向情绪的研究,如离异、死亡、吸毒等。而心理学发展初期的让人的生活更有意义和识别培养天才的两方面的研究却被人遗忘了。
积极心理学运动让Seligman意识到心理学不仅是疾病、软弱和破坏的研究,它也应该对力量和美好的品质进行研究;对人的治疗不应该固定在不好的一面,也应该在培养积极的方面下功夫;心理学也不应该固着在研究疾病或健康,而应该扩展到工作、学习、爱、成长和玩耍中。积极心理学不是依赖于美好的想象或自我欺骗,而是利用现有的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的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美德和积极品质的学科。
因此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一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就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世界范围内和平共处成为主旋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如何才能让生活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也将发挥着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1]。Braham Maslow、Carl Rogers、Erich Fromm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展了开展了对人类幸福的研究。得益于积极心理学家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实践,使得人本主义心理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积极心理学在很多的研究上都走在了人本主义的前面。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学者有:Sonja Lyubomirsky, Martin Seligman, Ed Diener,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C. R. Snyder, Christopher Peterson, Barbara Fredrickson, Donald Clifton, Albert Bandura, Shelley Taylor, Charles S. Carver, Michael F. Scheier, Carol Dweck 、Jonathan Haidt等。
自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号召心理学家恢复对心理学早期培养天才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研究后,积极心理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9年,第一次积极心理学峰会召开;2002年,第一次积极心理学的国际会议召开;2009年6月,第一次积极心理学的世界大会召开。
2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积极地情绪体验包括过去的满足、现在的幸福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幸福感、满足、喜悦、快乐、乐观、希望、信念、爱和认识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观、毅力、宽恕、创造力、天资、智慧等。积极地组织包括责任心、培养新员工、利他主义、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控制、忍耐力、工作信念、领导力、团队合作等。
下面对积极心理学研究较多的几个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2.1 幸福感
现代幸福感的研究分为主观幸福感(SWB)和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和技术体系。1967年,WannerWilson发表的《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标志着学术领域对幸福感的研究正式开始,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品质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幸福感进行研究,其中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占据主流地位。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基本特点是: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2]。
主观幸福感受社会环境和遗传的双重影响。社会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都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其中家庭环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从属于婚姻质量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集体文化的取向中,社会对婚姻的认可度较高,因此能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虽然环境影响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的一种气质,受到遗传因素的很大影响。
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人著名的双生子实验得出在不同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抚养长大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他们还发现其他个人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基因影响的。
2.2 乐观
在对乐观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两个取向:一是以Scheier等人为代表的,认为乐观是一种稳定的特质。Scheier等人首次提出气质性乐观的概念,气质性乐观是对未来好结果的总体期望[3]。另一种是以Seligman等人为代表的,将乐观作为一种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是个体对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归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特性。解释风格可以分为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乐观解释风格是将坏事情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将好事情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而悲观解释风格是将好事情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将坏事情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原因[4]。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乐观与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着紧密关系,Schweizer(2001)等人研究结果表明,个人乐观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和抑郁等呈显著负相关,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组成部分[5]。
2.3 积极的组织
国际积极心理学会第一次世界大会的开幕和闭幕式中,Dr. Martin Seligman提出了一项具挑战性的目标:于2051年把关注“丰盛人生”的世界人口由目前的10-15%提高至51%。这个宏大目标的追求,使得积极心理学不仅只关注个人层面,更延伸到社会制度和大众层面。个人层面的研究显示,人们可以有效影响自己的健康、情绪及行为,给自己打造更快乐、更有意义的生活;与此同时,同样重要的是,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个人的健康、情绪及行为,深受我们所处身的人民群众的影响。Anderson、Huppert及Rose的研究指出,一个人有否精神或心理是否健康,不但受其性格及经历所影响,当中更包含群众层面的因素有些人也许会以为,把很多快乐的人聚在一起便会成为一个快乐的社会。事情并非如此简单。Richard Layard(2005)提出:我们的社会不会变得更快乐,除非人民群众都同意这是大家想要发生的。他认为幸福不再是以前提出的虚幻的概念,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快乐,富裕国家的人比贫困国家的人更快乐,但这不是绝对的,存在着国家间的差异。这些年,富裕国家的财富成倍增长,但是人们的快乐感并没有增加,因此财富只是影响快乐感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家庭、友谊、健康、稳定感、人格的自由、信任等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George Vaillant以哈佛的研究阐明了人们建立关系的能力,如何能准确预测人们日后的丰足生活。Helliwell 及Putnam的研究也得出近似结论。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则受大众社会及大众文化的习惯及价值所影响。以信任他人为例:根据世界价值调查(WVS),同意「大部份人都可以信任」这一陈述的人口比例,差异之大可以由巴西的5%至挪威的64%。一个人生活的所在地,人民群众影响他感受信任的氛围,从而影响快乐及幸福。
3.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心理学对人类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传统心理学关注的治疗心理疾病是事后的治疗,而随着人们心理疾病的成倍增长,关注和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将会越来越迫切。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回归。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不仅是关注个人层面的幸福,也开始关注整个人类的幸福。从成立到现在的十年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了关乎个人幸福的各个层面,但是对积极组织的研究还不多,如何创建和谐的组织,让人们在组织中找寻到快乐和幸福,这将是积极心理学今后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的繁荣发展将是一个不可心理学发展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5-14
[2]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 542-575.
[3]Scheier M F,WJK,Carver C S,Coping with stess:Divergent strategics of Optimists and pessimists,Jourmal of Personm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1257- 1264
[4]Alan C.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ths. NewYork:Brunner-Routledge,2004:78-106
[5]Karl S,Wolfgang K. The assessment of components of optimism by POSO-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1,31:563-574
作者简介:
刘蓉,女,1981.2―,四川人,本科,单位:深圳市高新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 人力资源。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