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浅析的论文

坚烘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传统教育给忽视,加上家长对家庭教育常常容易出现偏差而不自查,导致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交流等,影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浅析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浅析的论文篇一

  《刍议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一全体新生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课,对大学生未来四年的生活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新生入学后的主要存在的心理状况,阐明了大学新生入学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当在他们入学后及时加以心理教育、疏导和调适,指出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应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困惑 加强途径

  大学新生通过高考的洗礼,在繁重的学习及心理上接受历练,步入大学。然而,面对新环境、新面孔……大学新生在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的思想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扰,心理存在着一些困惑,因此有必要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的心理困惑

  1.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感。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生活紧张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生活中也就失却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近半数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得过且过”,“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考试通过即可”。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常情绪低落,彷徨迷失。

  2.丧失了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昔日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它诸多方面的差距,如,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服饰落伍、孤陋寡闻等原因,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绌的感觉,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所以,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3.学习的不适应。大学新生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的教学。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难免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大学里,是一种“师傅带入门,修行靠自己”的状态,学生要自己管自己,要适应新的师生关系。对于事事对老师的依赖和顺从、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大学生,以完成基本的学分为目的,很少与教师主动交流,对自己不作进一步发展、提高的要求,必然会不适应大学的要求。也有一些大学新生学习动机的强度发生落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4.人际交往的障碍。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他们的中心只是一个“学习”;而大学里的交往就不那么单纯了,关系分师生、同学、异性、社团等,新生们远离往日熟悉与密切的人际关系,天天面对着自己无法选择的同班同学和室友,对于缺乏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大学新生来讲,新的交往容易产生隔阂。很多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的人群,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这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心与心的交流并不容易。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不协调,不合群,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封闭、狭小的生活中;还有的学生我行我素,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此外,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于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有些同学甚至同学一年都只与异性同学讲过几次话。也有的同学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二、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步入大学后如果心理发展不足、意志品质脆弱,一旦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就会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和不适应感。

  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包括智力正常、善于调控情绪、意志坚强、正确的自我评价、人格完整与稳定、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良好、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等八个方面。大学生往往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认同危机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会经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出现各种适应不良,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引发种种心理问题。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心理调适与承受的能力,就是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拥有幸福生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达到的目标是:充满自信、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具有高度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怀有强烈的成就欲和追求成功的信念,能够不畏艰难险阻而勇往直前。现代社会,决定竞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心理素质的优劣。一个人的成功,其心理素质所占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对其今后的学业及人生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客观存在,科学地、分层面地剖析并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加强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高校辅导员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位老师和引路者,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所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大学新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起着帮助、引导和解难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处处把握自己的态度、情绪和言行,以平和谦逊的态度、稳定平静的情绪、恰当稳妥的言行,影响学生、激励学生。这样学生也会从内心敬仰辅导员的魅力与风度,把辅导员视为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进而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辅导员还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会必要的心理调控方法,通过适当的方式,放松紧张的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反应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多渠道了解新生的心理情况,了解新生的情况包括心理状态,通过表面观察、直接接触问卷调查和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渠道及时尽早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这有益于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评定和早期干预。

  总之,辅导员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须及早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使新生在智力上、情感上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避免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提供最大的帮助。

  2.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

  新生入学初的前期引导工作包括:请老生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设立班级心理宣传员,协助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活动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顺利地适应大学新的环境,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可以从中释放新生种种不适应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迷茫、浮躁、焦虑的情绪,在心理上给新生打好预防针,从而使新生早日进入良好状态,并减少造成心理问题的隐患。

  在新生入学后,应向他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问卷调查,可以初探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建立起他们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注意跟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这些新生的思想工作。

  邀请心理教育专家为大一新生做专题辅导报告,并对大一新生做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向广大新生传播普及心理卫生常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能力一旦形成,人格的完善、心理素质的提高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要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功效。注重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性心理问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业、成绩、能力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抱怨环境。当遇到问题时能采取正确的办法,有效解决问题,从中不断提高自信和自我悦纳水平。

  我们还要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特别关注贫困生群体

  新生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新生阶段也是这一人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阶段。新生贫困生自卑心理产生根源一般在于综合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他们大都在单纯的知识学习方面具有优势,综合素质等方面不具备优势。高校辅导员应该在日常管理、教育和服务中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所带来的心态,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开展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立能力、自强能力、关爱能力、奉献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新生贫困生正视物质贫困,避免发生心理贫困,健康成长。

  据调查,新生中的弱势群体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这包括经济贫困弱势群体、情感弱势群体、生理弱势群体、能力弱势群体等。新生辅导员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关注,与他们交流谈心,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挖掘他们的特长,让每一位新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

  4.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气氛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和品德的健康发展,这是大学生成才的外在条件。高校应充分重视环境对大学新生心理和品德的影响力,通过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气氛,如:“比、学、赶、帮”的校风、高雅的校园环境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等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大学新生一入学,就在这种情景的熏染下,自觉地接受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校园群体意识,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形成健康情绪,从忧郁、孤独、消极中走出来,乐对人生。

  5.积极开展“拓展训练”

  所谓拓展训练是通过简单的形式培养提高受训者的心理素质,使受训者充分发挥其潜能的训练方法。其特点是经济实用、简单易行、见效快。尽管我们有军训、演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各种学生组织,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心理素质锻炼的机会,但是不系统、强度不够。更主要的是面太窄,很多活动和机会只是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可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拓展训练”,通过长途跋涉、在公开场合演说、高空跨越、高空攀登等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可行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为新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举办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善于引导,也是调节心理失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6.加强教师的心理知识的培训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心理学理论较好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除了有专职心理学教师外,主要应加强对全体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他们通过多次培训和自学后,能掌握和运用心理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面临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论

  为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高校应尽快建构教学、辅导、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应着眼于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普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建立全校性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有针对性地消除排解,不断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新华社:北京,2004.10.

  [3]杨飒爽.新生入学3个月支持性心理干预对适应障碍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0,(04):167-168.

  [4]刘永强.论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7):195.

  [5]陈大勇,黄雪.关于辅导员参与新生入学适应心理辅导的思考[J].中国科技教育信息,2008,(19):230-23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浅析的论文

247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