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相关论文(2)
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相关论文篇二
《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摘 要:大学生遭遇挫折后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直接影响着其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正确认识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其主要表现,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应对挫折的科学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心理;应对策略
所谓挫折,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预定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大学生在受挫后,通常会产生焦虑、痛苦、内疚、沮丧等消极情绪状态,从而形成紧张不安、焦虑失望等复杂而消极的心理,甚至产生愤怒、冷漠、固执、逆反、攻击等不良行为。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1. 客观因素
(1)人际关系紧张、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学生个人的修养水平、个性品质、兴趣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使他们在交往中产生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2)不当的学习。大学的学习与中学阶段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上要自觉和主动。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原因,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有明显的不适应。不当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引发失望、自卑心理;当面对不及格的考试成绩时,他们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此外,有些学生贪多求全,选修的课程较多,结果什么都没学好;当得知大学的奖学金、评优评先、考研等方面都与学习成绩挂钩时,他们就觉得失望、伤心、痛苦,产生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挫折心理体验。
(3)就业压力。大学的普遍扩招和就业形势的巨大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毕业之时就是他们失业之时”的失望、苦闷、焦虑等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因生理上的“缺陷”,自卑感极强,担心就业时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有的出于对自己专业的担忧,怕将来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怕将来难以处世,不能胜任工作,存在着对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恐惧和担忧。甚至有的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产生悲观、压抑、痛苦的情绪。
(4)家庭的贫困。大学的收费制度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尽管国家实行了奖、助学金制度以及贷款制度,为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但他们在面对物价偏高的现状时仍然需要节衣缩食。有的则在同龄群体的压力或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不甘于过朴素的生活,看不得别人消费享受,在现实和期望的矛盾中产生极度的心理失衡,必然会演变成“挫折心理”。
2. 个人原因
(1)期望值和个人能力不符。人贵有自知之明,目标追求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大学时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有待于成熟和完善,还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估自己,不能客观地制定合理的期望和抱负水平。有些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当,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好高骛远;有些则过度自卑、畏缩不前。尤其是“80后”“90初”的大学生,不少人在进大学前过着养尊处优的舒适生活,缺乏挫折体验和应对的知识;当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限制,自身的理想目标不能实现时,由于缺乏估计和正确的认识,极易引发各种心理挫折。
(2)挫折耐受低,个性品质较差。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差,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和开拓创新等人格品质缺失。不少学生性格孤僻、懦弱、心胸狭窄,一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产生各种挫折心理。
(3)对挫折不客观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强烈挫折感的与其说是挫折、冲突,不如说是受挫者对所受挫折的看法以及所采取的态度。有一些大学生遇到一点小的小挫折就惊慌失措,把后果想得非常可怕,给自己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思考问题片面,遇到挫折就全盘否认一切,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他人故意刁难,导致自责自怨、抑郁焦虑;有些学生抱着“绝对”“必须”“应当”等绝对化的不合理的观念,一旦事与愿违,自尊心便受到极大伤害,觉得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矫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对策
1.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事情。挫折是追求的伙伴。人们不仅要在顺境中工作和学习,还要善于在逆境中奋斗生存。其次,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挫折也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对于强者来说,它是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于弱者,它则是绊脚石,摔倒之后便一蹶不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智地看待挫折,找到造成挫折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想方设法排除阻力,化阻力为动力,转败为胜。
2. 指导大学生学会用理智战胜挫折的自我调节方法
当人在遭遇挫折时,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机体会自发地运用压抑、否认、合理化、投射、反向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防卫,以减少焦虑情绪。心理防卫机制的作用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一面是能够在心理失去平衡时,给人以某种理由和方法,消除内心的不安,从而暂时恢复心理上的稳定;但经常使用虽能暂时缓解内心冲突,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使人逃避成长,不去正视失败和错误,甚至还会埋下心理疾病的种子。 因此,大学生在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暂时缓解消极的情绪之后,还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智战胜挫折的自我调节方法。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耐挫力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利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进行学习方法、择业、就业心理的指导,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使大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适、摆脱挫折危机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创设一定挫折情境,增强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
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它是个体对挫折的适应、抵御和应对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挫折的耐受性是可以经过学习和锻炼而提高的。通过为学生创设挫折情境,可使学生不断克服挫折,在心理上对挫折产生一种无形的抗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挫折免疫力。
首先,挫折情境的程度要适中。既不能过高,让挫折根本无法克服,使大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过低,使大学生没有经过努力就可以轻易地克服。挫折情境必须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等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使学生能通过努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提高对挫折的感受和应对知识与经验。
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遭到挫折时,别人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挫折的忍受和适应。同情、理解、关心、支持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抚慰学生受挫的心灵,增强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鼓励大学生主动与人交往,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鼓励他们多与亲人、朋友交谈、倾诉,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对挫折进行反思,进而达到“认准目标,坚持不懈;调整目标,继续奋斗;战胜逆境,奋起升华”的挫折应对态度和策略。
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实践证明,性格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强;孤僻、内向、心胸狭窄的人,挫折承受力较低。学生的良好的意志是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通过创设和开展有一定挑战性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中、在与困难与挫折的斗争和磨砺中,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和挫折,且不可退缩和畏惧。这个过程是锻炼意志、发展意志品质的过程,也是提高大学生耐挫折力的过程。
实践证明,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他们掌握处理挫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会他们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才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不良的挫折心理反应,提高他们应对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