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相关论文
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预防其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相关论文篇一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调适探析》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产生了就业挫折心理,只有通过提高就业率,加强就业指导和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受挫状况和及时调整心态,才能让学生在面对选择与被选择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79-02
随着我国大学录取人数扩大,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就业率低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因心理受挫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高校的专业设置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一致
很多高校看到是社会“热门”专业就盲目增设该专业,结果造成同期该专业人数爆满,大大超过社会所能接受水平,造成学生就业困难,况且有些专业不具有长期持续的“热门”能力,也许在学生刚入校时是所谓的“好专业”即高就业率专业,而四年后该专业是否还能“热”下去却成为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在专业与课程设置、学生录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对社会发展和需求缺乏预见性,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另一方面是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缓慢,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严重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不少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立足于自身的师资条件,结果使就业更难,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2.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内容滞后
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生毕业后都是由国家分配工作,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后,为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我国逐步由统一分配向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过渡。目前,双向选择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式。
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多地了解社会需求,更好地找到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大学相继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经在高校起步。但是,从开始就存在着诸如教材陈旧,指导性不强,信息来源不足,信息内容不充分,就业指导者能力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是否能起到指导作用,仍值得商榷。
二大学生就业难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受挫感
由于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中心理挫败感是较突出的一类。
1.对就业过程缺乏了解而受挫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大学生的初次应聘中,热情很高,也非常自信,但却对就业过程缺乏起码的了解,更没想到还会遇到挫折。因为,很多学生从小到大生活、学习一直都是直通车,从未遇到过大的挫折。有的学生遇挫后才会体会到找一个单位原来这么难,要求比自己想象的高很多。作为学生,基本上拥有的都是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经验,在择业过程中的面试、笔试,甚至心理测试等全是绝对新鲜的和陌生的,尽管理论上还有所知晓,现场总不免有些紧张,面试后才意识到似乎最重要的一点还没来得及说,应聘过程就结束了。
2.目标不够明确受挫
很多毕业生不知道怎样的一份工作才是自己要追求和寻找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可能会出现两种常见的受挫现象。一种是本来应聘的职位很好,比较适合应聘者本人,然而却较早地被用人单位同意接收了,学生觉得工作来得太容易,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就拒绝了。只是在后来的应聘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放弃了一次很好的机会而产生了受挫感。另一种就是错位竞争,总是去应聘本不适合自己的职位。开始并没有受挫感,只是不明白自己条件并不差,怎么多次应聘均告失败,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定位有错时才会受挫。
三解决学生受挫问题的主要途径
1.首先是解决就业难问题
从高校方面来说,高校人才培养需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要转变观念,以质量求生存,从专业设置上改起,对就业困难或就业率低的专业要改革创新甚至实行末位淘汰。密切关注就业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造老专业,开辟新专业,既要目光长远又要有务实性,加强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市场平台
我国实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政策,目前已成为市场主要的人才配置方式,由于市场建设的不完善,使市场的主导和调节作用受到相当多的人为因素干扰,因此,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平台就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市场环境,保证毕业生自由竞争的充分实现。
3.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应不断充实就业指导内容,需安排专人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研究、改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指导方式要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建立高效的网络信息和良好的服务平台。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就业指导思想,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建立起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各高校在落实大学生就业指导环节上,应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学校应与企业深度融合,拓宽稳固就业渠道,提高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和初次就业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力度,心理咨询是预防和疏导就业挫折的一剂良方,学校应借助心理咨询平台,在毕业生离校前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和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立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减轻和缓解毕业生就业前的焦虑心理。
4.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首先,作为学生,要积极应对就业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挫折,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规划、自我评估,以及正确的职业分析来确定职业目标,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参加必要的职业训练。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就业观念;树立“发展优先”的就业观念;树立“多渠道就业”的就业观念。
最后,要研究择业规律,提高择业能力。强化择业中的公关意识、认真学习政策,主动掌握就业行情,认真写好求职简历,掌握面试技巧,做好临场准备。学生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要正确自我评价,树立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达到理想的目标。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在求职与择业的竞争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竞技状态,确定适当的个人愿望,才能选到一份自己满意的职业。
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3):27~29
[2]陈春燕.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心理受挫及其调适探析[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1):57~60
[3]陈袁丁.大学生就业受挫应对策略[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94~96
浅谈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相关论文篇二
《浅议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自我实现理论角度探析了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挫折;需要;人本主义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人们惯于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往往也以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众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必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青年大学生今天是天之骄子,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每一个大学生都胸怀大志,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谋发展。在个人的成长中成功与失败同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不甘失败继续拼搏还是消沉、颓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赋予大学生迎接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及原因
挫折,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有对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由此产生各种满足需要的动机,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挫折。
1.缺乏挫折。
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无法拥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挫折感受。这类学生大多是由于在物质生活条件、能力和经验及情感方面缺乏而导致挫折。
(1)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惭心理
自1995年起高校全面“并轨”,高校的困难生比例不断加大,普通高校的特困生比例在10%―25%之间。有的为衣食无着而日夜焦虑不安,有的因穿戴不如别人而产生自惭心理。
(2)生理缺陷或身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情绪
一些女生为自己长得又胖又黑、男同学为自己长得瘦弱矮小而烦恼,还有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样长时间的个性压抑,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卑微人格和畸形心态。
(3)情感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心理
自小被溺爱,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经受不住一点点阻抑个人要求和愿望的刺激。单亲或双亲不和的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从小就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压抑,以致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感情上的缺憾。
2.损失挫折。
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有的东西而引起的挫折,这类主要包括失恋、亲人死亡等给大学生带来的严重挫折。
(1)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都处在18-22周岁这个年龄段,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的学生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却承受不了失恋的痛苦,一旦同恋人分手,或追不到意中人,成为失恋者,思想上便想不通,行为上就容易极端化,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就会自弃、消沉,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2)家庭亲人的失去,对大学生的挫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本温馨、甜蜜的家庭,由于亲人的离去,对大学生的情感和对整个家庭的打击都是非常沉重的。原本活泼外向的学生,因为在瞬间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感交流对象,就可能一下子变得内向许多。
3.阻碍挫折。
这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学生需求和目标之间出现的阻碍或障碍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类中最常见的要数学习上的不成功、工作中不顺利和在就业上受挫折的感受。
(1)大学生约占同龄人的15%左右的比例,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都有着辉煌的过去。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等种种原因,原来在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是高考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出现了许多课程不及格的情况。一些学生由于一贯争强好胜,或过于苛刻自己的成绩,对自己的一点点失误承受不了,沉浸在后悔、自责之中,生怕失误再次重演,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过于紧张,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生活强调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承担了一些管理工作,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初次承担社会工作的大学生们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影响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这无疑给正在摸索工作方法且有着强烈表现欲的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就会因此一意孤行,自暴自弃。
(3)每位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和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和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的信心,产生焦虑情绪、悲观的心理。
大学生的这些挫折都是因为他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产生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体时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客观的依赖性。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在追求这些层次的需要遇到阻碍时,其动机不能实现,形成了挫折感受。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的动机越强,行动的动力越大,在目标受挫时,反应越强烈。以上所列举的大学生身材矮小、失恋、工作不顺利、就业难等都是因为在现实生理、爱和自我实现需要时出现了困难,从而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挫折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知水平,加强自身修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知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折射而形成的,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主体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观印象。因此,对挫折这一客观刺激的知觉与判断也因人而异,对挫折能够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够作出客观评价的人,往往比那些判断有误、认识偏颇的人更能把握挫折。可见,挫折赖受力不是先天赋予的,它是后天学习锻炼的结果。大学生不仅要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审美修养,进一步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
2.调整抱负水平,确立个人目标。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规定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关,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反之亦然。大学生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其目标水平的高低与其标准是否合适相当重要。如果目标水平很低,当然就很容易达到其目标水平,这样大学生不但不会激发进一步奋斗的进取心,而且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相反,如果目标水平很高,即使竭尽全力也达不到追求的目标,就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因此,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综合确认适合自己的目标水平,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最终切实可行。
3.锻炼个人意志品格,增强个人容忍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缺乏坚强意志品质往往是学生获得最大成功的障碍,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中磨练意志。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面对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必须经过生活的锻炼,例如多参加义工、到基层进行参观等,接触到来自实际生活中那些经历挫折、磨难,抱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坚强地与挫折抗争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从而认识到成为强者的关键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保持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从而义无返顾地同困难进行较量,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锻炼抗挫折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遇难而上,勇于克服。
浅谈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4.挫折的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