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急剧变革,都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专家所承认。作者通过对102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进一步探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使人们从社会学角度重新估价精神疾病,并从护理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一、材料与方法
资料取自我院1968~1988年间住院的精神病病人26425例,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比=0.04,K=l/0.04=25),抽取样本1057例,剔除无参考价值病例37例,有效病例(应答率)1020例(96•5%),样本具有代表性。按统一表格,以分组、划记(将调查资料按项分别列入整理表内,用划“正”字记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调查以病历为主,对记录不清的项目进行了核实,资料具有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精神病病人的年龄、性别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1)从年龄分析,本组病人中,以21~30岁年龄组居多,共413例,其中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者381例,占本年龄组的92%。这是由于青年时期心理变化多,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应激因素较多,精神负荷较重,川特别是“”期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环境不适应、以及返城后工作得不到及时安排所造成的压抑心理有关。从性别看,本组病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尸>0.05)。31一40岁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尸<0.01)。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与妇女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易受挫折有关。我国文化受男尊女卑礼教的影响,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精神上易受压抑,在某些农村地区还有一定影响。建国后,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有明显改变,特别是城市,在这种新情况下,妇女肩负家庭和社会工作双重责任,社会责任和心理负荷重,造成的社会应激有关。
2.精神病病人居住地区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2)表2可见,精神病病人的居住地区为城市高于农村,前者是后者的1.5倍,与国内有的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一致。〔3〕这是受社会环境、生活工作方式不同的影响,如城市工业发达、噪音大、公害、工矿企业中的不良劳动环境、睡眠节律频繁变动、集体宿舍中单身职工的互相干扰等,都会涉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川使人们长期生活在紧张状态中所致。此外,与社会政治上的动荡,如“”期间被隔离审查、揪斗的人城市远比农村高,使人们恐惧紧张有关。
3.精神病病人的职业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3)表3可见,无职业者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329例,占43.57%,其中以从事家务者为多,发病212例,占28.08%;工人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235例,占31.13%;农民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129例,占17.09%。显示无职业和知识层次较低人群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所致发病多.与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资料基本一致。这与物质环境差,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大,社会应激多,影响精神功能有关。二2三4•755例精神病病人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致精神病的诱因(表4)在调查的1020例精神病病人中,发病诱因为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有755例,占本组资料的74•02%。其中以邻里同事纠纷占第一位(20.29%),显示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家庭纠纷占13.33%,居第二位,其中以夫妻不和发生的纠纷为多。此外,亲人病危、意外、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变革,都会使人们焦虑紧张,精神受刺激而致病。本组资料中由政治所致发病的68例病人中,有51例是在十年动乱中,由于本人、亲朋、同事被隔离审查或被批判,使其精神受刺激超过了正常情感承受闺而发病。其次,恋爱婚姻受挫、工作学习不满意等,都可成为精神病病人的发病诱因。
三、管理对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对精神卫生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般而言,引起人们的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精神刺激最易致病”。川丹麦苏辛格教授认为:“基因(精神病)+环境(社会环境)分表现型(出现精神病)”。[6j强调了环境因素对精神病的作用,本组调查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仅仅依靠医疗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依靠社会力量改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因此,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环境刺激对精神病的影响,从根本上防病治病。首先,要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对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建议在基层(如居民委员会、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卫生健康咨询机构,并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指导人们适度劳动,合理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应付紧张刺激。创造良好的、舒适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把致力于劳动保护、家庭生活、文化娱乐、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咨询服务作为社会应尽的职责。其次是改善工作和家庭环境。对病人家属及有关单位、学校、邻居做好宣传工作,改变其对精神病病人的不正确看法,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感情,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这对精神病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临床可见,一些精神病病人治愈后,满怀信心地走出医院,由于得不到单位的照顾和家庭的支持,有的不给安排工作,有的降职使用,使他们感到孤独寂寞,产生悲观和抑郁情绪,致使疾病复发而重返医院。病人自觉成了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甚至产生轻生的意念。因此,要取得单位和家庭的支持,针对病人升学、就业、工作、晋升、工资、住房等具体问题,尽量给予妥善安排,使其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为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实行开放管理改善住院环境精神病病人急性期经治疗后很快缓解,大部分住院生活是处于恢复期,他们具有高级意向活动,生活愿望强烈,希望得到工作学习和正常人的待遇。而目前我国一些医院仍为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势必给病人造成不良的环境刺激,病人与社会隔绝,限制了自主行为,使其感到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增加恐惧、不安和烦闷心理,甚至形成住院综合征。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必须由封闭式改为开放式,这是精神科领域中当前巫待解决的课题。建议以省、市为中心,设立精神病病人开放管理中心,其房屋建筑、设施和环境都要适合开放管理的需要,配备精神科护理专家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护理人员,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使开放管理不断完善。此外,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经验,尽快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目前,我国有的精神病院实行病房家庭化,川这也是开放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3.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心理环境对康复期精神病病人,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而且要重视心理环境的改善。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针对疾病:通过与病人交谈,使病人了解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有关情况,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指导心理康复。针对情绪:精神病病人急性期缓解后,会产生一些想法,怕被人瞧不起,担心失去工作和家庭而忧心忡忡。护理人员应运用心理学知识,启发和安慰病人,帮助他们消除疑虑,以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针对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有些病人畏惧服药,还有些病人对用药不理解,怕“把神经麻醉了”,服药成为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主动向病人介绍药物的作用与机理,讲解卫生知识,使其消除疑虑。针对职业与家庭:虽然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很难解决,但可通过交谈,指导病人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提高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承受能力。对各种因素造成病人的心理创伤,应从社会环境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针对病人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知识、阅历以及不同的气质、性格,因势利导,因人而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调整病人的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康复,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浅析住房室内环境心理》
住宅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因素。它对于人的家庭、生活质量屯生活方式、健康水平、心理状态、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深刻广泛的影响。从居住环境的三大目标(人与人的交往和社会关系;良好的居住质量;与自然环境协调)总体分析来说,在进行建筑平面布局时,各种房间的组合,室内家具,功能要求,大体上都有了初步的安排。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相继进入现代化住宅,这对室内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现代居住空间理论不再是以居住标准、卫生标准、大规模建造等问题为依据,而是以室内空间的大小和灵活多变的可能性;空间布局上的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与明确性;多功能组合家具的可分割性;室内空间装饰及色彩的整体性、协调性、气氛情感情调的追求等多方面心理要求为重心。同时还涉及人与人交往、人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总之,居住空间环境要从更广泛、更全面、更科学的角度考虑,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理想的生活环境,使整个社会和社区能够产生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关系及进步的生活方式,并能保持个人、家庭、社会各自的特点。起居空间(或是方厅、客厅)和卧室是生活居室的核心空间。人们一生大半时间在居室中渡过。过去在住宅设计中,只注意解决好外部的环境污染(隔声、隔热、防污染等),对室内人为的污染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各种现代化电器进入千家万户,势必打破住宅套型设计的陈旧格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应该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考虑,不能再单一地考虑盖个“盒子间”把人装进去就算完成了设计,而是要使居住空间除满足生理功能要求之外,还要使居住者在居室中得到休息,陶冶情操,从“家”这一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净化及升华,并能产生安全感和寻求自我尊重和对他人尊重的心态;寻求认识与理解,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现从居住环境心理学角度对起居空间做一初步探讨。
1 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反应
人与住宅的关系比人与其他建筑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人在住宅中有较多的自主性。可自由支配其中的一切,充分体现自己的意愿不受或者少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随着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时,就会萌生高层次的心理要求。人的心理过程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应过程,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从居住环境角度看,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都属于存在的客观现实。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简单的感觉、知觉到复杂的想象、思维、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都是对客观环境现实的反应。例如:房间的开与闭、冷与暖、明与暗、大与小、静与闹、亲与疏、轻与抑、衡与失、美与丑……等等,都是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评价相统一的概念。在不同地区、民族、气候、社会等条件下,人的生理、物质需要虽然存在着许多差别,但基本的心理要求都是相同的。现今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技术的进步,对住宅的要求不再是简单栖身的庇护所,而是要成为在工作之余调剂精神生活,发展个人专长和爱好,从事学习、娱乐、社交等的多功能场所。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为每户城市居民提供较宽敞、大面积、多居室的住宅。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在当前居住标准上将建筑功能与心理因素在高层次上统一起来,让居住者能够参予设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要考虑人的感情、欲望、希求和理解,以满足住户千差万别的要求。在设计中创造出某种意境,赋予非生命的环境以“感情”,使人们在“感情”化的环境中,生理及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和鼓舞。
2 起居室的环境特征空间开放性
起居室是住宅中的多功能房间,也是最重要的房间。它的功能要求主要是团聚、娱乐、会客、进餐、休息等,因此需要较为宽敞的空间。现代住宅中存在着节约用地,面积紧凑,房间有限等特点,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起居室的设计应小中见大,简单中有变化,一局限中有自由,封闭中见开敞,并使内(室内)外(自然环境)结合,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人们摆脱心理压抑感,身心得到自由舒展和放松。另外,起居室又是主人经济、社会地位和个性的表露与象征,因此,设计中应以开阔、明快、热情、舒展、生机勃勃的意境为目标,赋予人们奋发向上的感染力。起居室在房型设计中,关键是要离散目前“盒子间”的概念,消除封闭感和压抑感,扩展起居室的空间开放感,并通过改变空间形式来改善室内环境。空间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从空间的组合变化布局着手,采用开敞布局,灵活划分的处理方法,通过空间的联系,房间大小的变化,错位的布置,空间上的流通,很自然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另一方面可调动人们具有的心理尺度感、领域感、秩序感、装饰色彩心理、质感和美感能力,创造出理想的起居环境。从窗口、家具布置、色彩及空间序列上逐一分析。
2.1 窗口心理
窗户对起居室来说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在功能上满足采光、通风、室外视界、遮阳、空调等作用,而且又是防风、保暖、隔热、防止噪声干扰和保证主人私密性的必要设施。一般窗口设在人们入门的迎面处较好,因为人们具有迫光的习性,入门后往往面对窗口,视野透过窗户延伸至窗外,心理便会感到开阔和轻松。窗子又常成为借景的优美画框,人们通过它观赏窗外景观,歇息眼睛,消除疲劳,扩大空间感。并通过窗口追求自然回归以利于心理上的平衡。由此可见,设计中窗子的形状、位置、大小及比例对于创造优美观瞻、使用环境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发展。
2.2 家具布置心理
家具有组织、规划和诱导生活行为的特点,可以充实和丰富居室环境的构成,烘托生活气氛。起居室的家具设计布置,应根据主人的文化、习俗、职业、修养及审美要求和室内活动内容、具体功能性质来选择家具类型。目前,小面积住宅的起居室多选择尺度小巧、舒适耐用的系列组合家具。由于主人的个性与爱好不同,因此在布置的家具内容和位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感受也不同。家具之间可能组成有机和谐的整体,逻辑序列较强,表现出良好的秩序感;也可能形成相互矛盾、混杂无序的随意排列,难以有秩序感。鉴于这些,起居室的家具采用低矮组合家具布置为宜,突出以谈话为中心的重点设计,排除和起居室功能无关的一切家具,增加室内空旷感,体现起居室的个性。在家具设计上要富于流线型;要有虚实相间、高低错落的组合秩序;并且布置合理,造型简洁,色彩宜人,与背景谐调有趣;这样不仅可以相对减弱空间拥挤感,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规整、有节律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人们的居住心理空间获得充实和满足。
2.3 装饰色彩心理
色彩感是人类最普及的一种感觉,是环境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色彩的心理特点,就是色彩对人的心理状态、对人的情绪的影响。色彩象征力、主观感知力和色彩辨别力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舒适程度、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安全、工作效率的高低都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不同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好恶以及对它的心理反应,常和人们的生活经验、利害关系以及由色彩引起的联想造成的,也和人的民族、年龄、素质、习惯、信仰分不开的。因此,合理地运用装饰材料和装饰物品能丰富和美化生活,扩大和强调空间感受。例如:起居室选择明度高的冷色调作为基本色调,能给人以深远、舒展和开阔的感受;而在寒冷的北方,室内大面积的色彩主调选用明黄色,不失居室空间豁亮而宁静的特色等等。总的来说,人们对色彩的反应不仅表现在生理上,也表现在物理性方而,色彩的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对于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的是环晓的色彩必须是衬托人和物的背景,既符合环境的功能感觉,又体现环境的性格。色彩由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作用,并且来自空问的四面八方使人处于其包围之中,因此设计师指导人们运用色彩创造环境的某种特定意境,形成某种气氛和情趣有时比空间和形体本身的作用更为重要和明显。
2.4 空间序列的划分
室内空间是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包括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生理与心理、功能与形象。鉴于这些因素,起居室的空间设计既复杂又丰富。那就是空间序列的结尾能有一个充分的高潮。一般是依靠一种从小到大的简单过程来完成的,精心地处理好起居室到其余房间的关系,并通过它的细部建立起某种逐渐过渡,完成一种从室外到起居室的实际高潮之间的一种准备。因而,起居室的设计可采用先抑后扬的空间序列,在进入起居厅之前,先经过一个低矮、小巧的空间;或者利用地面局部升高的地台上布置会客中心座位,有时还可利用升高的踏步直接当作座席使用,使家具和地面结合起来,产生更为简洁而富有变化的新颖室内空间序列(图1);也可在进门处设置博古架、装饰性隔断等,以这种似隔非隔的手法,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含蓄感;另外室内界面也可根据设计要求分别作强调、削弱、存在、消失、退后等处理,使空间产生扩大感;对于较窄小的居屋可利用室内镜面反映的虚像,把人们的视野带到镜面背后的虚幻中去,产生空间扩大的视觉效果,增加室内的空间进深感;还能通过几个镜面的折射把原来平面的物体造成立体空间的幻觉。可见室内狭小的空间,利用镜面不但扩大了空间感,而且也丰富了室内景观;室内可利用有一定景深的大幅画面,把人们的视野伸向远方,造成空间深远的意象(图2),并利用阳台(或露台)把室外自然景观引入室内,使室内外空间贫通,无限延伸、渗透……等等。用这些处理手法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来拓展起居室空间感。
3 卧室的环征空私性
卧室是供人们睡眠休息,进行个人活动的空间。卧室包括睡眠区、休息、个人卫生、梳妆、贮存、阅读等活动区。它是居住者能得到适度的解脱,真正的松驰,获得心理平衡。因此,从心理上要求具有较高的私密性、良好的日照和宁静的环境。卧室的环境设计应以温馨、亲切、宁静、安逸、舒适、含蓄、柔和的意境为目标,满足居住者的个性要求,赋予人们浪漫、自然的情感。对于有较多居室的住户来说,卧室的功能主要用来休息睡眠。在我国,一般居民的卧室兼有睡眠及学习的双重功能(甚至还有会客功能),即便是这样,作为个人空间,仍要求具有排斥性,在注意力及精神上放松对周围的关注和要求,把自己置身于私密性很高的空间环境中。鉴于上述原因,设计卧室最好是小而多,房型近似方形,与居室分离,既要住得下,又要分得开,以求分配灵活减少干扰。卧室在家具布置、色彩装饰等方面同起居室布置既有其相同的特性,又有其独有的个性。不同性别、年龄的居住者,由于在性格、素质、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给卧室的空间设计带来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对生活规律和休息以及对环境的不同要求来设计和布置。布置卧室环境还应研究人们在室内的活动内容,考虑居住的人数、职业类型、使用家具的品种、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交通活动和气候差异等重要关系。
3.1 睡眠环境布置
卧室在设计上要求窗口不宜太大,比例及位置适当,围护墙采用良好的隔声材料。床最好布置在光线较暗的地方,位置以南北走向为宜,使人体的磁力线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家具布置尽量用简练的造型,高低错落相互照应;线条基本横向,给人稳定、完整、安宁之感。整体房间布置应紧凑,采用收缩感较强的暖色调装饰,令人感到温柔、亲切、富有情感。
3.2 学习环境布置
我国现居住条件下,多数人的学习环境在卧室的一角,以写字台书架为中心。环境设计上应根据具体的条件作各种灵活处理,用组合柜及活动台板构成学习环境空问。这种学习环境是个人的活动区域,人们的心理此时处于“心理排他”状态,内心自由松驰,不受干扰。在与外界近似隔绝的封闭环境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大脑活动思维敏锐,“自我实现”的意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能正确评估,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
4 居室的居住环境意识
居住环境意识是居住者对于客观存在“家”的反应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是人们对于居住生活行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的综合反应;也是建筑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民间民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综合设计。它反映在不同文化层次和审美水平的人在空问布局和室内装修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爱好与倾向:传统的观念,民族性的格调,现代的、豪华的、高雅的装饰等。在进行起居室、卧室的设计中,要考虑满足不同阶层人的精神迫求,体现建筑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从而把人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起居室设计中,将其安排成一个多用途的空间,并充分考虑与厨房、方厅的搭接及叠合,致使户内交通、辅助空间及其它功能融汇一起,逐渐流动合一,使空间能相互转换、交替及借用,并且利用天花板、墙壁和地面的装饰处理,借助灯光、绿化的烘托等,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创造富有情感的环境气氛,以满足人们宽敞、开放的起居空间心理要求。
卧室设计按居住对象不同,可分别设置夫妻室(主卧室)、儿童室、青年室、老年室、残疾人室等。因为卧室在使用上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私密性,因此空间设计上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居住者的年龄、文化素质、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分别考虑居住者的心理要求。因此,卧室环境尽可能地合理组织空间,提供分室设计条件,在避人耳目、隔视线及隔声上采取必要的、先进的施工技术措施。家具和装饰色彩恨据不同居住对象的要求和生活方式来设计,尽可能地采用折叠式活动家具,以少占用空间,主要是以实用为主,舒适方便,安全可靠,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5 居住环境应提倡“感情化”设计及人文意识
住宅是为人设计而存在的。而人是有独立的个性及自由心理的。人不管性格是怎样的差异,生活方式及习惯又是怎样的形形色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住宅的主人,都希望在己有的建设标准和分配基础上把住宅设计的更“感情化”一些,将有限的面积利用的更美、更实惠一些。因此,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在设计住宅时要从人的行为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和多功能空间的使用要求来考虑。在功能使用上,力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交通便利等;在卫生要求上,为居民创造一个干净、优美、安静的居住环境,社区内有公共活动场所及绿地等,有良好的通风、日照等条件,并能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在安全要求上,为居民创造一个可靠的居住环境,使居民的生活在正常情况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外,同时也能够应付与适应引起灾害发生的可能和非常情况;在经济要求上,规划设计能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活水平相适应。今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籍助于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居住标准设计不仅仅取决于居住面积上,更多地取决于室内装饰,以及家具、设备和空间的利用功能。住宅设计还要从人类不断前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等方面考虑,并反映在住宅中。由于住宅制度的改革,势必导致人们对自己购买的住宅更为谨慎和挑剔,在一些先出售后建设的住宅中,应根据住户的意愿来设计,就是将住宅楼设计成大框架,由买主定下室内空间需求后,再进行二期施工分割空间,或者让住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各种轻便、灵活的推拉、隔断,把室内空间进行综合调整使用。这样可以随着居住者年龄增长、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自由调整空间,有利于住宅所有制由国家向集体和个人过渡.以适应住宅分配制度向商品市场化转换,防止因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而带来的心理不适应性及搬迁户的随意破坏原墙体和结构组织。可大大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摆脱用户长年只有一个固定不变和专一用途的空间需要,为住户提供一个多用途的复合空间。
在住宅外部设计中,应与整个自然环境相融洽,使人们一进入居住区就有一种回归感和安全感。而内部的环境则是人们长期以往要适应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环境心理要求。是设计人员刻意追求和创作的主要内容。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灵活性等方面因素是进行住宅设计的关键问题。总之,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心理要求。优质的环境对人们产生促进、鼓舞、向上的作用,有利于人的心境平和;劣质的环境,对人们产生促退、低沉、向下的作用,导致人的心胸偏狭。不难理解,现代化的住宅设计,将会把人的尊严、精神意图、人文意识等多方面的心理要求当作中心目标来追求,重视建筑与感情的结合,赋予环境以力量和生机,创造出“一个有人情味”的环境,使人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住宅具有明朗、大方、整洁、优美的性格,真正成为人们使用方便、舒适自然、情感交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