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学论文

斯娃分享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数量大、问题多。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全社会都将关心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留守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留下子女在原籍生活与受教育,从而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备受关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格局打破,特别是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大规模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他们以劳务输出为手段,谋生致富、养家糊口为目的,每逢过完春节,大批农民便背井离乡,留下子女外出打工,从而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不同标准的划分其概念亦不同,本文所界定的农村留守儿童包括完全留守儿童与非完全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17岁以下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赚钱对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心理是否存在影响,以湖南省邵东县与靖州县为例的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的影响

  从表格中可以推出,远离父母生活的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见微知著,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数不胜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只有孩子的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身体与心理茁壮健康的成长。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焦虑自卑,多发寂寞无助之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有依恋情结,依恋的程度与性质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情感。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与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导致内心的情绪无处合理的宣泄,尽管有委托监护人的照顾,但他们所能给予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的问题大都置若罔闻,因此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极易产生焦虑、敏感等情绪。

  2、性格孤僻,反叛心理较强。留守儿童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人的关心与教育,但由于现实原因,远在异地的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长期以来,他们的苦乐基本是一个人独自承受消化,父母的爱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不愿主动参加班级团体活动,宁愿沉默寡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希望通过一种极端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与关心,喜欢与人唱反调,对周边的一切缺乏安全感,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周边的人与事。

  3、道德意志薄弱。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期的道德判断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阶段,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内化,离不开成人的监督和管教。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委托监护人抚养长大的,一方面由于委托监护人的疏忽,缺乏有力的监督管教,另一方面因道德情感缺乏和发展偏差,留守儿童的自律道德水平低下,道德意志力脆弱,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诱导而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德智体与个性社交能力等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的教育和关爱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条件。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远离小孩,无法教育子女,亲情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的冷漠,不愿与他人交往。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迷惑,需要学校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补救家庭残缺的影响,但由于学校一般重智育轻德育的课程偏向以及农村学校无专业的心理老师,且各科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过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3、社会因素。首先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务工,其随迁子女就地上学困难,只能在老家上学,远离父母,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次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地区不论在经济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比较单一贫乏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网络在农村地区逐渐出现并不断扩大,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课余时间都喜欢“泡吧”,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农村中小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与自制力不够,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更加肆无忌惮的出入各种娱乐场所,致使他们的心理状况受到严重的影响。

  4、自身因素。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儿童期不仅是个体生物性发育的阶段,而且是他们自我心理的发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他们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当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活空白区得不到父母与老师的弥补,他们往往把心理的需求与满足转向朋友,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不能有效地明辨是非,容易误入歧途。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经济模式。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最终的目的是使农民摆脱贫困,减少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差距。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与科技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不要再背井离乡,有足够的时间与他们的子女相处,给他们温馨的家庭环境,并教导他们。

  (二)重视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教育。首先各学校应该摒弃重智轻德的教育,不要被高考的“指挥棒”束缚,适当开设德育课程;其次各学校应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定期与他们开展心理交流座谈会;最后班主任应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以及心里状况,并做好详细的跟踪记录,建立“心灵驿站”,在生活与学习上更多的给与他们帮助与爱。

  (三)开展多元化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文化环境的健康性。首先根据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关心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状况,整合社会资源,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建立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等机构,聘请专业人士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与心理帮助;其次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法律保障体系,不仅要增加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相关法律保障机制还要依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措施

  (四)留守儿童应该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学校与家庭等外因的强大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小觑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必须学会自己走路,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时刻注重提升自我素质、谋求人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翔.农村留守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王海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3] 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子女教育[D].复旦大学,2009.

  [4] 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科学版),2007.

  [5] 叶敬忠,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6]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7]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

  [8]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教育探索,2005

  留守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二:浅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模式

  摘 要 开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不仅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幸福感,还可以挖掘留守儿童的潜在才能,增强其竞争力,更能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国家健康发展。实施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心理资本联动开发模式,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资本 开发模式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与韧性四个因子,贯穿个体的成长过程,具有可训练和可开发的特征。[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至少有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将其留在户籍所在地并由监护人抚养与教育的未成年人。[2]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使这一群体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行为与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受到学界与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开发的意义

  1.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高其幸福感

  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易出现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3]这些心理问题通过对个体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影响,阻碍留守儿童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心理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心理资本越高,心理问题就会越少,幸福感就会越高。[4][5]其原因如下:心理资本的开发首先可以改变留守儿童对事物的消极认知,使其看到生活与学习中的积极面。其次可以增加留守儿童的成功体验,激发积极能量,增强自我效能感。最后还可以促进留守儿童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主动应对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减少甚至避免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

  2.挖掘留守儿童潜在才能,增强其竞争力

  心理资本的开发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一种投资,可以挖掘更多的儿童潜在才能,增强儿童竞争力。一方面,心理资本的开发对留守儿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心理资本高的个体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发掘积极的心理品质,弥补弱势,甚至变弱势为优势。另一方面,心理资本高的个体在接受挑战性任务时,会用积极心理资源进行自我调节,善于利用心理韧性等保护性因子有效应对逆境与困难。[6]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家健康发展

  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在和谐,个体的内在和谐关键在于身心的健康程度。留守儿童规模大、问题多,其心理健康状况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可以培养心理品质,拓展心理空间,增加心理容量,促进身心和谐。另外,开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能够挖掘其聪明才智,提升应对能力,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模式

  赵景欣、申继亮等学者提出的生态模型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该模型认为留守儿童的发展结果不仅是个体机能和发展的特定部分,而且是整个系统动态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有机整合部分。[7]留守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可以区分为远近两种环境。远环境主要由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构成;近环境是儿童直接面对和接触的现实,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更为重要,如家庭现状、学校教育、同伴关系等。依据生态模型理论,我们认为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可以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提升。

  1.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生活在家庭功能不健全、亲情相对缺失的环境中,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和珍惜家庭的温暖。徐安琪与梁宗保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多鼓励和高关怀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正向意义[8][9]。因此,父母或代理监护人在给予孩子物质支持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首先,父母应该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加强亲情沟通。高效的亲情沟通,可以获得孩子的理解与支持,避免其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的淡化。[10]父母外出前要充分认识到分离可能诱发儿童产生无奈、无助、失落、不安的情绪状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进行平等交流,避免叮嘱式或命令式的沟通,让孩子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让孩子谨记联系的方式以及以后生活学习中应当注意的事项,鼓励孩子独立坚强,学习分担家庭责任。外出后,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连结,经常通过电话或网络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对自己生活学习的诉说,了解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境,让孩子随时都能感受到关爱。假期时,父母可以将孩子接到务工的城市,留出时间陪伴孩子,缓解亲情饥渴,让孩子体验家的温暖。

  其次,父母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老师的联系。外出前,父母应该把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与学习状况等向代理监护人、老师介绍清楚。外出后,父母应经常与监护人、老师进行沟通,尤其是孩子可能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应及时与监护人、老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紧密合作,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最后,代理监护人要注意提升自身素养。代理监护人不称职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子。代理监护人要认清自己扮演着留守儿童“父母”的角色,既要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孩子安全感、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还要为孩子的自我实现提供条件。因此,代理监护人要积极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2.学校教育

  学校是最系统、最科学的从事教书育人的机构,可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及监管的缺失。如果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正向支持,拥有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的心理资本就可能会出现提升。

  (1)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校园文化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培养有所助益。首先,学校可以邀请有留守经历的成功人士分享经验。相似的经历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乐观与坚韧的力量,领悟成功并非难以企及的道理。其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可以让留守儿童身心放松,而且还可以调动留守儿童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他们组织、协调、策划与执行的能力。再次,倡导感恩文化。引导留守儿童体味父母、老师、同学以及代理监护人等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爱自我和关心他人。   (2)将心理资本开发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课程教学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载体。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将心理资本的开发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中。首先,教师要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在教学时把健全的人格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采取启发式、体验式等现代教学方式,发现留守儿童的优势,增加留守儿童的成功体验。再次,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比较,将知识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反馈。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展示自我,分享自我。对于学生的展示分享,教师不仅要进行积极评价,而且还要引导其他同学去发现展示者的“闪光点”。

  (3)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心理动力学原理指导下设计情境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辅导方式。心理资本开发的团体辅导有多维和单维两种类型。多维干预模型可以通过成功体验、替代学习、榜样示范、社会说服、积极反馈、生理和心理唤醒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设置目标、达成目标提升希望水平;通过宽容过去、感恩现在、展望未来提升儿童的乐观品质;通过聚焦优势策略、聚焦减少危险策略、聚焦过程策略提升儿童的心理韧性。[11]单维开发是将某一方面较弱的儿童组织在一起加以针对性训练的方式。比如可以对希望水平低的留守儿童实施目标管理训练。[12]开发时,首先要求每个儿童设置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可以量化;(2)找到能够保证目标不偏离方向的方法;(3)分解目标并确保各子目标的顺利完成。其次,探索达成目标的途径。探索途径的方法有:(1)设想尽可能多的途径;(2)互相听取设想;(3)对途径进行可行性评估,确认可操作的途径。再次,设想目标实现进程中存在的障碍并设法排除。排除障碍的操作流程有:(1)考虑潜在的障碍与解决的策略;(2)与小组成员分享考虑的结果并让小组成员给予建议;(3)如果发现之前选择的路径不能有效解决障碍,可重新选择一条替代路径。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留守儿童应该遵循个体咨询为主,团体辅导为辅的原则,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选择合适的咨询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

  3.社会保障

  Master与Wright的研究证实在安全、平和、基础设施完备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具有更强的适应性。[13]从政府和社区等层面上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府层面上,首先国家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与儿童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广度与执行力度,保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其次,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经济与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够在和谐温馨的寄宿学校中学习;政府还应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割裂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拥有在城市读书的权利和机会。最后,大众传媒要发挥正向舆论引导作用,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具有高心理资本留守儿童事迹的宣传力度,打造文化新常态,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社区层面上,首先要净化周边环境,整治网吧等娱乐场所。增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引导孩子走出网吧,走进健康的公共文化场所。其次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活动。比如组织家庭教育培训班,开展一对一的家庭帮扶活动,募捐贫困留守儿童成长基金等。最后,社区工作人员要建立留守儿童的家庭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对于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儿童要启动“特别关爱工程”,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单项行动都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只有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保障能够按照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协同发力,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机制,才能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发挥最优功效。

  参考文献

  [1] LUTHANS,F.Psychological capital:implications for HRD,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future directions[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2(6).

  [2] 徐明津,杨新国,段修云.广西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J].广西教育,2014(3).

  [3] 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等.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J].心理科学,2014(2).

  [4] 杨新国,徐明津,陆佩岩,等.心理资本在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4).

  [5] 孟林,杨慧.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节作用―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 田喜洲.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到心理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取向[J].商业研究,2009(1).

  [7] 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8] 徐安琪,张亮.父职参与对孩子的效用:一个生态系统论的视角[J].青年研究,2008(9).

  [9] 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父母元情绪、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2).

  [10] 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研究[J].青年探索,2012(1)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分析论文

2.浅谈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3.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的论文

4.浅议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及途径论文

5.浅析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及对策干预论文

6.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7.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对留守儿童的作用论文

    144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