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论文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生观的形成及价值观的偏移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论文篇一
《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问题研究》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浅要分析,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以便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生观的形成及价值观的偏移等。缺乏亲情、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安全感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下面我将就“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三大方面进行浅要的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性格缺陷: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而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心理障碍: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大部分学校不可能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或者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太重视。这些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行为偏差: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价值观错位或偏移: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有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儿童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家庭因素
(1)缺乏亲情:缺乏关爱造成母子、父子无法沟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健全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的是父母,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抚慰满足了子女的情感需要。这种亲子关系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的支撑力量,能够很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发生的各种情况,他们的内心始终是安全的、充实的。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虽然得到祖辈的疼爱和呵护,但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空闲时间少,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少,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见到一两次,有的甚至3、5年都没有见面,当孩子想找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碍于经济的考虑拼命克制,使许多留守儿童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有一方父亲或母亲在家,但是家务相对于两人在家时也一定会更多更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也很少发现,即使发现也难有很多时间去沟通、去教育,促进孩子改正。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与缺乏父爱母爱相反,“留守儿童”大多受到祖辈的溺爱。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这些老人的身上。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老人们无论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同时,受“隔代亲”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活外祖父母往往溺爱活偏护“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能宽容和理解别人。
(3)家庭监管缺位: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多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之类的浅层关怀,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再者,由于老人本身上了年纪,有时对孩子的约束管教也显得力不从心,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蛮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这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校因素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缓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没能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学校仍然沿用着陈旧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没有注意到这些儿童独特的心理需求,致使留守儿童不愿与他人交流,不信任周围的人,这些也是形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又一原因。
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人生观没有成熟,行为最易越轨,突出表现为身心发展快速而不平衡。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家庭
家长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帮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暖。有些留守孩子虽然父母长期在外,生活物质条件也比较恶劣,但他们仍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得益于父母、亲人、老师的切实关爱,从关爱的人身上,他们也学到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人生态度。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在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0—3岁),父母最好能陪伴孩子;在孩子品德发展关键期(小学4—5年级,初中二年级),父母要给予孩子特别的关注。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亲情联系,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留守子女多作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要加强对孩子精神、道德2方面的引导,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尽量不要夫妻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并尽可能常回家看看孩子。家长在为留守孩子选择监护人时要格外慎重,以防不法分子对留守孩子造成伤害。
学校
(1)在大力推行农村地区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初中教育。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3)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定自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留守儿童”教育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如老师等,要充分利用赏识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例如,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加强学习指导,做好课外辅导和查缺补漏;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勇敢地展现自我;对取得了进步的学生,要认真发现、总结,并及时表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励他们继续前进。
社会
(1)采取措施,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化。主要是流入地减少对于外来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限制,降低儿童随父母流动的成本。
(2)在“留守儿童”密度较大的地区,对父母双方外出或父母一方外出的儿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和监护。
(3)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公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刘宗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04.
[2]黄晓燕,许文青.事实孤儿社会支持研究:基于三类主体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的实地调查[J].南开学报,2013,01.
[3]秦笃江.让美育充实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J].现代阅读,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