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考试的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挑战,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这一系列新的情况,摸索着不断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大军中的一员,也在做着一些探索和努力尝试。我院从2007至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摸索,根据教学原则把心理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每年深化学习体会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从而总结发现采用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适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主题套餐
教育部特别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院是财经类特色学院,文科生为主,大一新生全覆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设置为十六周,一共三十二个课时。从2007年9月至今八年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差异点: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期待能主动思考,参与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建构的过程。而对于心理学理论探讨方面缺乏积极性、深度和专注度。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课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获得认可、肯定和欣赏,建立自信。而且他们从前几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到现在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一名心理专业教师如何以更广的视角、更接纳的观点,关注于学生所思所想进行深入调研,综合考量是八年来我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一、充分结合和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精心设计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
从2007至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摸索,根据教学原则把心理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每年深化学习体会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从而总结发现采用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适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项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在进行整个教学设计以前及同时,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通过和各系部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进行沟通,同时利用每年新生访谈的机会等,时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存在哪些困惑,哪些方面困惑较多,哪些方面困惑指数较高等以及对于课程有什么期待建议等等。充分听取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部分和整体的意见和建议,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研讨,最后有针对性地确定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主题进行排序,即包括心理健康和大学生活、自我、人格、爱情、人际交往、情绪、压力、挫折和生命八大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再细化成不同组分的套餐。例如:在“情绪管理”教学主题套餐包括认识情绪、情绪的功效和情绪的处理。在“爱情”教学主题套餐包括恋爱三步法(过去、现在、未来)、依恋、恋爱中的成长和恋爱故事。鉴于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变化莫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块化制成套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模块切割,简洁明快,效率提高。
二、聚焦于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设计和筛选相对应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围绕深化教学主题服务
(一)采用校园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的方法,课堂体验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例如,讲述“沟通与人际交往”主题中设计了几个角色扮演的环节,可设计一名女生和另一名同学矛盾冲突的现场,找五位学生扮演角色上台现场沟通解决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引发深入思考,哪些是有效的沟通,哪些是无效的。又如,第一次见面如何介绍自己,找几位男女学生上台现场角色扮演,没有上台的学生也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讨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自己能从中发现和学习一些新的方法和体验,如何把学到的这些方法和体验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教学设计的这些环节,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回应和反响热烈,对于教学主题的实践和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在课堂教学,结合冥想和音乐放松训练,现场体验在讲述“情绪管理与减压”的章节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课堂,比如现场教授学生减压和能量扫描体操,实施演练,让学生聚焦自己的身体,体会当下身体放松的真实感受。同时觉察自己的身体直觉,有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对全身身体能量状态进行扫描。有的时候结合现场给予冥想训练也是通过人的右脑结合腹式呼吸训练聚焦在当下的意念,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体验。如冥想———爱的宣言(学生版),让学生先体会学习如何关注当下的呼吸,放松身体,之后在身体中营造出积极情绪环境,接纳此时此刻的身体感受,最后不断觉察自己的不完美,保持学习和开放的心态,让一切改变成为可能。让学生们牢记这一点:我们只有和我们的身体连接时,真我才能被发现。在几年的课堂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进入放松和体验的状态,少数同学即使进入不了,选择安静就座,课下如有需要选择单独辅导。
(三)在很多种教学物品的选择中不断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物品引发学生自我认识的效果,确定最佳选择在讲述“大学生认识自我”的环节中,以前的教学物品用过核桃、瓜子和黑豆,最后选定“葡萄干”,之后设计“挑葡萄干”的体验活动,准备一袋葡萄干,首先每一组同学中的每个人分别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葡萄干,之后想象这粒葡萄干代表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它,自己和它有哪些相似之处?接着认真观察自己的葡萄干,利用一切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先用眼睛观察,然后闭着眼睛感受它的一切特征,最后将全班学生的葡萄干混合并增加干扰项,然后每位学生找一找,能否找到自己的那一颗?引发学生们思考分享“:你能否找到你的葡萄干,你有哪些独特之处?”通过此活动大多数学生会以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加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由于每位学生成长的经历和环境不同,从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一些模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一些模式在早期的时候是为了自我保护,随着自我的成长,一些模式也成为阻碍自我成长的羁绊,引发一些心理冲突,通过这些教学物品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觉察,一方面增加他们的安全和信任感,通过非语言形式的呈现。一方面更加丰富地呈现了内心世界的动力和资源,同时也提供正向积极的能量的转化。
(四)把典型案例编入教学主题套餐,以事喻理,引发思考根据近几年的实际访谈和咨询工作情况,把学生访谈中的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家庭冲突等真实案例进行整合和改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讲“爱情”的主题内容中,媛媛是个漂亮、聪明的大一女生,在班上是班长,各方面都很自信,经过近半年在众多追求者中选定一位男生做男朋友,这个男生父母都是老板,媛媛和男友关系越来越近,并在一次亲密关系中放弃了少女身份。就在媛媛满怀希望恋爱的时候,却得知男友的父母根本不同意自己儿子和媛媛交往,并为儿子物色了另一女孩,媛媛的男友一方面慑于母亲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被那位女孩吸引,终于放弃了媛媛,结束了这场持续半年的恋爱。媛媛发现自己的爱情竟然是这样的结果,于是痛苦不已,但她又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不能在以前的追求者面前表现出痛苦和失败。她再也无心学习,也没有了参加活动的兴趣,生活状态的低落更加剧了她失败的感觉,她的自信开始丧失,聪明与才思枯竭。引发学生思考:“你觉得媛媛的故事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感想?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赢得真正的爱情?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面对爱情中的得失?”让学生自己表达真实想法,同时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技术进行聚焦、汇总,深入挖掘,多角度、多视角看待这些问题,好坏利弊得失都是相对的,主要核心在于学生的爱情观是什么,学生是否具备爱的能力,爱情的得失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使学生在爱情方面有一些领悟和成长。
三、小组学习为主,结合分数考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第一次课根据规则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大概8-10人,大家协商取一特色名字,以后每次心理课上课由组长负责各小组课堂组织。每个组根据本学期心理课教学主题内容做八分钟心理情景剧,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抽签表演,要求每个组员都参加,表演完毕给每个组员打分,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几年的小组情景剧的实践,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参加,为小组争光的集体合作精神大大增强,同时教学目标也在互动中很好地得到夯实,很多学生表示通过此环节自己变得更加主动、热情、自信、而这正是大学生心理课的教学目标,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同时教师也在这些环节中获得教学经验、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跟学生一同成长。
四、我院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作为教学延伸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学生积极参与,反馈热烈
近几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主题套餐之外又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辅导能力训练》《自信心训练》《女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亲密关系的心理分析》等,心理选修课的教师有几位也是心理必修课的教师,学生比较熟悉,同时感觉必修课课时有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跟教师进一步深入交流和学习,所以积极选修,而教师也会借此机会把一些必修课的教学主题更加深入仔细地讲解,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延伸学习,满足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要求,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校的学习氛围,一举多得。
五、几点思考关于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化研究
八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建设和深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尝试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的同时,更加关注总结我们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摸索尝试,取得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如何将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学生可以网上自行选择学习?如何创造更适合的教学环境,让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借助教研室教师团队和队伍建设,能够不断总结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找更多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提升高职大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微信平台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摘要:
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学习等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机制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予以解释。微信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地的作用,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因此,有效运用微信平台积极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可以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开展心理咨询与朋辈心理互助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大学生;微信;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人们浏览新闻与互动交流时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所以,现在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学习等的重要工具,也成了大部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微信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负面的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微信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鉴于此,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它既是一种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二、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机制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或力量的强弱而形成等级排列,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便利衣食住行,满足生理需要。微信具有极为方便的支付功能,大学生可以不受地点和环境限制地运用其支付功能进行订餐、购物、打车等,这极大地减少了大学生在衣食住行方面花费的时间,使他们享受到了微信所带来的便利,更好的满足了生理与生活的需求。
第二,对话关系受到保护,满足安全的需要。在使用微信过程中,普通用户之间可以互相加为好友,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并且这种对话关系是对等的、向内的、私密的,是一种闭环交流,且又是有秩序的、稳定的,并受到技术的保护,这就使大学生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得到了安全保障,减少了恐惧与焦虑,满足了安全的需要。
第三,便捷人际交往,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现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孤独感较强,有着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渴望,尤其是大学新生,这种渴望更加强烈。而微信恰恰能够搭建这种更便捷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使得大学生不仅能够在微信上与亲人、同学和熟识的朋友尽情地互动交流,得到来自他们的关心与关爱,摆脱孤独感,也能够扩展自己的人际圈,结交新的朋友,获得更多的帮助与友谊。另外,大学生在微信上也能参加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各种微信群,并能在微信群体中感受到爱与被爱以及获得归属感,满足了爱与归属的需要。
第四,平等沟通,满足了尊重的需要。基于微信的功能,用户不需要繁琐的个人信息就能够使用微信,隐私受到了保护。而且在微信平台上发表言论、表达看法时也不用考虑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或者居住环境,这让微信使用者能通过微信与他人进行平等的结交与沟通,感受到了被尊重。同时,大学生在微信上结交新朋友的过程中,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进行选择,在朋友圈中也能任意地表现自己的幸福与态度,这使得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自尊与自信得到了增强。
第五,充分展示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名大学生都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让自我价值得到最佳体现的需要,是一个人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在微信流行以后,大学生经常会运用微信这个平台展示自我的正面形象,推送个人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实际上这些都是大学生为了促进自我实现而通过微信采取的行为模式,是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表现。
三、微信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第一,让大学生传达和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微信在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环节上实现了高效、便捷、自主,使其成为了信息流通的新兴载体。大学生通过使用微信,可以更有效、更便捷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关注感兴趣的时政热点,不再受到场所和环境的限制;另外,微信兼具了QQ和微博的功能,信息发布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只要用户在线,就能够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迅速接收并及时反馈,而且微信还可以进行离线消息的接收,使大学生在传达和获取信息时感到非常方便。
第二,使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与传统的沟通方式相比,微信不仅可以节省短信、话费和流量,节约资费,还因为拥有“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等功能和丰富多样的信息传递手段而极具吸引力,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愿望,应用微信让他们既能够与原有朋友更加方便地进行沟通互动,还能突破狭隘的传播交友方式,结交新朋友,产生新的朋友圈,让选择更加广泛,这使得大学生群体对微信趋之若鹜。
第三,能满足大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情感体验非常深刻、丰富,充满激情。而微信这个公共的网络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情感体验、思想活力以及情绪释放的平台,大学生们可以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学习带来的压力或者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微信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以及消遣与减压需要,已然成为大学生发表言论、抒发情感、缓解压力、晒幸福与发牢骚的主要渠道。
第四,能满足大学生互动学习的需要。目前,很多同一个班或同一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在微信上建立了班级或专业的微信群,他们不仅在群上进行着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也针对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进行着探讨与互助。而且学生之间学习上的互动也不仅局限在同一班或同一学院中,微信的朋友圈与消息传递功能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着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另外,现在也有很多教师在微信上建立了虚拟课堂,通过微信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给学生传送学习资料,学生也在微信上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地予以答疑解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授课效果。可以说,微信为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满足了大学生互动学习的需要。
四、微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错误信息能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性判断。在微信平台上传达和获取信息虽然快捷方便,但也有很多错误信息或网络谣言混杂在正确的信息之中,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区分与判断哪些信息是正确真实的,哪些是错误虚假的非常困难。实际上有很多大学生对一些含有错误虚假信息的微信没有经过理性判断就接纳、相信并评论,甚至经常会予以转发,这会对大学生们的正确价值取向产生严重误导,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1]
第二,消极事件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微信是一个面向社会群体的公众平台,里面既有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也充斥着消极的满是牢骚的负面言论,这对于正处在塑造自我心理健康的黄金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既会从中得到积极的鼓舞,当然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在某些时候,微信的高效扩散功能可能更会放大消极事件的不良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损害。[2]
第三,网上交友能带来潜在危险。微信的交友功能如“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等使大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更为方便和快捷,人际交往范围得到了扩展。但由于微信的使用者来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也并不是都有完整、真实的个人资料,而大学生因为涉世未深,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不高,强烈的交友意愿使他们在微信上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经常轻易地就泄露个人隐私,往往存在着受到欺骗的危险。[3]
第四,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有调查显示,有部分大学生上课时或自习时也经常看微信,注意力被分散,不能认真学习;也有大学生表示有时候会被陌生人莫名其妙的加为好友,被发送到了不良信息,心情受到影响;甚至有的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患上了“微信综合症”,不管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随时要拿出手机来看看,查看一下“微信群”“朋友圈”的动态,总觉得手机在震动,有消息在提醒,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4]
五、如何运用微信平台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开设微信公众专项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因为微信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享受到二维码订阅、消息推送、品牌传播等个性化服务,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公众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定期推送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一些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给大学生正确的心理指引。这种方式与通过其它媒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相比,具有发布信息更快捷、学生更方便浏览和阅读的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第二,运用微信平台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但他们之中很多都不愿跟父母或者教师表露,有时又羞于跟同学、朋友谈话沟通,于是就通过微信发表意见、表达情感或者宣泄负面情绪,所以微信也成了大学生减压和释放的一个平台。鉴于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微信平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三,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心理咨询。很多时候,有许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有精神疾病的人才去进行心理咨询,对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感到难堪、羞怯甚至排斥,即使存在很多心理困惑或者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不去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即使去了心理咨询机构也会觉得不知所措,很难真正的甩开心理包袱坦诚地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这些情况,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如果能运用微信这个平台与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害羞感和心理紧张感,减轻心理压力,能让进行咨询的学生表达出自最真实的自我,以促进心理咨询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查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对症处理,获得更好的心理咨询效果。
第四,运用微信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解答问题。鉴于大学生非常热衷于刷微信的现状,高校可以基于微信平台开设一些互动栏目,在栏目中既可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也可以邀请专业的教师、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在事先明确好的时间内在线与学生展开交流与互动,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学业、职业规划中的困惑得到及时的专业的解答与帮助。还可以通过微信定期建立主题讨论群组,吸收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群组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与专家、专职人员、心理咨询师或同学朋友等的交流与探讨中健康成长。
第五,利用微信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而学生群体的朋友和同辈之间因为具有年龄相近、价值观念、经验、关注的问题和所处环境相同等特点,他们之间交流的鸿沟小,互动性高,防御性低,所以大学生朋辈之间具有良好的心理辅导关系。如果能运用微信建立朋辈互助交流平台,如班级聊天室、学院朋辈辅导室等,开展朋辈互助活动,既可以增强班级、学院的凝聚力,也能让全体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既能补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不足,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微信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大学生们的思维、行为方式都在悄然地发生转变,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与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因此,有效运用微信平台助力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实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晨,马洁.浅析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机制[J].青春岁月,2014(16).
[2]陈哲,林立峰.浅谈如何运用微信平台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学导报,2014(14):29.
[3]姜华帅.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成长新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9):88-89.
[4]杨莉,隆卫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J].企业导报,2014(23):129.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考试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