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7形势与政策课论文课程优秀范文

坚烘分享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动态性很强的课程,高校开展形式与政策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爱国精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2017形势与政策课论文优秀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形势与政策课论文优秀范文篇一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形势政策课建设的探索与体会》

  【摘要】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该课程的自身特性,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凸显课程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内容和形式 建设

  一、高校形势政策课的现状及困扰

  1、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效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加强了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少高校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或讨论主。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观察分析形势方法理论,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我国经济形势、“三个代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有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教学、讨论、作业、考核等都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社会的重要工具,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1)形成了完善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近年来,各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都比较重视,组成了一支强而有力的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在各年级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研究力度,不断收集有关材料,使得时事内容得到及时的更新,基本做到了与时间同步。

  (2)学生有了正确认识,开阔了视野。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中国在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清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丰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一个有益补充。

  (3)指导学生正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能够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学会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地看待当前形势,把握好自身的发展方向。

  (4)明确了党的大政方针,明确了政治方向。对于国家政策,关于我国企业改革、台湾问题、国际关系处理以及社会主义前途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许多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理解的观点也不同。我们的学生不但自己学会了正确的分析当前形势,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好国家政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

  (5)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与社会当中,正确地估量和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以前,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对就业过于理想化”的思想,择业时怕吃苦又要求高工资,因而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而《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正确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培养了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形势政策课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拓展教育渠道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不重视马列课和思想道德课,更不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倾向。但因为形势政策课属于政治教育课,由于种种原因,相当多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脱离实际“假、大、空”的说教,甚至表现出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使《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曾对自己上课的15个班做过调查:表示“亲近”的不到10%,处于“淡漠”和“疏远”的则占绝大多数,甚至有不少人“厌恶”此课。

  (2)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形势政策课改革需紧密联系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如何很好地联系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实际,并较圆满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困扰该课的难题。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有其自然的形成发展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方能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全国每年有许多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报告,绝大多数是问卷调查,问题在于学生填答问卷时的态度和认识水平使问卷调查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应有的科学性,更不必说其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年级越高,越是明显。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对问题的研究手段,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在继续应用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方法的同时,注重个案调查,注意从学生日常言行及“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角度上的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考察行为表现来发现其真实思想状况。

  (3)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和教师队伍不稳、素质不高也是影响形势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不论是教学效果的提高,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在短期内都不可能有多大改善,必须长远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所以,形势政策课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针对教师素质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脱离教师素质和队伍状况以及当前教学实际状况来谈形势政策课改革成为空谈。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主要环节的落实

  改革形势政策课教学,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学生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同时这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教育封闭态度被打破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要注意其负面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负面影响显得特别突出,加上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理解,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内弱化学校教育,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基本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反差太大。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从标准到内容都必须具有超前性,德育更应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超前的“度”到底以多大为宜,还应深入研究。不超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于超前,反而会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

  2、处理好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的关系

  包括形势政策课在内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主渠道,上级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都必须在认识上,并在实践中重视这一问题,同时,要注重其他渠道,如社会实践、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渠道,主渠道的作用也难以得到最佳发挥,因此,在抓住主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他渠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此处的显性课程即指形势政策课,隐性课程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对于它的确切涵义现在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可定义为学校内除显性课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如网络、报刊、图书、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等。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是除显性课程外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综合,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范围广,对于学生实施“看不见的教育”其影响难以量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要注意隐性课程建设,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统筹计划,协调发展。

  三、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课教学的几点设想

  1、实行教学内容的同步化

  首先,应删除那些“假大空”、甚至“左”的东西。对于一些具体内容应赋予正确的解释。如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学生受到的教育几乎全是要求他们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避而不谈索取。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学生对这种教育也往往是“教而远之”。我们应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扭转这种倾向。其次,应增加由市场经济价值观引发的一些内容,如商品意识、竞争意识、信誉意识等。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一主旋律,更要积极主动地清楚市场经济价值观和消极面,如拜金主义、投机心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再次,要注意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四者的统一,绝不能用其余三个品质取代个性心理品质,要树立起个性心理品质是德育的基础的观念。实际上,只有当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德育才是成功的。在政治品质教育方面,也应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2、设计教学方法的参与化

  教学方法历来是形势政策课程改革的活跃点,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在此应强调的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打破“一言堂”、“满堂灌”和压服式、说教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可以采用提高、讨论、辩论、演讲、撰文、参观、调查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机会,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心悦诚服的接受理论观点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辩和讨论来解惑受益。

  3、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化

  形势政策课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备课、讲授、答疑、批改作业到考试,每一环节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注重互动探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为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提供了先进平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以其虚拟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大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肥沃土壤,也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充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搭建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程网站。针对热点问题,既要有事实报道,又要有理性思考,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邓纯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7(25).

  [2] 罗海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3] 薛平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研究新闻天地(论文版),2007(2).

  [4] 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

  2017形势与政策课论文优秀范文篇二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党政机关和公检法司各部门、各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检察机关的专政性质、法定职能和公平正义的追求目标,都充分说明了检察机关发挥职能,是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因此,检察机关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把它作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大局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和谐 社会组织 社会矛盾

  一、紧紧把握社会矛盾的时代特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群众上访

  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全局问题的综合反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由此而派生出来的社会关系、价值取向、利益分配在这种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激烈碰撞、逐步积累、不断激化,并直接通过上访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移民安置补偿、企业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安置等方面,甚至出现了表达方式组织化的群访、表达方式极端化的缠访、闹访等等倾向。

  在现实社会中,上访申诉的群众,绝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或遭遇了不公平待遇,他们的上访,体现了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态度,始终把执法为民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作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动力源泉,排除外界干扰,依法办事,力求程序与实体的双重公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树立公平公正执法的形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化解机制,坚持综合协调,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

  新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性、多层次性、多样化的特征,这就意味着以往那种单纯的依靠其某一个内设部门或某一种工作机制就能全面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纠纷的观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检察机关应该将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贯穿检察职能的各个环节,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

  第一,将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贯穿检察执法的始终。从受理举报申诉到职务犯罪侦查、刑事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以及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等检察业务的各个环节都融入了群众的利益,包含着此利益与彼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现实情形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将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检察环节。只有合理合法地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充分发挥公正的检察权能,切实承担起在执法活动中履行法律监督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有效纠正错案、冤案和执法不公等行为。

  第二,完善和创新检察机关内部化解矛盾纠纷的相关机制。面对新形式、新阶段的矛盾纠纷,检察机关一方面应完善和坚持原来的好的机制、好的做法,探索建立更为行之有效的化解调处机制。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矛盾纠纷责任追究制,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采取规定案件办理时限,明确质量标准和化解调处办法,与办案干警签订案件办理责任书等办法,使每一起案件都能首次办理成功,不留后遗症,切实把涉检的矛盾纠纷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和基层。对办案干警不负责任,案件办理质量不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查处不力,效果不好,因人为因素造成越级上访的,必须进行责任追究。

  三、集中力量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监督权能

  对被害人提供的案件线索,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通过及时公正地起诉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使被害人的权益得到保障,化解犯罪分子与社会、被害人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按照严格依法、区别对待、注重效果的要求,追究犯罪责任和化解矛盾并重,探索诉调机制,当严则严、该宽则宽、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对具备从宽情节的要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给犯罪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四、深入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坚持公平正义,切实保障国家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客观公正性

  通过侦查技术装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在侦查办案中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办案质量,确保办案的“三效统一”,缓解因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不廉洁、不公正形成的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不满情绪,及时化解因职务犯罪可能引发和激化的国家和社会大众的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五、提高社会矛盾化解三项基本能力,坚持探索创新,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对立面

  第一,要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善于纠正偏差。要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必然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解决。积极探索民间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的处理办法,更要在处理案件中检讨法律政策的执行是否到位,及时纠正执法偏差,防止矛盾事态扩大,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强化宣传说理能力,善于调解疏导。检察机关调处矛盾纠纷,不仅要准确执行法律,严格依法办案,还要积极主动做好释法说理,通过法制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有序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对缠诉闹访、阻碍执法等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增强群众履行义务的意识,消除“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养成尊重司法的习惯。要走出单纯依靠司法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的误区,在可能的情况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实现说服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特别要注意做好被害人一方的释法说理工作,着力推行不批捕、不起诉答疑说理制度,针对疑问和异议耐心说明理由,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融入执法办案的全过程。

  第三,提升亲民为民能力,善于把握关键。要在把握尊重人们平等地位、承认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着力畅通司法诉求渠道,坚持文明接待、热情服务,提高亲和能力,以和谐平等的气氛促使矛盾纠纷的当事人理顺情绪,接受检察执法。

  2017形势与政策课论文优秀范文篇三

  《浅议中职形势与政策教育》

  摘 要:本文从中职德育课程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进一步探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中职学生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他人,培养中职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前世界变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社会公民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其中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荐使用《时事报告》(职教版)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职成司函 [2010] 78号和粤教思函 [2010] 65号}文精神,明确将《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指定辅助教材。中职学校要切实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德育选修课程,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落实教材、落实课程、落实时间、落实教师、落实检查督促,选修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可见,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为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时事政治敏锐性,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社会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德育课程,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状况。

  在一些中职学校,德育课普遍不受学生的喜爱,觉得理论多,枯燥乏味,学不学无所谓。尤其是在大力强化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技能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中职教育只要重视专业课,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就足够了。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成为不少中职学校教育办学的普遍现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培养技术性人才是不是中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在强化技能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公民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急需弄清的问题。

  从用人单位的现实情况来看,如今的用人制度已经打破过去的讲学历的用人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为准则,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才又有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曾有这样的比喻:有德有才之人是优等品;有德无才之人是次品;有才无德之人是危险品;无德无才之人是废品。若以这样的一种用人标准来衡量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决不能称为优等品,这样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可想而知。从社会发展来看,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更需要具有远大抱负、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公民。在此背景下,强化技能教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出卖自身劳动力,单纯控制和使用劳动工具的劳动者。因此,要让学生更体面的劳动,更有尊严地工作,更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中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必须成为中职教育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应得到普遍的重视。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渗透在德育课的全过程。

  我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怎么样的人”的问题实施教育活动,提出“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与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良好公民素质、具备独立批判意识和正确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质等品质的社会公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并坚持在德育课程和学生德育工作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

  (1)坚持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发挥德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如今的中职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享受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巨变,但对于国内外时事、中国历史与国情却缺乏了解,对社会事件缺乏社会参与意识,以致在对某些时事问题的认识上容易受社会中非主流意识左右,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须的,是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是中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增强主人公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公民意识,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还要紧紧抓住国际与国内的重要时事内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让身边的时事政治经济事件成为教学的“素材”,成为学生们提高思辨能力的“养分”,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大胆尝试,废除以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把课前的时政播报模式作为学生考核成绩之一,教师上课前组织学生做好素材准备,把相关主题的时政内容进行提炼,利用课前5分钟对全班学生进行时事报道。另外,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时政手抄报小组项目工作,也成为本课程的考核成绩之一,学生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以团队完成小组的手抄报工作,有利于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普及性、针对性。

  (2)坚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入各年级德育课堂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时代敏锐性。我校结合德育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把时事政治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第四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把《时事报告》(职教版)杂志纳入该课程辅助教材。事实证明,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更多了解社会大事,可以开拓个人视野,拓宽人际交往空间,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现该杂志成为我校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又一重要途径。辅助教材的使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学生对最新的国内外大事日益关注,开始对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反思,学生普遍对该杂志的使用表示满意。

  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选用《时事报告》(职教版)2010-2011学年度第一期的“职业教育的新蓝图”内容,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介绍。通过具体数字和事例,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意识到“读职校,成为第一线技术人才,同样可以成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以更自信的心态面对中职学习和生活。

  三、坚持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

  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不仅在德育课堂,而且贯穿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抓住具有教育意识的时代事件,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摸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在每日下午5点10分向全校师生进行时政专题播报。根据每月的主题项目,定期开展多种时事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工作。

  此外,我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每年国家的重大节庆假日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时政教育工作。例如,2011年我们抓住日本大地震之事件,开展“爱是最大力量”等多种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2010年,我校紧紧抓住亚运盛会在广东召开这一契机,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公民,为亚运添光彩”系列活动。2010年9月,我校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开展“争做文明公民”校园热话座谈会等多种活动,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文明习惯和提高文明修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多年的教育活动,笔者发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能有效地弥补德育课本知识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能有效培养中职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是中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而中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合理发挥,更需要教育者们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符合校情、学情的方式,不断创新时政教育的模式,不断整合资源,方能提高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起到重要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乐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汪永智,刘秋明等.开创广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沈越,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1.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2.2017年形势与政策课心得

3.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4.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5.2017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2000字

    282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