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坚烘分享

  在高校中,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为树立现代大学生正确的“三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索》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因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强调时效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网络交流,使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门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的课程。

  关键词:高职高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索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本质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的内在本质特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势与政策课以其现实社会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自身内容体系、研究对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点和规律,表现为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研究对象上的知识性与思想性、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是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教育的内容既处于相对静态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既要考虑系统性,又要突出实效性。首先,形势与政策本身既是不断发展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一方面,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政策的出台或者变更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能朝令夕改。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又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国家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都要下达形势与政策的要点,在教学上也比较容易安排内容。但内容有时也往往滞后,这就需要跟上形势,突出该课程的时效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要体现科学的、完整的和稳定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这些相对稳定的基本因素,可以让我们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预测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是形势与政策课在研究对象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对象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宏观形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等,涵盖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历史、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动态的国际国内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的综合,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又体现着强烈的思想性,要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既要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又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是形势与政策课在教育方式上的本质特征。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体系上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必然派生出其他在教育方式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规范性是指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有课时、有学分、有计划、有考核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性是指“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性与灵活性互补体现了其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对这一本质特性进行把握,有利于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新方式和新途径,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生命力。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因为具有以上的特征,因此与概论课思想品德课相比,它更突出时效性和灵活性。按照“05方案”形势与政策课在高职高专各个学期里要开足16个学时,但学分却只有1个学分。在实际的操作中,各个学校往往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通过讲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来凑足学时,以避免挤占专业课的课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足,甚至被压缩掉了。而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便于形成系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使形势与政策课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做到三结合,与专任教师结合;即与概论课思品课结合;与学生参与结合。

  与专任教师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构成比较复杂,除专任教师外,学院领导、各系部的书记、学生处的正副处长、辅导员以及邀请的校外专家和省市领导等。庞杂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知识水平。但也正是因为资讯过多,往往不利于形成系统理论和知识框架。有时学生参加讲座,变成了老乡会和联谊会等,由于缺乏跟踪和反馈,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专任教师的教学变得尤为重要。专任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爱这门课,钻研这门课,上课全情投入、有激情会深深打动学生。在面对一些有分歧的观点,面对对待当代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敏感问题,面对对待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等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允许有争议,有讨论。但教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大张旗鼓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得到正确的答案。其次,教师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每年形势的要点,吃透政策的精神,站在最新理论的前沿,才能驾轻就熟,给学生以引导。形势与政策的教材是大学生版《时事报告》,发到学生手里往往是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或两个月,学生的兴趣热点已经有所转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多关注事实,在尽可能短的时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判断形势,给学生解答。时事报告可作为事件的理论上升和思想反馈。在多方合力的基础上,学生视野开拓了;在专任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形势与政策形成清晰的脉络和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今后独立自主地分析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和大局,掌握和运用使思维达到正确认识的武器和科学工具的知智。

  与思品课概论课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课程特点,独立生存的难度较大,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通常会变相压缩学时,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找到依托。与概论课和思品课有机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发展的可靠途径。由于思政课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这是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的前提。可以从内容、考核等方面进行结合,但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挤占概论课和思品课的学时。在内容方面:高职高专的学时安排中,大一的思品课3学分,开设一个半学期,与形势与政策课比较容易结合。有的高职高专学校是把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授课安排在每个学期的中间,也有的是上完思品课后接着上形势与政策课等等。不管怎样安排,形势与政策都会丧失了敏锐性和时效性,无法及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实事,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思品课结合一起来上。在充分理解形势与政策要点的基础上,思品课的前20分钟上形势与政策课(要与学生参与结合),后面上思品课。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新颖生动,会为后面的思品课提供鲜活的素材,两者相得益彰。大二的概论课也可参考实行。在考核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方式多样,党委宣传部、学生处等都参与其中,往往是婆婆多了没人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任教师应当仁不让,勇于担负起课程考核。考核的方式力求丰富多样,讲求实效。大一学期学时稳定,可侧重理论考核,学生课前制作的实事PPT、课后的实事评论等可作为考核的依据。大二、大三由于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可侧重实践考核,做社会调查报告等。开学出,根据形势要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安排考查内容,老师定期追踪指导,形成报告。与思品课概论课结合,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成为常态,而讲座和报告会等又使形势与政策课变得丰富多彩,由于有固定的渠道交流,学生可以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升华,反思,再去指导实践。

  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灵魂。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形势与政策课由于紧跟形势,鲜活的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内国际突发事件、热点新闻,一直是学生茶余饭后的焦点。把它们引入课堂,上升到理论高度,开拓学生的心胸和国际视野。由于每年的形势与政策下发的要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要点精神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在与学生参与方面,可与兴趣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如在思品课上,把这一两周发生的热点问题交给分好的学生小组,由学生小组负责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总结观点,做成PPT,在下节课课前进行演讲,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组的集体表现作为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例如在年初的南方雪灾后,学生展示了震撼的图片,得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5.12汶川大地震,学生紧密跟踪事态的发展,心与灾区灾民同在,一起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奥运成功举办,学生感受到崛起的大国自信;神七上天,学生在感受祖国的伟大和自豪,等等。由于学生有目的地去参与,逐渐养成了读报分析问题的习惯,他们会自觉地把发生的大事与世界观人生观结合起来,同时又为思品课、概论课提供了鲜活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达到了双赢共生。学生的参与使形势与政策课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也促使学生用在思品课和概论课学到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像奥运、神七等事件,学生很容易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理论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参与互动,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理论外化为行为。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学习的管理

  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信息传播平台,每个网民既可以是信息的获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校园网络以其跨越时空性、虚拟性、开放性、学术性等诸多特点,强化平等、民主的教育管理方式,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校园网为学生课外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开拓了空间,像高职高专学生上网主要集中在学习知识、打游戏、QQ网聊及校园的BBS和各类论坛等。怎样使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形势与政策难度是比较大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高,加之学生的叛逆性和课外无法监控,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只能通过隐性诉求,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从培养学生上网习惯,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和学生作品上网展示等赏识教育来完成。

  培养学生上网的习惯,是加强形势与政策网络教育的前提。正是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学生在网络上如自由驰骋的骏马,要使其按一定的轨道前行,所以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上网习惯。使其上网的第一时间关注的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有关问题,甚至使其自觉地把新闻网页设为首页。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用的题材要新,有新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还要善于抖包袱。有些新闻可以点到为止,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他们去了解真相。比如广东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见过雪,对雪充满了好奇。雪灾期间,引导学生去认识这场灾难。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上下载雪灾的图片和救灾的场景,有些有条件的同学还到湖南等地拍了许多照片放到校园网上,让其他同学真实感受这场灾难,并在学校募捐赈灾。国内国外的大事经常发生,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要善于引导,引起他们的思考,两耳不闻窗外事是跟不上时代的。经过二三月的培养,学生上网自觉不自觉就会关注某些话题。良好的习惯也需要强化,因此需要思政课老师协同作战,有意识的在教学中灌输这一理念。

  建立师生互动平台,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外教学的延伸。通过校园BBS、教师个人网页或电子邮箱,QQ群,帖吧,博客等署名或匿名,双方平等对话讨论,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网络交流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真实意愿的表达,细心、耐心的讲解,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树立教师亲和的形象。把党的方针政策有策略地灌输进去,摆事实讲道理,少说空话大话。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避免抵触情绪的发生。在网际交流间,是会有一些学生把对学校的不满,对社会的愤恨发泄出来,甚至还会有对教师的个人攻击。因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要有准备有策略。负面的信息不必急于删除,可以找几个学生从正面角度进行跟帖,引起辩论,这样可使信息处于可控的范围,又不至于使这部分学生流失,到其他网络上去散播,把网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学校的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把学生的作品上网展示,是确立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时效性的保障。利用校园网思政部网页中实践教学的栏目,分门别类,把课堂教学中学生制作的实事PPT、视频、调查报告、论文等挂网,作品的显要位置写明姓名、系别、学号、联系方式等,鼓励学生观看交流。在制作作业时会互相比较,取长补短。由于有联系方式,各系各级学生也可相互交流,鼓励竞争,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如对挂网的作品不满意,可及时修改,对思政部老师开放网页后台管理权限,方便教师及时更新。通过“网来网去”的交流和“网上网下”的活动,创建共建、共享、共管、共创的网上资源。

  形势与政策课正是因为其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中常规教学与讲座相结合;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网络教育与自身思考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特征在于“活”,它的内容是鲜活的,也必将注定它的形式是灵活的。因此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门对自身成长重要的课程,在这门课里不仅学习到形势发展的变化和对形势发展预判的能力,而且学习到对自我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思考。这样才会最大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8,1.

  [3]王崎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价值目标、本质特征、现实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第24卷第2期,2008,4.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中美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以及三个联合公报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性指导作用,从三个联合公报出发分析中美关系及双方间的重大问题。由中美双方签订的三个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确定了共同指导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基础。自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几超几落,甚至曾经遭受过可以称得上是危机的重大挫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己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并阻碍关系的发展。中美关系要想正常顺利发展下去.双方必须按照三个联合公报去做。

  关键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台湾问题

  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指的是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表达了中美两国政府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一致看法,成为两国政府所应共同遵守的基本文件,确认了解决两国关系中的主要障碍台湾问题及发展两国关系应遵循的各项原则。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协调了中美两国的利益、提供了制度框架、设定了行为模式、建立了价值标准并宣扬了共同的理念,为建立和谐中美关系提供了保障。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作为有效的国际条约在和谐中美关系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对于两国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协调了中美两国的利益,维系了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保障着和谐中美关系的构建。当今世界,由于各国利益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与分歧。利益来源于对资源的控制,利益的大小取决于对资源控制的多少。对资源控制的不同导致了利益的差别,利益差别构成了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因。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各国不可能长期地回避差异与冲突。如何解决各国间的差异与冲突,战争与和平是两种基本的选择方式。通过战争解决差异与冲突,从根本上说是认为各国间不存在共同利益,只能运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差异与分歧是各国为了防止冲突,保证各国平等参与解决冲突的理性选择,也是寻找妥协与创造共同利益的合理方式。

  三、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因而有关该问题双方立场的阐述成了两国公报和宣言的主要内容。中美间的三个联合公报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石,所以准确把握其中有关台湾问题的双方的立场和观点,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两国关系的维护和发展,进而有利于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

  1978年12月16日,中美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简称建交公报。其中有关台湾问题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国政府的声明及美国国会所炮制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双方分歧主要有:(一)关于台湾的地位。中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美国则变相地仍把台湾视为一个主权实体。(二)美国继续更加露骨地干涉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中方仍坚持“解决台湾回归做过、完成国家统一的方式,这是中国的内政。”美国“继续关心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并期望台湾问题将由中国人自己和平地加以解决。”“认为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三)关于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国在谈判开始时主张美国停止向台出售武器。而美国则坚持继续。最后,中国保留再提其问题的权力,美国则暗示可能逐步减少售量。这位中美双方就此问题进一步交涉埋下了伏笔。

  1982年8月17日,中美签署的八一七公报就是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双方的分歧除美国继续干涉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外,这有以下两点:(一)对美国关于售台武器问题的生命,双方理解不同。其声明的照耀内容是:“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美方的理解是:“关于今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我们的政策在公报里已说得清楚,同《与台湾关系法》是完全一致的。出售武器将继续按照《与台湾关系法》进行。”而中方认为:“本公报以两国建交公报的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依据,与美国单方面制定的《与台湾关系法》毫无关系。《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两国建交公报的原则,是中国政府一贯反对的。任何试图把本公报同《与台湾关系法》相联系的解释都是违背本公报的精深和实质的,都是不能接受的。”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双方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政府不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企图以台湾问题而知中国,阻挠其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坚持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直至台湾问题圆满解决。

  参考文献:

  [1]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下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M].世界知识出版社

  [3]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中美战略关系新论[M].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5]吴双全.三个联合公报与中美关系的发展[J].社科纵横,1998年第1期

  [6]郑保国.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台湾问题——纪念中美建交二十周年[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J].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互动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前,在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存在教师授课话语霸权惯性、学生课程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课堂互动氛围寡淡等问题;同时,也蕴藏着师生互动的诸多优势。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课堂互动;路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1.1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 教育 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1.1.1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1.1.2教师对大学生水平低估,助长了自己的话语霸权。由于媒体的多样化 发展 和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信息充盈,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摄取知识的捷径,学生掌握的某方面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一些教师没有清醒认识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妄自尊大,助长了自己的课堂话语霸权。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个性表达,张扬了人的工具属性,扼杀了人的精神属性,把学生误导到只当知识存贮器的歧途,冻结了学生的课堂自主创新思维和精神构建力,阻滞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1.1.3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社会实践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1.2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 规律 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 科学 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1.3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1.3.1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1.3.2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1.3.3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反思,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1.3.4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 考试 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1.3.5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2.1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 政治 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 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2.2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经验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2.3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 参考 。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3.1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 实践 科学 发展 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 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3.2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 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3.3以感性的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课程理论采取生命叙事[4]来诠释,具有理论通俗、事件真实、入脑如心的特点。生命叙事的内容可以选择:古名人的成长叙事;今英模人物的成长叙事;教师的成长历程叙事;学生成长叙事。我国古今的名人及英雄人物,其成长过程对当今学生有样板效应、激励效应和参照系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英雄成长历程的认识,激励自己成长的愿望,以愿望驱使行动;把古今英雄做自己的楷模,作为成长目标的参照系以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本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诠释,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样板,一个具有实现可能的参照目标,一件课堂讨论最为直接的素材。课堂互动在生命叙事的牵引下拓展,扩大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3.4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3.5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3.6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 电子 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蛋糕,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 政治 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同时在课堂互动中,也要防止教师心中无数盲目互动,以互动替代讲授,互动背离教学大纲,互动无中心议题,不负责任地放任学生互动等问题。 参考 文献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J].天津市 教育 科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P23-26

  [2]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

  [J].京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年第一期 P19-32

  [3]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永廷教授审定,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编著的《形势与政策概论》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4]刘洁.《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

  [J].太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三期 P49-52


猜你喜欢:

1.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2.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3.浅谈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4.高校形势与政策论文

5.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论文3000字

6.2017大一形势与政策论文

    282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