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有关抗战的论文2000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民族团结的力量空前激发,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见证了无比坚韧的中国人民的意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有关抗战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有关抗战的论文2000字篇一
《浅析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内涵》
【摘要】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在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中,中华儿女培育出的全民奋起、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斗争、血战到底的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同仇敌忾,相互协作的国际主义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下,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中华民族;抗战精神;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继往开来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同样体现在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并形成了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一体的“抗战精神”。
(一)全民奋起,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时,中华儿女都能够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基于它“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的狂妄计划,加紧侵略中国,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从而激化了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改变了中国国内各阶级各党派之间的关系。中华儿女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认识到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有整个民族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对日本侵略者“以坚决的抵抗”,[2]才能挽救亡国灭种的危险。国共两党尽弃前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体同胞:“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3]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随后,及时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让步,如承认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取消红军名称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停止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等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宽大胸怀。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议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国民党也逐步认识到了日本的侵略对其统治所造成的巨大威胁,逐步认识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勃勃野心,认识到中日战争已不可避免,对日政策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对外关系的演说中提出:如果日本的侵略超过了和平的限度,“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4]1936年7月,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又表示“对外则决不允许任何侵害领土主权之事实,亦决不签订任何领土主权之协定,遇有领土主权被侵害之事发生,如用尽政治而无效,危及国家民族之根本生存时,则必出以最后牺牲之决心,绝无丝毫犹豫之余地。”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号召全国“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发表《自卫抗敌声明书》,决心抗战。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至此,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曾经严重对立十年的国共两党终于以民族大义为重,共捐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共赴国难,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断升华。
(二)舍生忘死、血战到底的英雄主义精神
八年抗战,贫弱的中国是靠什么战胜了在经济、军事力量远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日本帝国主义呢?除了战争的正义性质和国家大小、人口多少的差距外,更主要的还在于中国人民面对强敌,舍生忘死,顽强奋战,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烈现实,中国军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与强大的日寇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又一次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新篇章。正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守军顽强奋战,击溃了日军精锐部队,歼敌10000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尽忠报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是每一位有血性中国人的共同心声。每当国家有难的关键时刻,这种传统就激励着热血儿女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在抗日战争中,更是涌现出许许多多“执干戈以卫社稷”、“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民族英烈。
在正面战场上,卢沟桥抗战中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忻口会战中的第9军军长郝梦龄、台儿庄战役中的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枣宜会战中的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奋勇杀敌,壮烈殉国。
在敌后战场,左权、赵一曼、杨靖宇等无数的优秀儿女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抗击敌人到最后一刻,不甘被俘受辱,演绎了“八女投江”的壮举。狼牙山五壮士战斗到最后纵身跳下悬崖。
凡此等等无不表现出中华儿女生死不苟、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无不表现出中华儿女舍生忘死、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蕴藏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传承中,中华儿女依靠这种精神不断战胜自然和社会带来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最危难的时刻,转危为安,由弱变强。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领导敌后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抗战最后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的过程,正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广州、武汉失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然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十分薄弱,工业近乎于空白,手工业生产也只是一些简陋的手工作坊,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日本帝国主义试图通过野蛮的“三光”政策来扼杀根据地军民的生存能力。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仅晋察冀边区被敌人杀害709899人;被敌人抢掠和勒索粮食13322209168公斤;房屋损失2566695间;牛马骡驴损失630222头;猪羊损失3703086只;农具家具损失26211357件;被敌人抓壮丁505000人;碉堡公路封锁沟墙占地15052800公亩。[6]
此外,敌后抗日根据地还经常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围攻,更加加剧了根据地的困难。根据地军民经常陷入粮食短缺、衣着无源的窘境。“我们的部队大多数还没有棉衣穿,赤裸着足,套着一双草鞋,在雪地里蹒跚地走着。”[7]
在长期的持久战中,能不能克服当前的困难,建立起坚实的支持战争的经济基础,将会直接决定战争的进程和胜负。而克服这些困难最关键的莫过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根据地人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为此,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过去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方针转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重申“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减租减息运动达到高潮。
同时,中国共产党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依靠自己的双手发展经济,满足维持战争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根据地军民经过艰苦奋斗和大生产运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粮食的自给或半自给。不仅改善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同时也满足了战争的需要,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艰苦奋斗精神使人自强不息、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奋发向上,可以充分调动人内在的精神力量去创造奇迹。而艰苦奋斗一旦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就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励这个民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昂扬向上,奋力攀登,这种民族精神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巨大的体现和升华。
(四)同仇敌忾、相互协作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儿女在抗击本国国土上的侵略者的同时,和盟军广泛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表现了同仇敌忾、相互协作的国际主义精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并向美国建议成立中、美、英、苏、荷、加拿大等国参加的军事同盟,中国开始广泛参与国际事务,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由过去单独抗击日本侵略转变为同反法西斯各国的协同作战,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42年1月1日,中国作为领衔签字国之一同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随后,盟国正式宣布成立中国战区,建立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正在受到认可,中国从此以反法西斯大国的身份进入国际外交圈。
1943年10月,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以美、英、苏、中的名义发表了《普遍安全宣言》。四强宣言的签署,为日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发起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1943年12月发表的《开罗宣言》,更是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肯定,是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做贡献的重新认识。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召开的,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并享有了对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的否决权,中文被公认为国际会议的五大正式语言之一。旧金山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及取得的成果,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伟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必将孕育出伟大的时代精神,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广大,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她激励着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太平洋战争史》第224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343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第13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申报》1935年11月20日。
[5]《中国全面抗战大事记》第31页,美商华美出版公司,1938年版。
[6]李占才《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第163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5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形势与政策有关抗战的论文2000字篇二
《抗战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抗日战争的伟大洪流,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民族精神,对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着重要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抗战精神;哲学价值;传承发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业绩。在这场战争中所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解放乃至世界反法西斯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对于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抗战精神的哲学价值
精神,从哲学的层面上讲,指的是由物质产生的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毛泽东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
“抗战精神”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纪念抗战胜利59周年时提出来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在深化后成为科学理论,又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抗战精神’问题的提出、讨论与研究,无疑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已经不是对抗战史某一个案的研究,如战役战斗、军事人物、战略战术、地域经济、文化等内容的‘特殊性’单一性课题研究,它已经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来,即认识论的层面,它是属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普遍性’、一般性问题。”[1]在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中所凝结的抗战精神,不仅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更对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起着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
二、传承:过去在现实中的记录
1.传统民族精神是抗战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积淀的古代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忧民、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爱国忧民的光荣传统,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寄情祖国的深情诗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急国家之所急的报国为民风范,有岳飞以“精忠报国”为终生之责这样的爱国英雄,也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样慷慨悲壮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打在每个中国人思想上的烙印,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遭到破坏时,每个炎黄子孙整体感和责任感就会被唤醒。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自古流传下来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中都能得到反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修兵法,正是这种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不懈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和协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更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无不精彩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邻邦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正是在这种传统民族精神文化的积淀下,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当有外来侵略动摇民族根基的时候,坚忍的中国人把外来的压力变为自身反抗争取自由的动力。尤其是在近代以来,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曾经侵略过中国,中华民族有着多次反抗侵略的历史。而当日本侵略者旨在灭亡中华民族,发动侵华战争时,全国各族人民本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纷纷自发奋起反抗、保家卫国。抗战伊始,中国人就不畏强暴,奋起抗争。
2.抗战精神使传统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在这场以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战况空前惨烈,但中国军民勇往直前、奋勇杀敌、浴血奋战,“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深受传统民族精神熏陶的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将传统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日本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被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反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正如毛泽东所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2]p1032不同于传统爱国主义思想中浓厚的“忠君”思想以及大汉族主义倾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所结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广泛而实际的。“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3]。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了驱逐外来进犯之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斗争,充分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刘胡兰、赵一曼等革命女战士,面对敌人的铡刀和严刑逼供,从容赴死。杨靖宇在遭到敌人包围后,敌人幻想活捉他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不为所动,视死如归坚决抵抗,死后敌人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看见的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枣阳会战中,张自忠为保卫宜昌而壮烈殉国,他是抗战期间中国方面阵亡的第一位集团军司令,周恩来称“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论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中国军民不怕流血牺牲,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广大爱国军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东北抗联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战友突围,最后被敌军包围,在顽强抵抗弹尽粮绝之后,她们义无反顾地投入江中,以身殉国。在血染的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以左权、彭雪枫、叶成焕、苏炳文、戴安澜,以及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黄友少年班、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以死报国的气节之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纵观整个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占领西欧各国所花费的时间,长者不过两月余,而最短的仅用了一天!占领号称“欧洲最大陆军”的法国也仅用了6周时间。日本侵略者在挑起战争之初也曾叫嚣3个月征服中国,但是这场战争最后却持续了14年,在这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在武器装备极为落后且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面对敌人先进的武器和法西斯暴行,中国人民始终进行着殊死的抗争,正是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让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发展:精神在现实中的重现
我们现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亘古未有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具有深刻内涵的抗战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是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资源,依然能在精神上为中华民族的前进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征服中华的阴谋,恢复了台湾及周边岛屿的主权。这种抗战精神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核心利益具有重要价值。
2011年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界定出中国核心利益的范围。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是中国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国家核心利益做出的清晰明确的界定。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会退缩和让步,国家核心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我们敢于同任何损害我国国家核心利益的言行作斗争。无论是中日钓鱼岛之争还是中菲黄岩岛之争,无论是大陆与台湾的统一问题还是中国南海主权问题,都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战胜各种阻碍和不利因素。中国主权不容侵犯,中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不容置疑。
2.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是社会群体对共同事业和目标的认同,以及在追求这个目标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境界。抗战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而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思想观念正在消融,社会整体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主体日渐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虽然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但也存在诸多负面:公民政治信仰主体意识淡薄,只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社会上功利思想增强,不良信仰滋生蔓延,道德伦理整体下滑,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抗战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抗战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历史资源,“伟大抗战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坚定信念、不屈意志、高尚气节、献身品质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4]。抗战的主题是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追求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几个要求,如果没有国家独立的基础,一切都不复存在;在社会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这种追求的前提同样也是建立在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基础上;从个人层面来讲,我们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爱国是第一位的。曾指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的丰富教育资源。”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为了弘扬抗战精神,用这一教育资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谈到中国梦是这样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是每个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难题,这注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
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抗战精神,具有跨越历史的永恒价值,在70年的时间里历久弥新,蕴涵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繁重的改革攻坚的任务,以及来自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压力。要解决这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拦路虎”,必须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发挥抗战精神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的气势、坚忍不拔的态度、艰苦奋斗的作风,万众一心凝聚合力,迎接挑战,扫除障碍,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诚如同志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有死灰复燃之势,不仅公开抹杀战争罪行,更明目张胆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宪法,还频繁向中国挑起各种事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不忘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是当代每个国人的神圣使命。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四万万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5]p474,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其后,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战胜无数的曲折和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正是由于弘扬了包括抗战精神在内的伟大革命精神。如今,经历了70年风雨征程弘扬的抗战精神,更加充满着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并成为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未来,它将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刘庭华.对抗战精神的哲学思考[J].红旗文稿,2015(10).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9-03.
[4]李振锟,张洪兴.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N].人民日报,2014-09-25.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形势与政策有关抗战的论文20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