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最新的养老政策论文
我国养老服务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多方面反映出我国的养老政策还需不断的完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养老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养老政策论文篇一:《优化养老产业政策对比研究》
[摘 要]社会政策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风险。中国的社会养老政策是弥补家庭养老的缺乏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养老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在中国“孝”文化的背景下,社会养老政策不能完全“家庭化”,基于家庭责任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通过社会政策来鼓励家庭成员照顾老人,让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劳动,避免老人被抛弃、虐待,贫穷。部分家庭养老资源通过社会养老政策支持。
[关键词]社会养老政策;对比;研究
一、国内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经历的过程,每一个国家,地区,是人类无法抗拒。老年人的数量在上升,增加的人口比例将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最明显的是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只有每个家庭幸福,而我们的家庭,整个社会将会和谐,国家稳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使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了“4-2-1”模式。2000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明显,超过65岁和老年人比例达到7%,而这个数字现在是8.9%。现在,许多家庭有“4-2-1”家庭结构,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4-2-1”家庭结构加速度:一个四口之家的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是一对夫妻,父母,既要照顾四个老人,照顾他们的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双方还将逐渐变老,到了高龄期,老人需要更多的人来照顾,所以两个人照顾四个老人如何安排?如果在10年或20年,这对夫妇也变老,他们的孩子也有了孩子,四代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快乐的生活在地球上,但他们的孩子就需要照顾八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样的任务是如此艰巨。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沉重负担的年轻人照顾老年人,他们不能离开工作在专心照顾老人和孩子,所以养老行业出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出现了。然而,什么样的养老政策适合中国国情,什么样的养老政策来满足需求的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和其他问题等。
二、我国养老产业及政策分析
1、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1995年,该国[1995]6号文件制度改革的目标: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安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我们是第一批试点行业的煤炭行业,煤炭行业根据煤炭部转发劳动部在煤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计划>批准通知,从1995年11月,企业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比例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工资的3%,每年增加了0.5%,最终达到了8%,他的工资的12%(98年之后,根据国发[1998]。28日至11%)建立个人账户,没有从企业缴费,到目前为止我国养老保险政策框架初步建立。
2、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特殊老年人经济补贴制度
这些政策支持包括:
一是城乡低保制度体系。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城市“三无”老人可以依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充分享受阈值、贫困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规定的老人。
二是农村五保人员供养制度。
2006年《农村五保供养”规则规定:养育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及时调整。
三是城乡医疗救助系统:
“三无”老人,可怜的老人是这项制度的供养对象。
四是开展社会慈善医疗,老人医疗特殊行动等。
五是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和帮助规定:
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以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和两个女孩对于养老问题,国家也在积极探索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困难救助体系。
六是高龄老人津贴制度。
“关于加强优待老年人的意见工作”的规定,有条件的地方提供生活补贴百岁或更老的高龄老人,充分考虑城乡贫困、没有孩子、老人、卫生保健问题,避免无子女老人陷入贫困,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但只有经济补偿还不可以解决不了子女,贫穷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
三、国外的养老产业及政策支持
1、建构养老保险制度上的时间
1970年日本最大的7%的65岁以上老年人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早在1960年推出了全民医保和养老保险制度。2000年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养老、综合护理服务体系。韩国的养老制度采取了渐进方式。早在1963年,国会通过了医疗保险法律,因为政治和金融,推迟到1977年。把最初有500多名员工的企业作为报道的对象,1981年扩大到300家企业,1988年涉及到十多个企业,1989年实现一个完整的年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国家养老金规定的想法是在1988年提出,和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超过10名员工的小公司。从那时起,1999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覆盖率和个体企业,家庭主妇,等等,最后实现一个完整的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2008年7月,采用护理保险制度。
韩国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医疗、养老、护理综合服务制度体系的建构。
2、指定专门机构负责产业指导
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养老产业政府指定的专门机构负责行业指导,主要支持养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将政府的老年福利作为“低收入群体为主要对象,不愿提供私人部门参与,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必要的服务”,大多数老年人需求尽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结果,在这一时期,政策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市场标准和行业标准,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同时促进老年人福利社会化和产业化。政府在养老行业中发挥指导作用。
3、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完善,促进养老产业的扩张
2000年日本养老产业扩张后,养老金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建立了世界上第五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这项系统是日本战后的“全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是最为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4、政府补贴对可怜的老人的经济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老年人中相互交流。荷兰政府,空巢家庭的孩子必须是有带薪假期,以便照顾年迈的父母,政府还对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失业,失业的孩子一定的生活补助。新加坡奖金年轻人买房子接近父母家里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资源不足的措施。
结束语
政府政策是社会养老保障支持体系发展的基础,市场服务体系是保障,家庭扶持体系是必要补充。根据老人的家庭养老服务的需求,充分尊重自主权的老人,让老人一份体面的退休金。使用“合同”服务,满足需求的“道德”,适合中国老年人不想离开家,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希望自己的孩子照顾国情,应该是社会养老保险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养老政策论文篇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政策分析》
摘要: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是由政府部门参与并承担重要责任的一种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本文将针对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养老保险;现状;对策;
一、基本养老保险概念和特点
所谓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到达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时,或因年龄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目的的。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养老保险金的模式。该制度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现状
1、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高度重视
1984年各地开始试行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各地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迅速发展,开始实现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各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两个确保”的重大决策,基本养老金发放额逐年增加,覆盖范围从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向多种所有制从业人员扩展,参保人数逐年增长。同时,各级政府把加强基金监管作为确保基金安全,防范和化解管理运营风险的根本措施,纳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安排,开展了一系列规范管理和监督工作。
2、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分级统筹开始的,1997年,国务院提出社会养老保险要从市(县)级统筹逐步向省级统筹过度的方案,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国统筹。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13个省、市、县、自治区名义上实行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其中约10个省区是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其他的省区采用的仍然是以县级统筹为主的方式。
三、我国目前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
1、养老基金的筹资范围和目标覆盖率较窄
就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而言,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尽管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是国家预算和企业营业外列支的生产性收益,筹资面依然狭窄。根据各地的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方案,在如何归集资金、补助资金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对归集起来的资金如何支付,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我国目前县市统筹、部分积累的养老保险政策只覆盖拥有城镇户口的就业于企业、少数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员工。这种低覆盖率形成的原因,从理论上讲,主要是该模式本身的缺陷,也是由于我国特定的城市取向、公有部门取向的公共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影响。
2、没有建立全国统一体系,不同群体间的退休金相差较大
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分割、封闭的,致使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制度在设计与运行上大相径庭,致使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形成了特殊的“双轨制”。由于制度的不统一,双轨制也造成了在城镇企事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两部分人员在参保义务及待遇水平不平衡,引发了社会矛盾,不仅直接影响人们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
3、透明度不高,存在监管漏洞
由于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的规范性文件没有提到“立法”这个层面,而仅仅在规章制度上体现,力度不足,基层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和操作效率大打折扣。
4、责权不明确,保值增值困难
从试点省份做实个人账户的实践结果来看,我国养老金投资于银行协议借款和国债的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我国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养老基金的低收益已经难以支撑我国老龄人口的正常生活。在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中,做实账户的基金已经归集起来,但在如何管理和如何运营方面,责权利的划分不够明确,尤其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运营办法致使基金有贬值的趋势。
四、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1、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通过实现市县统筹到省级统筹,最终达到全国统筹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增强互济功能,有利于形成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长效机制。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契机,统筹设计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度之间留出接口,形成有机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利于调动参保人员多缴费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统筹项目的统一,有利于平衡各省市、各行业基本养老金水平,有利于保障困难县市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
2、借鉴国内外试点成功经验,做实和强化个人账户基金
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这些国家要求国民每人都有一个独立的个人账户,每月存入资金的数量,资金投资在了什么地方,每月定期都会有汇报,这使得基金的投资受每一个人的监督,养老金的调度使用更透明,人们对自己个人账户的资金有了清楚的了解后才会愿意储蓄更多的资金,合理进行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国家在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各试点省份在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方面积累了一些探索性经验。如湖南省在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中,明确了个人账户基金归集、上解、核实、管理、记录等程序,这些都值得其他地区进一步借鉴。通过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通过完善体制和机制确保个人账户基金的安全增值,进而有利于防范和化解老龄化风险。
3、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拓宽社保筹资渠道
我国目前的投资范围仅局限于银行存款与债券,投资回报率较低,可以尝试拓宽投资领域,例如投资于黄金、不动产等低风险领域。应对个人账户基金应集中到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统一管理,这不仅降低了货币信用风险、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使养老基金能在低风险下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实现保值增值,提高退休人群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此外,扩大缴费人群范围,将更多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实行男女退休同龄等方法来缩小社保资金缺口,也仍有空间。
4、加强监管,实现保值增值管理
我国应完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规范养老金的征、支、投,对地方政府、省级政府及其隶属的保险机构进行严格的督查管理。要强化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的透明度,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用法律手段防止养老金不必要的流失。应把养老基金投资管理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分离开来,赋予专门管理机构投资管理职责和独立的投资决策权,通过用金融手段管理和运营金融产品的方式,实现投资管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提高基金管理效率,确保包括个人账户基金在内的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增值。
我国养老政策论文篇三:《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保险政策》
【摘要】从分析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着手,分析了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 养老保险 养老金
一、我国养老保险现状
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在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人口红利期的社保基金最佳积累时间即将结束。全国政协举办的“21世纪论坛”召开的主题为“通过养老保险制度化化老年危机为老年红利”的专题研讨会上指出,2015年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一直要到2039年才会开始下降。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
截止到2010年底,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1.7万亿的养老金缺口,而《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研究报告只能够利用推测法和估算法推测的,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 .3万亿元,这都预示着,养老金缺口是事实。巨大的养老金支付缺口对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
二、养老保险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养老金缺口不能忽视。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转轨形成的制度成本。我国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较晚,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转轨过程中,转制成本没有解决。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前退休的职工,向他们支付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由此带来很大的制度成本。“老人”休人员)无资金积累,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内资金大多被挪用去为已经退休的职工发工资,去补旧体制的“黑洞”,将退休人员)资金积累严重不足,于是,不得不动用“新人”改革后人员)的账户,于是,“新人”的账户由此变空,导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资金积累,形成大量空账。
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导致了退休待遇的不公平。我国的养老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形成了多轨制,从制度上将中国社会划分了两个类似封建社会的社会阶级,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职工规定了达到正常待遇三到五倍的超国民待遇,贬低了企业职工及其他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与尊严,造成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企业员工和社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严重不平等——公务员不交养老金,退休后却能领到工资替代率达80%左右的养老金,公务员群体比事业单位的额度还稍高一些。而企业员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只有45%左右。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矛盾,并为青少年的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产生了负面影响,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逐渐显现。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基金积累“缩水”。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过程中问题较多。在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发放过程中,部分企业少报、迟缴,甚至有的企业利用制度漏洞不交,少缴,个别企业瞒报退休人员减员,冒领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基金管理方面,我国虽实行“分账制”分立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分开管理,社会统筹可毫无障碍地透支个人账户基金,并且长期以来都交由政府统一管理和投资运营。相关部门由于集保费征收、基金管理、投资运作等多种职能于一身,以政企合一的方式运营基金难免会陷入暗箱操作、效率低下以至被挪用、贪污的境地。
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方向
解决社保“欠账”问题,拿掉社保基金“包袱”。养老保险养老金压力的根源是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是形成的历史成本。从建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达40多年的国家包干,使养老金“亏空”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大障碍。应该将实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前与实行后的责任和债务明确,而不应该笼统的放在一个统计数字中来衡量今天的养老金缺口。现在国家财政收入猛增,应该逐步偿还历史欠账,将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缴纳的社保基金补起来。补足这一部分基金,企业职工养老金自然会有较大增长。
统一养老保险退休制度,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完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取消目前实行的“养老金双轨制”。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是按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自1992年开始,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差距越拉越大。
扩大参保人员的覆盖面。目前城镇参保人数比例还较少,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编制群体也没有纳入参保群体。应当扩大统筹层次,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地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享受待遇标准的统一,积极吸收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以事业单位群体、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以清理社保基金欠账问题为前提,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定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实现保值增值。在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方面,我们面临着收益和安全的两难选择。必须要规范金融市场,完善投资渠道。从投资的角度讲,收益越大风险越大,而养老保险基金是大家的“养老钱”,一旦出现风险,哪怕是局部的,带来的也可能是灾难性的社会后果。笔者认为,安全性应当优先于收益率,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特殊基金”,需要认真研究其保值增值的最佳路径和通道,换句话说,需要研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和风险控制的最佳组合。
开发多渠道的养老保险体系来代替原来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的社会保险只能满足社会保障最基本的需求,而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收入的增长,社会成员对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较低的社会保障标准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用多渠道的养老保险体系来代替原来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引导与鼓励自愿性职业年金计划、企业养老金计划等各类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是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共同趋势。
2.养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