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

斯娃分享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国防费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坚持现行宏观经济政策

  一些人总是强调不计成本的治理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学教条在起作用。“我国经济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我以为这样的判断恰如其分。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美双方以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为己任,就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这一点为我们理解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景又提供了一个视角,即国际视角。

  实际上,目前中国和美国所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都遇到了一定的质疑,甚至批评。而这些批评所依据的经济学思想也是一样的,即所谓货币主义思想。

  斯蒂格利茨等人1987年的一篇文章(Greenwald,Stiglitz,Keynesian, New Keynesian, and New Classical Economics,NBER working paper,2160.1987)曾经评述了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学派:凯恩斯派、新凯恩斯派和新古典派。该文所指的新古典派实际是指芝加哥学派,从弗里德曼到卢卡斯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斯蒂格利茨是不接受它的。新古典派早期叫做“理性预期学派”。根据斯蒂格利茨分析,芝加哥学派强调“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上,强调市场出清,相当于否定失业问题的存在。斯蒂格利茨说,因为它认为没必要考虑失业问题,所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没有必要了。这是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看到了大规模的失业、大量的政府救援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否定失业的存在,是一种极其脱离实际的经济学教条。

  在2008年中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人强调不计成本的治理通货膨胀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学教条在起作用。在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和企业停产、倒闭,在美国和欧洲等地的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已经影响到中国的背景下,还渲染通货膨胀的可怕前景和强调货币政策不能松动,其后的结果我们都很清楚,其中的教训我们不能这么快就忘记。

  因此考虑是否能够对于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时,首先要意识到,这一政策的产生是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关键时期的必要之举。打个比方,这也就是一个人出现重大急病时的抢救措施,这个措施的目的是救人于生死之间,而如果对于医生的救命措施喋喋不休地讨论所用药品的副作用,岂不是太不合事宜了。况且中国目前所有的价格指数都是负增长,现实的物价上升都还没有发生。我们应该懂得,现实的通货膨胀和预期的通货膨胀毕竟是两回事。有些人总喜欢预见通货膨胀势必会来,这个判断你永远是正确的,是一个打不败的预测,因为通货膨胀迟早是会来的,但是那可能是一段时候以后的事情,不能依据这个来改变现在的政策,因为这个政策出台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讲到这里就必然要涉及对于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虽然有了一些好的宏观数据,但是权威的说法是――“我国经济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我以为这样的判断是恰如其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考虑到宏观数据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以下试举一例。

  国家统计局根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计算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但来自财政部刚刚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税收收入的结构性分析》报告显示:1~6月,个人所得税完成2136.73亿元,同比增长0.7%。因为个人所得税是名义变量,因此可比的数据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长,一边是增长9.8%,一边是增长0.7%,这显然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一般而言,税收数据的可靠程度要高于抽样调查提供的收入数据。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2733元,同比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仍为8.1%。对于农村的数据无法用税收的数据进行检验,但考虑到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有理由相信收入的数据可能也有一些上偏的误差。

  央行此前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一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也不乐观。因此可以认为,收入增长可能还没有一些评论所述的那样乐观,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而这个不太乐观的结论可能更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范文二: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

  摘要:创新型劳动即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 自然 、 社会过程中,以更高的效率创造现有使用价值或新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创新型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具有倍加效应,是推动 经济 社会进步的源泉,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劳动;价值创造;创新型国家

  一、创新型劳动的内涵

  创新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而是创造发明的商业化、产业化,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1]。在《经济 发展 理论》中,熊彼特指出,这种“新的组合”包括:(1)采用新的产品或产品的新的特性;(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 工业 的新的 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2]。世界著名管 理学 家彼得·德鲁克在《动荡年代的 管理》中指出,创新的含义是:“(1)有系统地抛弃昨天。(2)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一种技术、一个工序、一个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中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求机会。(3)自觉自愿地以 企业 家精神来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以开创一个新的工业为目标,而不是以发明一个新产品或修改一个旧产品为目标。(4)自愿在现在的管理结构之外……独立地建立一个开创性的冒险事业;自愿更新 统计口径,以适应经济学和创新管理,以及为创新者制定合适的补偿政策的需要。”[3]

  有经济学家把人类劳动划分为创新型劳动和重复劳动两类。认为创新型劳动是创造人类尚未有或部分尚未有的新使用价值的劳动;而重复劳动则不创造人类尚未有的新使用价值,也不创造部分尚未有的新使用价值。一些学者认为,创新劳动是与常规劳动相对而言的,划分二者的依据是劳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是否先前已经存在。创新劳动的成果过去从未有过,在当前独一无二,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不可预知性、不可程序化的特点,而常规劳动则是可模仿的、可重复的、可预知的、可程序化的[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定义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5]借鉴上述各种关于创新型劳动的论述,把劳动和创新的涵义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创新型劳动就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以更高的效率创造现有使用价值或新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创新劳动范围广泛,既有产品的、技术的创新,也有市场的、管理的创新,直至政府部门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在基本形式上,创新型劳动可以分为技术(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四种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人类的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但没有提到创新型劳动。笔者认为,复杂劳动并不等同于创新劳动。创新劳动往往表现为复杂劳动,但大多数复杂劳动也不属于创新劳动,只有那些有创造性成果的复杂劳动才是创新劳动,即创新型劳动是复杂劳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创新型劳动的价值创造作用

  对于创新劳动的价值认定,当前仍存在分歧。如一些企业老总的年薪极高,一些企业科技人员的奖金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有人认为这不公平,有人认为无法理解,也有人认为这很正常。产生这些疑问的根本,在于创新劳动的价值是否能用传统的方法来衡量。

  笔者认为,创新型劳动的价值是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衡量的。首先,创新劳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如睡梦中、休闲娱乐中或其他偶然情境中出现的灵感,对创造发明或改进生产经营管理的构想等创新活动常常成为关键性因素。其次,重复的劳动是不能被认可为创新劳动的,即创新劳动不存在重复劳动那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再次,创新劳动及其成果被推广普及以后,就变成“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普通价值的重复劳动,就形成了充分的市场竞争,由此产生的利润不断下降并趋向于无利润。因此,创新劳动实际上直接表现为创造剩余价值,在形式上则表现为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对创新劳动者来说则往往表现为剩余索取权。最后,创新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计量仍然与重复劳动有内在 联系,因为重复劳动创造的价值为创新劳动的贡献提供了一个计量基准,没有重复劳动所决定的市场价值,就无法衡量创造劳动所直接创造的剩余的大小。

  那么,创新型劳动到底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它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如何表现的呢?应当说,创新型劳动能使较少劳动创造较多价值。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应该从质和量上去界定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交换关系充满竞争,竞争表现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也表现在商品的买者与卖者之间乃至买者之间。正是这种竞争关系决定了同类商品一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个别劳动耗费量即个别价值,另一方面,却只能有一个为市场确认的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是这种不一致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不同命运,通过优胜劣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呢?说到底是他们拥有的生产条件是先进还是落后。而创新型劳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竞争的压力下,率先使用比社会平均技术优越的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和组织管理,不断进行市场创新和采用灵活机制的商品生产者,能使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从而能够以较少的劳动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因此,创新性劳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使企业在生存、发展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创新型劳动在供过于求的经济 环境中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来源。

  创新型劳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是创造和填补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根源所在。但是,作为推动经济进步基本因素的先进技术并非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并不是一般劳动的产物,是创新型复杂劳动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创新劳动通过作为它的智慧结晶的先进技术的特殊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在商品世界普遍存在着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永不停歇地起着拉动各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价值不断降低,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 历史 火车头作用。

  应该指出,一种创新型产品刚生产出来投入到市场上销售时价值很高,一方面,创新型劳动需要创造复杂的生产线,它的生产成本比较高,需要短期收回成本;另一方面,一种创新型产品刚投入市场时人们会感到它的新颖、新奇性,有些人对时尚的追求,尽管价格高也会买,从而有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进而导致它的价格高于价值。又由于这种创新型产品在市场上一时还处于独家垄断的有利地位,因此,还可以在一定幅度内以高于自身价值的垄断价格售出,即进行创新型劳动创造的企业,在短期内获利颇丰。但随着该先进技术广泛的使用,新产品就会供过于求,新的创新就是必要的了。  在 现代 市场条件下, 企业 充满机会和风险,需要进行各种创新劳动。如 科学 地预测市场,并做出相应决策;科学地策划企业 发展 战略,并认真 组织实施;科学地设计制订企业营运方案和规定制度,并合理进行操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国际国内各种信息,并据此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营运方案,等等。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 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创新型劳动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 经济 中保持活力的驱动力。

  三、充分认识创新型劳动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创新型劳动的积累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型劳动是人类特有财富不断增多的原动力。创新型劳动,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源泉,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创新型劳动所创造的成果,转化成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着人类的劳动效率,增强着人类驾驭 自然 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创新型劳动是提高社会财富力量之源。如前文所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现象,而创新劳动则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劳动形式,并向人们提出了从理论上认识创新劳动的时代课题。

  发展创新型劳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党中央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综上,创新型劳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它是人类特有财富不断增多的原动力,是提高社会财富力量之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革命性变革的主导力量。

  胡锦涛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 中国 特设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7]。这是高瞻远瞩的。

  参考 文献 :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8;73-74.

  [2]彼得·德鲁克.动荡年代的管理[M].屠端华等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126.

  [3]参见:创新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0;207-208.

  [5]十七大 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论文

2.浅谈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

3.浅谈宏观经济学论文

4.有关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

5.有关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6.浅谈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135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