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论文写作(2)
毕业生论文写作篇二
音乐教育写作的一般程序
摘要:音乐教育论文的写作同其他学科论文写作一样,有着可以遵循的一些程序。一般来说,需要经历收集资料、撰写提纲、写作初稿、修改加工等几个阶段和环节。
一、收集资料。阅读文献
1、收集资料的意义
资料是为着某种写作目的,从生活和文献中收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从认识论的角度说,科学研究就是对占有的资料进行加工制作。因此,没有资料就谈不上研究。对于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来说,就是在音乐教育原理的指导下,从占有资料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要从这些资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音乐教育资料是研究音乐教育的基础,是形成音乐教育观点的基础。而收集资料是音乐教育研究工作的首要环节。从表现论的角度说,论题的确立和观点的形成只是完成了论文的一部分工作,而更为重要的工作还在于:把形成的观点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作者用一些准确、典型、生动的音乐教育材料,去有力地证明音乐教育观点,支撑音乐教育观点。只有以事实为载体、为依托、为凭借才能不致虚空。由此可见,论题的确定,观点的形成和论证都受益于翔实的材料。而论文作者的科研实力和水平首先也在于对于材料占有的充分和典型。
2、收集资料的方法
音乐教育论文所需的资料,指作者从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或从音乐教育文献资料中获取的一系列事实、数据、文字和图像。不同的学术论文,集材方法要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实验数据,有的侧重于文字资料。综合起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确定方向。是指围绕论题确立从哪些方面收集资料。比如从宏观角度来说,可以分为纵和横两个方向,纵向是把握论题有关资料时间上的上溯和下移,横向是把握论题有关资料空间的左右文献。从论题与资料的关系来说,资料若充分而全面地证明论题,必须体现在三类材料的占有上。第一是核心材料,即直接研究对象的材料;第二是辅助材料,即别人论述的有关自己论题的材料;第三是背景材料,即有关论题的背景资料。比如,研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首先要阅读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等文献,以及有关纲要和课标的解读文章,即收集核心材料。其次,要收集和阅读其他人对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那些权威性的研究成果,这是辅助材料。最后,还要收集和阅读同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相关的其他背景材料:课改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教育思潮、国际影响等。
二是选择方式。不同的论题,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通常,论文写作中所需的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材料,另一类是间接材料。直接材料具有直接性,真实可靠,因此也最具有说服力。这类论题的资料,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得,那么细心地体察即是这种收集直接资料的途径。间接材料主要是自己通过阅读有关文献、书籍、报刊等获得他人提供的材料,这类材料在论文写作中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又可以开阔自己的思路。这类论题的研究资料,主要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获得,那么广泛阅读,即是这种研究收集间接资料的方法。此外,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
3、资料的整理和运用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是对资料消化理解的过程,关系到资料能否在论文写作中发挥作用。观点来自资料,资料说明观点,这是整理、归纳和提炼资料的基本宗旨,也是取舍资料的标准。作者可根据论文的主题和特点,按某种标记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各归其类,把内容相同的资料排在一起,把不同类型的资料按照说明论点的层次顺序逐一编号,然后可将资料进行归纳,按照资料价值的大小进行筛选,从资料中提炼思想。
在运用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和新颖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说明论点有关,并且能有力地表现和论证论点。所谓真实性是指材料可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所谓典型性的材料,就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事实或论据。所谓新颖性,就是材料新鲜,具有时代感,是最新的信息、最新的数据、最新的理论等。在众多近似的材料中,应该选取最有权威性的材料来进行论证,这样才能提高可信度,论证才有力量。
此外,资料的运用要详略得当。一般说来,重要的资料宜详,次要的资料宜略;具体的资料宜详,概括的资料宜略。资料与观点要有机统一,在资料运用过程中,不仅要求资料要服务于观点,而且要求借助对资料的分析来论证观点,来说明资料与观点的内在关联,从而使观点与资料成为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拟定提纲,搭建框架
提纲是作者对论文结构的一种规划,是论文写作的一幅蓝图。如果说论题使论文有了“灵魂”,资料使论文有了“血肉”,那么,拟定提纲、搭建框架则是解决论文的骨架问题,也就是为论文设计一个表现其基本观点的完整而严谨的结构形式。
提纲是论文写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体现了作者对所写论文的一个基本思路,它是酝酿和推敲构思的最好方式,而且可以根据提纲进一步调整和丰富对论文的设计。其作用主要是为论文确定一个合理的结构形式,以便更好地阐明论点。有了提纲,才能有层次、有步骤、有说服力地表达观点,来连接思路,来保证文脉贯通。因为论证只有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才能形成相互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有益于写作时文脉贯通,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而且拟定了写作提纲后,就可以围绕提纲组织材料,就可以避免结构的混乱,避免写作中出现大的失误。经常从事写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写作中途去从事一段时间其他方面的工作,导致注意重心的转移,因而对下一部分如何写,原先的思考早已淡忘,头脑中甚至是一片空门,这时候就必须借助预先拟定好的提纲来给自己提供线索,唤醒记忆,畅通思路。
1、拟定提纲的原则
一要基本脉络清晰。文章结构形态的形成,其根本的依据是文章的主题,即基本观点。怎样开头、结尾,怎样划分层次、段落,怎样过渡、照应,怎样选材、剪裁,以及以怎样的线索、脉络组合材料,这诸多问题都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加以审慎考虑,精心筹划。在总体构思上,要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脉络。
二要逻辑关系严密。在具体布局上,要体现内在的严密逻辑联系,应以总论点为中心,搭起以分论点为支撑的框架结构。其中,涉及分论点,即文章层次如何划分,也就是设置哪些层次,以及层次安排的顺序等问题。作者必须清楚地分析出这些层次之间在内容上是并列的,还是从属的关系;分清各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在内容上的亲疏远近关系、里外关系、先后关系、轻重关系等。
三要形式结构完整。在形式表现上,要体现结构的完整性。一篇论文是由各个局部组合
而成的完美统一的整体。因此,结构的完整性首先表现在若干必备部分的完整,如总论与分论、交待与照应、起与承、承与转等,不能使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缺少,不然就会使整体结构松动;其次,结构的完整性,应该表现在各部分在文章中应有合适的量的比例,如主与次、疏与密、首与尾等。
2、论文提纲的内容与写法
论文提纲有简略提纲和详细提纲之分,简略提纲只有大纲和小目,详细提纲在简略提纲的基础上,加上论据要点、重点语句。简略提纲一般是以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又称为标题式写法。详细提纲以能表达完整的句子形式来概括本部分的内容,又称为提要式写法。两种提纲,均包括标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层次段落以及各分论点所用的材料等内容。两种写法,各有所长,具体用哪一种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视个人的写作习惯而定。
三、写作论文初稿
拟定提纲之后,即进入了写作论文初稿程序。这时,作者需要考虑的是写作顺序和行文方式问题。一旦进入写作过程,写作顺序、行文方式与写作提纲的关系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虽然是以提纲为基础开始写作论文,但是论文的展开却不可能是完全按照提纲走的,因为论文所写的具体内容是提纲中没有的。因此,写作过程中,随着文思的涌现和流淌,作者应该随时调整写作顺序和行文方式。这一过程,论文写作者应该注意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紧紧围绕主题来写。行文方式服从于以“主题”为中心的原则,顺序可以暂时不做考虑,但内容一定与主题相关,切忌离题、跑题。作者应尽快在问题和看法上使读者产生共鸣,那么“主题”的阐述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行文方式不仅要使“主题”明确易懂,而且尽可能做到开门见山。例如,在论文的引论部分中写上这样的文字:“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这便是一种突出“主题”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当然,不一定所有的文章开头都这样写,但在行文方式上,尽可能将辅助性、铺垫性的文字与主要论题区分开来,不要混在一起。
第二,尽量做到一气呵成。写作过程中,有人习惯于一气呵成,这样的作者通常是博学多识、才思敏捷之士,这也同其常写文章有关。而在许多不常写文章的作者中,文思的不连贯便成了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语言贫乏,有的衔接不好,总之是不能让人流畅地读下去。但无论新老作者,有无写作经验,我还是建议写初稿时尽量能够做到一气呵成。因为只有这样,作者写作思路才不会中断。要知道,思路的中断乃是写作的大忌,断断续续很难写出好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作者的写作心境能否不受干扰而保持一个稳定而连续的状态,对于论文写作十分重要。
第三,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写初稿时,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作者把材料堆砌和罗列在一起,而忽视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论文中章节之间、段落之间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自然而合理的衔接。衔接得好,文章就流利、顺畅,衔接得不好,文章就会越读越别扭。有经验的作者,都是巧于衔接的人,比如:另起一行,即是常见的一种衔接手法,那么只加一句过渡性的话,或者插进一个连接词,就可以产生衔接的效果。有时,语言表述上的前后照应,也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当然,如果逻辑的展开是自然连贯的,那么不需要加人衔接,而是恰当选择词汇和文章的行文方式也会给人以自然连贯的感觉,这不仅是最好的衔接方式,亦是一种较高的写作和行文境界。
四、修改与加工论文
论文的修改与加工,是论文初稿写成到论文最后定稿的一个必经过程,这是论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人说,一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道理,说明了修改与加工文章的重要性。修改与加工是在论文初稿基础上的完善与提高,是提升论文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步骤。因为初稿只是论文的“毛坯”和“半成品”,通过修改,才能使论文成为“作品”和“成品”。修改过程是作者对写作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表现形式不断选择润色的过程。因此,修改与加工也是提高作者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1、修改与加工论文的基本方法
首先,应明确修改的范围,即是在初稿可用的基础上进行修饰与改动。通常情况下,不要改换论题,也不要改变论文的主旨,因为那样会造成“伤筋动骨”式的变化。修改与加工的方式应有利于论文内容的充实和论文形式的合理,最终达到二者的完美统一。一般来说,修改与加工论文常常使用下面一些方法。
锤炼主题。主题是论文的中心论点,修改过程中对主题的反复锤炼,可以使其在初稿基础上更加准确和鲜明,更加完善和深刻。作者要反复推敲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是否偏颇、片面,表述是否充分、严谨,若发现不妥,就应再做斟酌、提炼或补充,对原有观点加以适当调整。
增删资料。资料是论证文章观点的论据,修改过程中对资料的增、删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最终的质量。如果资料不足,就会造成论文内容空洞,就会对论文的观点支撑不力,这就需要添加资料。反之,如果资料堆砌过多,特别是那些非典型的资料充斥其中,不仅使文章臃肿,还淹没了文章的主要观点,这就需要删掉、置换或更改。
调整结构。一篇好的论文往往是通过完整而严谨的结构形式来体现的。因此,修改过程中对结构进行调整亦是重要的方面。当然,尽可能不做大的框架改动,可以根据需要做些微调。比如结构安排是否完整、合理,层次是否分明、均衡,脉络是否清晰、畅通,部分、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妥帖,这些都应在修改过程中做进一步考虑和审视。
推敲语言。文章是语言和文字的艺术,文章的修改最终都是通过语言和文字的修改来实现的。因此,从表达意义上说,论文的修改也就是语言和文字的不断修正。论文语言的推敲就是追求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最优化,通过对语言和文字的反复加工与润色,不仅使文章的表达简清、得体,而且生动、流畅。
2、修改与加工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有经验的作者,一般都会在写完初稿后冷却一段时间再做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头脑在过劳过热、文思枯竭的状态下进行写作,避免修改效率的低下。初稿写完之后放一放,让大脑和情绪暂时跳出论文,待头脑轻松和平静后再来审读和修改,这样就能站在比较冷静和客观的角度,以新的视角、更高的高度重新衡量论文的优劣得失,发现和找出不当不足之处,这样就可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润改。
有经验的作者,一般还都会尽可能听取和吸收他人的修改意见,这一点,对于不常写文章的作者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很多情况下,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往往是“当局者迷”,不易发现问题,不愿“忍痛割爱”。而旁观者清,能帮你较快地发现问题。所以,在论文修改上,作者要善于听取各方面、各种不同的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再由自己定夺,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把文章修改和加工得更加完善。
看了“毕业生论文写作”的人还看:
5.优秀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