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写作指导>

文学鉴赏研究论文怎么写

斯娃分享

  文学鉴赏是指对文学本身、艺术形象及文学作者的情感、心理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赏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学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鉴赏论文篇一:《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思路》

  摘要: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文学教学。早在1942年,叶圣陶先生在(认识国文教学一(国文杂志)发刊辞》一文中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明确地表示:“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他还主张编两种课本:(文学读本》和《语文读本》。他说:“话文课一本《语文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双管齐下,各有任务,又不混杂,语文教学就会从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现代化建设对语文的需要端端正正的接上轨了。”(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如此高瞻远瞩为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文学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而言之,重视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文学课的教育目的,是由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是每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社会培养人才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所有这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上文学作品课才能达到“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文学作品课的教法和学法都要采用能体现文学作品特质的方法,即应采用体现形象思维的方法。

  第一,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了解内容,感受形象。卓越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些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能体会到它描写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内涵和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地体会和对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既有其局部相联系表达主题的意思,又有其独立表达的意思,这独立表达的意思还往往富有意义。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容易只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样,既不能体会到该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只有着眼整体、准确鉴赏局部,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地体会到局部在全篇中的作用,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整体的有机性,及其思想感情、主题意义。因此,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通过文学这一内容及形象的载体,去了解作品的内容,感知形象。无论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说,或是一篇散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我们鉴赏者的审美感知,也只有建立在文体的整体把握上,才能了解文学形象,发现艺术美。

  第二,理解形象,探求主旨;发挥想象,再现形象。前面谈及的把握整体,感受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一阶段。而理解形象,并在脑海中明晰地“再现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感知”是对文学作品表象的轮廓的认识,那么“理解”这个阶段便是从作品有机整体出发,披文人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人到作品内部的深层世界,对作品整体的各个层面进行具体化的品味认识。从文学鉴赏的实践看,“理解”是多层次的,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字面理解,对文章的外观理解。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接受作品的语言信息,包括理解作品的词句、典故、以及起兴、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也包括对构成意义的表象、结构、韵律、节奏,以及文章中特定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把握。总之,应启发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对人、事、物是“怎样写”的。所谓“深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象征意蕴和文体的结构艺术的理解。是对作品的情感感悟,对形象的具体化的“重建”。所以,阅读鉴赏作品重在从“把握文学语言”切人,在脑海中“立体”地“重建”作者所写的人、事、物,进而去理解和把握形象。

  第三,激发感情,独立思考,评价形象;反复涵咏,熏陶情操,创造形象。对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作品“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就是要感知作品的基本内容、主体形象和事件。怎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作品内容的展现,探究作品是运用怎样的基本形式和艺术手段,把他对人生的体验传达给读者的,这就是理解形象。为什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的奥秘,进而深悟形象,评价形象。只有实现了这一鉴赏过程的最后阶段,才能实现文学鉴赏的优化效应。所以我们认为,文学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人手,深人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下面简要谈一谈文学作品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段:一、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对于这方面鉴赏,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人手,体会其表现事物特征,思想内容的力量,特别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二、鉴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对于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修辞方法的辨识上,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其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体会其对表现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力量。三、鉴赏恰当运用表现方法的表现力量。好的作品为表达一定内容,往往恰当地选用了一些表现方法。对比、衬托、联想、象征、虚构、夸张、讽刺、渲染、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方法(白描、细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方式等都是常见的表现方法。鉴赏时,既要弄明白作品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又要搞清楚这些表现方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也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下,假如作品不使用此种表现方法,而用其它的,那么这篇作品能否产生与原来一致的表达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应重视表现方法的鉴赏,因为只有在阅读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写作时主动地积极地选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并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因为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四、鉴赏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料成为有机作品的手段,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手段。材料的选取(完整事件或片断,现实或梦境,今或昔,人事或景物等),材料的剪裁(详略),材料的布局、开头、结尾,过渡(词、句、段)、照应等,都决定于作品的内容特点和主题。

  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为了深人认识文学鉴赏中的这个根本问题,让我们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作一具体探讨和阐述。这篇散文写的是“荷塘”及“月色”的妙境。初读便可让人认识到,作者把“荷塘”及“月色”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化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殷实美与空灵美相融合、互辉映的人化的“第二自然”。作者笔下的一切,荷塘也好、月色也好;热闹也好,冷静也好;歌声也好,倩影也好;喜悦也好,哀愁也好,全都笼罩在一团烟雾里,隐隐约约,没精打彩,静物的隐秀动静,情感的藏露隐现,相得益彰,辉映成趣,给人以和谐美和朦胧美的享受。鉴赏至此,仅仅是弄清了“怎样写”的问题,还没切人文体结构的深层领域,更重要的是还要深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对作品形象作出评价,揭示其艺术结构的奥秘。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具有朦胧之美?作者投射于物的“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便会明白:作者不满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严酷现实,以及他苦闷、仿徨,希望有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这心情便是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因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全都打上了这种情感的烙印。而作品中的“我”,一个同情革命、要求进步,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回天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便会在读者面前再现出来。同时,读者的情操也随着阅读被熏陶,被升华。阅读进人到了这一境界,才算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精神和形象的深沉底蕴。在文学阅读鉴赏中,感知形象、理解形象、深悟形象,构成了阅读鉴赏的三个阶段,这也正是鉴赏心理的运行轨迹。在文学课教学中,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深人,往返流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深悟形象,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优化效应。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教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无论是朗读、想象、联想还是分析、讨论、评价,抑或是使用挂图、影视手段进行教学,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均可拿来一用。

  参考文献

  1、文学鉴赏中的未定点——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探索刘真福课程.教材.教法1999-08-2012

  2、文学创作与鉴赏的矛盾焦点——语境差李苏鸣修辞学习1994-08-157

  文学鉴赏论文篇二:《文学鉴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 要:人文精神日益成为现代教育观的价值方向,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多方面多途径的。本文重在论述文学鉴赏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如培养高尚纯正的趣味,传承中华美德,提高思想境界,提高审美能力等。

  关键词:文学鉴赏 人文精神

  文学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中升华出的理想结晶,它能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可以激活人的勇气、希望、尊严、荣誉感、同情心、爱心、奉献精神、爱国精神等高层次的东西,能充实人的内心世界,焕发人的精神面貌,带给人真善美。这说明文学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和尊重,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和完善,是对理想人格和生命价值的追求。因而阅读和鉴赏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增加人的文学修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可以培养高尚的人格和情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因此,著名教育学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要让文学教育回到人的基本修养上来,回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来,回到语文教育的实践中来。

  一、文学是“人学”,可以培养高尚纯正的趣味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作家人格的流露。“文如其人”,一个文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而文学作品是作家们为世人所构筑的精神家园,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则是在满足人们审美愉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更能形成高尚的生活趣味。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朱光潜先生也说过:“我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文学的修养可以说是趣味的修养”。

  如何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呢?朱光潜先生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多玩味第一流的文艺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作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除了要读好作品外,还要读得广,因为读书的功用在于储知蓄理、开阔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开阔。经典之作太少,是不足以养成高尚的人格和趣味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品的阅读需要有一定量的保证。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朱光潜)。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所具有的文学魅力可谓光耀古今。孔子亦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一种纯美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想像力、观察力、表述力,更能培养人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因此多吟诵和欣赏古典诗词名句对培养我们高尚纯正的趣味是有益的。

  二、文学鉴赏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忠实地记载着民族前行的脚步,它所创造出来的风骨和表现出的意蕴和精神,对读者的思想和品德能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文学鉴赏,能把这些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爱国主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结合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恢宏的民族精神。《诗经》中“与子同袍”的爱国思想,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岳飞“待从头收复旧山河,朝天阕”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和精神,他们把爱国主义的主题弘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之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其爱国情怀更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爱国主义的永恒丰碑。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其中也有不少描写和表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抗击灾害、拯救人类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看到牺牲自我、奉献人类的高尚品质;可以看到顽强不屈,积极进取的可贵品质。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神话故事中“精卫”“女娲”“大禹”等英雄形象,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铮铮傲骨和高尚节操,司马迁写作历史巨著《史记》的忍辱负重和乐观进取的精神。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品质和精神,通过文学鉴赏,无不起着一种教育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

  三、文学鉴赏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

  (一)文学鉴赏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满足读者审美愉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如鲁迅的《呐喊》,它犹如沉闷黑暗中的雷电,惊醒了处于麻木、愚昧中的中国人,照亮了处于彷徨摸索中的革命人士的前进道路,当年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是读着鲁迅的作品走上革命道路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形象也影响了几代人,保尔的刚毅、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等品质和对革命忠贞不渝的信念,给读者在精神和心灵上起着熏染作用,也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人生指导。鲁迅曾说:“好的文学作品如灯火,催人向上”。鲁迅当时认为,文学艺术最能改变人的精神。确实,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不仅会从心灵上获得感动,使自身的精神世界得到提高,还会从思想上获得一种启迪和感悟,思想境界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文学鉴赏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鉴别真善美

  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审美形象性、审美情感性、精神价值性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享受。通过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感受和发现作品中具有的真、善、美,又能满足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能力。如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画面和语言,读来如饮甘泉,使人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再如《春》(朱自清)的朝气和昂扬,《笑》(冰心)的纯真和安祥,《荷塘月色》的宁静和淡雅,这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审美空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阅读中外名著时,我们可以看到英雄人物的忠义、勇敢、豁达和博爱,这些英雄人物的高尚之美无不打动着读者,给读者以启迪,他们美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对读者无疑起到了很好的审美教育。同时作品中对反面人物的描写,能使读者识别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低俗、纯洁与肮脏、忠诚与背叛,从而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观。提高鉴别真善美的能力。

  (三)文学鉴赏可以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品质

  文学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传递着华夏文明的火种,几千年来,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其文学作品中闪烁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思想、品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济世情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傲刚正;岳飞的“三十功名尘如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豁达淡泊。这些诗句所反映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高远追求对塑造华夏国民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传统人文精神陷入困境,人格操守、天下情怀、道义担当逐渐退位,转而赤裸裸的功利关系的背景下,阅读和鉴赏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和领悟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对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树立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朱光潜论文学教育[J].语文建设,2007,(4).

  [2]赵淑芳.高职生文学修养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9).

  [3]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M].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席云玲.浅谈文学鉴赏与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3).

  文学鉴赏论文篇三:《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摘 要:本文从研读史论、奠定基础,深入生活、增加阅历,泛读博览、丰富知识,细读名作、反复品鉴,探求方法、多元解读五个方面谈及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鉴赏;史论基础;多元解读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它类似于国外所提倡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专业和会操作的“职业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给予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历史及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对伦理价值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文学鉴赏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哲、史、法、经、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对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以及借助文学评论实现对人生哲学的本原与终极问题的探讨才是目的。文学鉴赏课程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讲授文学鉴赏的知识,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解析文学经典作品,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境界得到提升。

  文学鉴赏课程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因为以“整体的人”作为表现中心的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一系列“秘密”:个体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追求,本真生活状态、原生态生活的追求与抒写,个体生存意义的哲理探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坚守,远离现实政治、道德伦常的个体唯美自由生活的追求与表达,社会、民族独立的呐喊和呼声,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或弘扬,当代现实社会痼疾的针砭,人类情感的揭示和抒发,宇宙奥秘的探求和追问等等。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实现文学社会作用的桥梁。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高度重视读者的鉴赏和理解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成果,并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接受美学的这些看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为鉴赏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天地。

  作为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1、研读史论,奠定基础。这里的“史”主要指文学史,“论”主要指文学理论。文学鉴赏要进入较高的层次,必须研究一般的文学理论,了解文学发展简史,包括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美学特征和发展历程的熟悉和了解。如果离开鉴赏理论的正确引导和文学史的相关比较,离开各种文学体裁鉴赏知识的指导,文学鉴赏能力是难以提高的。毛泽东同志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1〕完整的文学鉴赏活动,总要走完从感性到理性的全过程。如果鉴赏主体不具备良好的史论修养,便难以将直觉到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上的深层认识。

  2、深入生活,增加阅历。“阅历”一词含有“阅”和“历”两层意思,前者指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后者指作者的亲身经历。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基于鉴赏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把握。古语云:“诗穷而后工”〔2〕、“文章憎命达” 〔3〕。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文学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必须沉入到生活中去。鉴赏主体观察社会和人生,善于将他人的生活、外在的社会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内心的生活,才能在鉴赏作品时真正地体味“人生”。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3、泛读博览,丰富知识。文学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文学鉴赏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知识广博精深的人,文学鉴赏力也会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就必须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

  4、细读名作,反复品鉴。独具慧眼的鉴赏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培养起来的,它建立在多读、精读古今名作的基础之上。刘勰就曾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文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4〕的观点。认真研究古今名作,探讨它们的各种手法,吸取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文学鉴赏力是大有助益的。

  5、探求方法,多元解读。文学本身是文学,又不完全是文学,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风俗种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因此,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就不能再像中学时那样采取单一的方法和视角,而应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方法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解读方法可称之为多元方法。的确,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多类型性,我们有必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读。比如,鲁迅、老舍等作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那么最好用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民俗色彩很浓,我们就可以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解读作品呢?从理论上讲,解读作品的方法是数不胜数、难以穷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不断进步,会涌现出许多解读作品的新方法。我们以为,在目前阶段使用最多的解读方法主要有语篇学方法、文章学方法、文本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文化学、民俗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宗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评点方法、印象式方法、诠释方法、原型批评方法等。这种种高层次的解读对大学师生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

  [2]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3]杜甫.天末怀李白

  [4]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猜你喜欢:

1.浅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精选

2.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

3.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4.浅谈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5.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12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