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论文——发展论文
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对区域内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机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实现措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机械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一: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在各乡村建立技术层次的服务网点,采用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员担任技术人员,并促进各网点间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引言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担负着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林木、瓜果蔬菜、畜牧和水产的生产任务,并且是目前国内最具农业开垦潜力的战略性地域。由于受到东北地区庞大平原地貌的影响,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经营成为可能。近年来,东北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我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东北地区的整体水平仍处在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起步阶段。因此,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加强和巩固新形势下东北区的农业基础地位,对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及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为推进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需要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影响制约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机械化结构不均衡。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装备种类、数量及水平均有较大的提升。截至2011年底,黑、吉、辽三省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25,580kkW、23,550kkW、40,980kkW,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28.21%、49.78%、59.41%。大中拖拉机增长迅速,黑、吉、辽三省大中拖拉机2011年的拥有量较2006年分别增加了287.08%、845.50%和109.72%。同时,东北地区农针对特定农作物的专业农种类和设备数量也有所增加,大中型配套农具的保有量增长迅速。东北地区农业机械装备数量和种类的提升,尤其是农机总动力的迅速增长,使得东北地区在单位耕种面积上的农机总动力较以往的农机总动力有了显著提高,改变了东北地区在农机装备水平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尽管如此,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装备在结构上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具体表现在:小型农用机械数量多,大中型农用机械数量有待提高;国有农场和示范农机户的大中型农用机械装备迅速增长,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大中型农用机械还没有普及;耕种用机械化水平显著高于播种和收割用机械化水平;粮食作物使用农用机械较多,经济作物使用农用机械较少,很多蔬菜、果树所能使用的相关农机具还没有成型的机械产品,所以不能满足市场的广大需求。
(二)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但农业机械的研发能力不足。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田间作业程度不断增长。据辽宁省的统计,2011年辽宁省田间作业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比两年前增长了21.8个百分点,达到了66.8%。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全省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61%。黑龙江省的耕种收获田间作业用农机化综合程度达到90%,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尽管如此,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水平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东北地区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农用机械科研单位经费与人才短缺,造成农机制造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生产制造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使得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速度慢,影响田间机械化作业效率的提升。
(三)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但教育培训不足。
在当前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至2013年末,东北三省合作社数量总计达到11.7万户,是2008年的9.67倍,其中辽宁省合作社数量约2.8万户,吉林省达到4.3万户,黑龙江省达到4.57万户。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成员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合作组织中的农机具使用时间高于未参加的使用时间,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组织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虽然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方面发展势头很好,但是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农业机械装备在社会化服务中使用的还不够规范。对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在农业机械化的操作和使用上的教育和培训不够,缺乏相应的培训机构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训队伍,没有跟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脚步。在农业机械装备人员的培训上,培训条件落后、培训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广大农机用户的需求,使得大型农用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的故障不断,利用率低下,磨损率较高。
三、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民收入,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基础。
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使得农民人均收入过低,严重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阻碍了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一是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收费标准不一和农机经营者的垄断作业,影响了农户进行机械化作业的积极性;二是政府的农机设备购置补贴的情况各地区各异,影响了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农户自行购置的能力,造成东北地区机械结构不均衡,加之现有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的严重老化,农业机械设备更新换代能力不足。现阶段,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农业人口的增加和农民进城务工变得困难,都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农民没有能力购置必需的农机设备。但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分散性、季节性以及地域性又需要多种类大量农机具,由于资金缺少使得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足,生产出现大量萎缩,使得农民滞留在小块农田的生产上,有限的农产品产出根本无法提高农民的收入,由此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耕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耕地经营规模受到包括耕地本身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户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模式,尽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按人均分配的耕地过于零碎,难以实现规模化的机械耕作方式,使得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依然普遍存在,狭小的耕地经营规模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相对狭小的经营规模也影响了政府和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对农用机械设备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导致东北地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建设难以实施,同时也使得部分农机科研成果的推广难以进行。另一方面,人才的匮乏使得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制、开发和引进工作严重滞后,满足不了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三)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条件。
农业机械的供应、修理、技术支持以及其他与农业机械化有关的社会服务,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条件。在专业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与农机使用单位以及农机作业委托机构与农户之间,需要专业合作组织完善中间服务环节对急需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供应,并提供修理服务与技术支持,同时为农户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及相应配备。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考虑农业机械设备专业合作组织的社会服务水平。但现阶段,东北地区的服务化体系还不健全,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使得农业机械化专业领域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机械设备服务技术领域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和农机部门忽视了对农业机械人才的培育工作,缺乏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以及技术支持的人才培训;二是农户在接受新科技、新产品时思想比较保守,也是农机推广发展的一大阻力。
四、加速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机补贴制度。
一是完善农民的医疗、养老、意外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经济支出同时使其能安心于农业生产或发展其他行业,增加收入,也能放心将土地交出,便于土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土地荒芜浪费,集中的土地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而且可以确保优质粮的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使其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二是完善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农业机械种类来确定补贴额度,促进地区间在购置农业机械补贴上的对等。同时要切断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经销商和政府主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联系,增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透明度,减少补贴漏洞,使得补贴资金真正到达农民身上。对于东北地区机械化结构不均衡性,确定重点农业机械器具的补贴力度,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金补贴重点农机具,凸显补贴效果。
(二)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进行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改变土地产权关系模糊、土地无偿使用和缺乏经济效益机制约束的现状,使得土地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流转和合理配置。对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新的土地产权承包制度,具体可实行的措施有:一是通过承包权调整,建立基于集体农产模式的大规模化经营;二是通过农户间的协商合作,建立起基于家庭的规模经营;三是通过“反租倒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的规模经营;四是通过股份合作制,建立公司性质的土地规模经营。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化。
一是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创造良好的资金和政策环境,使得合作组织拥有足够的政策保障和充足的资金进行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其从农业机械购置、作业到保养维护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二是针对农村地广人稀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建立适合农村的开放式服务结构。在各乡村建立技术层次的服务网点,采用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员担任技术人员,并促进各网点间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
参考文献
1、“十二五”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分析杨敏丽;中国农机化2011-01-25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对策黄和祥,刘守祥农机化研究2005-06-30
农业机械化论文范文二: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摘要:)服务组织经营模式创新。用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支持等措施,组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突出抓好五种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现状
镇赉县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幅员面积4757km2,其中耕地面积196万亩,总人口29.38万人。全县农机总动力93.7万kW,拥有拖拉机29000台,其中40马力以上拖拉机8234台,配套农机具85512万台(件),收割机1932台,机动插秧机1230台。2014年,完成机耕整地面积224.2万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29万亩,机播面积271.5万亩,其中机械插秧面积94.5万亩。机械收获面积176万亩,其中,玉米机械收获面积78万亩,水稻机械收获面积95万亩。
二、存在的问题
1.从装备结构上看,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老旧机具多,新型机具少,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
2.从主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看,尽管全县机械收获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水稻育秧机械化、玉米机械收获有待进一步发展。
3.从机械化均衡水平上看,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经济作物、林业、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从农机化投入看,尽管中央和地方近几年逐年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但仍然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同时,规模化引导力度不够。5.从农机服务上看,农机作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机社会化服务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
三、对策与建议
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环境保护以及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保障。今后一个时期,镇赉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是:
1.围绕一个中心。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农机富民工程,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突出两个重点。
(1)认真抓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示范工作。在巩固完善旱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2)抓好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主要是建立三个示范区。一是以黑鱼泡镇大围子村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建设旱田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二是以大屯镇英台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建设水田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三是扶持建平乡民主村大力农机合作社,打好绿色生态牌,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
3.开展三项创新。
(1)技术创新。在立足实现传统种植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强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引进推广联合收割机械、水稻育插秧机械、深松机械以及免耕播种机械等。同时,着力开展适合我县特点的机具引进、研制工作。
(2)管理创新。农机监理部门认真履行农机法规和政府赋予的职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新办法、新方式,创出新经验,使农机生产实现安全作业。
(3)服务组织经营模式创新。用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支持等措施,组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突出抓好五种模式的应用。一是推广“托管”模式。即农机大户与农民签订农机作业合同,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二是探索“契约化”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针对新开发水田区域。新开发水田成方连片,在承包给种植户前,与农机合作社签订农机作业合同,使新开发耕地达到规模生产。三是试点“反租倒包”模式。即农机合作社按照每亩耕地几年的综合效益为标准,把农民承包的耕地“反租倒包”过来经营,促使土地自由流转,解放劳动力。四是培养“统种统管分收”模式。即农机合作社为农户的耕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农户自行收获与销售,合作社仅收取作业费。五是重点抓好“统种统管统收”模式。即农机合作社为农户的耕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耕地分红的模式。
4.抓好四项工作。
(1)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广泛宣传、信息沟通,与农机企业对接,让社会力量进入农机领域,引导农业机械化走社会化、规模化道路。
(2)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加快优化我县装备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认真搞好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3)认真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创建“平安农机”,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一个安全生产环境。
(4)抓好拖拉机手的培训工作,使养机者全面掌握技术,提高农机的完好率、利用率,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宋宜清;农业与技术2007-12-15
2、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郝庆升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02-20
农业机械化论文——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4.农业机械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