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的论文范文(2)
教师职业道德的论文范文篇2
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因此在实践中要有方向性、针对性和高度感,通过外优生存环境和内炼自身修养来促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养成。
[关键词]高校 教师 职业道德 养成
2011年底,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以下简称《规范》)。《规范》从教师与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的学术研究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等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规定。这无疑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抓手和依据。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职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规范。对于教师来说,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尤为重要,因为这个职业对社会的影响超乎想象。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四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意义的精辟论述。正因为如此,才有常言所说的“医德,十日之间分生死;官德,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百年之间判盛衰”。作为一种影响民族、国家盛衰的职业道德,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规范,促其养成。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事业与职业的矛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首要问题是事业与职业的矛盾。教师过去被宣传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事业者,历史、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更多的是奉献。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当前一些教师只是将教师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多地关注自我求取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教师价值取向逐渐偏向功利性,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事实上,教师工作不但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一味地要求教师奉献不切实际,但也不能背离教育的公益宗旨。一旦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需要拥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需要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在高层面上定位服务观念;需要将“小我”和“大家”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把职业当成事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教师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养成职业道德。
(二)社会认同和职业压力的矛盾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的认同。不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社会认同的教师标准对他们造成的职业压力较小,他们所承受的职业压力更多地来自科研。这种非同一性使得高校教师与社会期待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职业考评与师德养成的矛盾
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考评并不以“是否是位好老师”为准,而是更多关注“科研上是否有贡献”。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科研经费、获奖成果、论文发表数量等容易量化的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人敬业精神、育人风貌、道德品质、人格涵养等不具有可操作性标准的软性指标,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只注重外在而荒废内在的修炼。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外紧内松的矛盾
当下,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出现了外紧内松的现象。尽管外界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声不绝,但一些高校并没有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职业道德既未在教师准入中体现,也未在培育计划中凸显。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方向性
方向性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的前提。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舆论导向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高校教师应当成为榜样。
(二)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制定有策略性的措施。当前,只教书不育人、学术不端等是亟待解决的影响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问题。师德建设常提常抓,但实效性并不显著,主要就是所采取的措施没有针对性。
(三)要有高度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站位要高。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要自然引领这些学生,必须有可以让他们信服的师德。以师德培养学生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因为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方式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一)外优生存环境
1.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教学能力、出色的科研能力,这都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并不是学历高、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就可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只有那些对这一岗位由衷热爱的人才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就是通过这个制度把那些真正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首先需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也必须从爱出发,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并带动学生之间的互爱互助,才能彰显教育的力量。
2.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标准。
要改变当下仅凭教学、科研数量和质量评定教师的方法,一些高校已开始努力尝试改变现状并付诸行动。对教师的评价要求,既要体现对教育规律的科学、理性的认识,也要体现对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的认同。只有这样,教师的自主性才能被充分激发。
3.强化高校教师思想的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不间断的学习教育。加强教师思想的教育,是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冯莉通过调查得出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不如中学教师强的结论。高校教师应该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责,这种社会职责由法律所规定、被社会所公认,教师不能玩忽职守或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
(二)内炼自我修养
1.“致知”和“践履”相结合。
躬行践履、格物致知,这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致知”就是明伦察物,学思结合;“践履”就是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而言,“致知”和“践履”尤为重要。“致知”和“践履”既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学术素养,还是要传递给学生的为学之本。要通过倡导的方式、方法,强化高校教师的思辨、实践能力。
2.“内省”和“慎独”相呼应。
“内省”“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以师德规范为准则,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时时反省自己,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书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讲道:“只有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职业活动是独自进行的,许多教育行为都具有“隐蔽”的特点。所以,“内省”“慎独”可以帮助教师时刻进行反思,对自己的修养和实践能力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加强自我修炼,努力追求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从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断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冯莉.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2]邢永富,吕秋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左伟.我国教帅职业道德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