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探讨爱国主义思修论文(2)

坚烘分享

  探讨爱国主义思修论文篇二

  《再论爱国主义》

  摘 要:爱国主义不仅指一国国民的热爱国家的情感,也是指单纯的爱国思想或理论,更是指受爱国情感、思想影响下的爱国行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因此,中国情境中的爱国主义历经了民族爱国主义、反帝爱国主义与伦理爱国主义三个历史阶段。厘清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之实践提供经验。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38-02

  一、何谓爱国主义

  相对于学界提倡“国家认同”,笔者更觉有必要重新探讨“爱国主义”的问题。这并非老生常谈,而是希冀给出全新阐释,以利于在整体上认识“爱国主义教育”之内涵。

  “爱国主义”在其肇始阶段可视为地缘文化意义上的词汇,与政治相关甚少。到了近代,“爱国主义”俨然突破了本然单纯的地理意义,逐步加入了更多的政治内涵,甚至从一个原先的“良性词汇”转向极具讽刺意味的政治“敏感词”。对此,西方一些学者时常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相混淆,甚至针对中国而创生出所谓的“官方民族主义”一说,这显然已经侵犯了爱国主义之合理诉求,更是与我们心目中的爱国主义理念格格不入。

  当然,笔者就此不想深究民族主义的问题。其实,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一样,都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本民族国家之心理依恋,这是彼此共通之部分,只是在对待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以及相继产生之情感的归属上存在分歧罢了。简单用民族主义替代或等同于爱国主义,这是极不严肃的学术表达,毕竟爱国主义的对象是制度化的政治共同体,而民族主义之对象则是共享一个共同身份之人群,他们拥有一致的信仰和集体自治的愿望。一定意义上说,民族主义在概念使用上要比爱国主义混乱得多。再则,民族主义具有鲜明的教义性特征,并在某些方面将民族看做是政治组织的核心原则;而爱国主义则为这一观念提供了感情基础,因而也就支撑了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一个比民族主义更为源远流长的观念,但同时也相应缺乏更多的理论支撑[1]。

  西方学者对于爱国主义理解看似合理,但在其中也暴露了诸多不足。很多时候,他们没有考虑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诸如政治学经典教材《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所举证的爱国主义范例,大多仅限于西方世界之情况,这一片面的论据无疑影响其对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然而,西方学者对爱国主义之理解又是颇有见地的,因为他们清楚的认识到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同样吸收了民族主义思想,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把集体行动者当做历史中的进步力量的思想,马克思随即将集体从国家转换为阶级[2]。对于这一点,笔者无须赘言。

  概言之,“爱国主义”可从三方面予以释义:其一,它指的是热爱国家的情感,即一国的国民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视祖国为自身至爱的对象;其二,它指的是单纯的爱国思想或理论,也就是对于何谓爱国、为何爱国以及爱国何为等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其三,它指的是受爱国情感和爱国思想或理论影响下的爱国行为。

  二、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

  然而,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中国情境之爱国主义历经了民族爱国主义、反帝爱国主义与伦理爱国主义等三个历史阶段。以下,依次讨论每一阶段爱国主义之特点,通过历史叙述以期还原中国情境的爱国主义原貌,为今日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塑积淀理论基础,提供参考意见。

  1.民族爱国主义阶段。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自从东方古帝国兴起之后,许多世纪以来,一个独立国只包括一民族的现象是例外,而不是常规。一个人通常爱他的城市,他的区域,他的统治者或他的帝国,而不爱他的民族。” [3] 然而,海斯的发现依旧是基于古希腊或古罗马的情况推演东方的情况,他看到的并不完全正确,最起码不完全符合中国情况。中国人素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对于城市、区域或是帝国并不显得有多少热爱,换言之,中国人爱的是“天下”、“君王”和“家庭”,忠君始终被视为爱国的表现。《诗经·小雅》中就有这样的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基于中华中心论调的“天下观”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国人始终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华夷思想长期支配着历代国人的头脑,似乎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民族都是受人鄙视的蛮夷,皇室朝堂更是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显然,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是扭曲的,人们效忠的对象是朝廷抑或集权于一身的天子而非国家,有道是“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仰居“天朝上国”的先辈们始终只知有“家”与“天下”而不知有“国”。无“国”意识,何谈爱国?可以说,长期的“‘华夏中心主义’和‘尊夏掖夷主义’的文化观念,不但扼制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古代的觉醒与确立,而且使到近代才诞生的爱国主义一开始就背负着文化主义的古老幽灵,难以摆脱东方大陆性文化所具有的狭隘性与自大心。” [4] 中国古代到底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休。笔者以为,即便古代中国未曾出现可爱之“国”,但对朝廷君主以及乡土家族之爱完全可以扩展至对大好河山之爱。如同南宋岳飞一心想收复失地,其实他的心中本然有一个大宋的中原领地,这依旧可以认为是爱国主义的早期形态。当然,这种爱国主义掺杂着狭隘的民族界限,因此,古代中国长期演绎着民族爱国主义的范式。

  2.反帝爱国主义阶段。到了近代,这一切发生了改变。西方列强的炮火振醒了沉睡中的国人,国家概念随之即起,爱国主义即是民族危机下的产物。伴随着外来侵略,“国”的意识渐成,爱“天下”和爱“家”的传统自然转化为爱国。此时的“国”不再只是“大清朝廷”了,而是地理政治意义上的中国。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多种形式相互交织的,爱国主义受其影响,同样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者的奴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自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胜利,反帝始终是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3.伦理爱国主义阶段。当爱国主义被冠之以道德权利或是义务的时候,预示着伦理爱国主义的诞生。抗战胜利以后,爱国主义从反帝的主流价值倾向演变成了伦理爱国主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反帝爱国主义形态完全不存在了,只是伦理爱国主义的张力更加明显而已。伦理爱国主义有其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将爱国主义纳入道德的范畴;其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规范以寻求现时代爱国主义的古典庇护。伴随而来,伦理爱国主义存有两大缺陷:一是具有强烈伦理复归的情绪化倾向,二是在于其内容的空洞抽象和强烈的说教性。爱国主义终究是指向个人还是国家的宣传,伦理爱国主义俨然超越了地理情愫的文化忠诚甚至政治投机,从社会主体之行为演变成国家利用伦理约束力操控一切去“被爱国”的场面。

  三、形塑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随之迅速提升,以美国为主导西方舆论相继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的亚洲近邻尤其日本在领土问题上又不断与中国发生冲突,加之历史积淀的民族仇恨被极力渲染,国人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逐渐走向广泛意义上的民族爱国主义,其中不免混杂着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双重定位。爱国主义遂受到不同人群的高度关注。诸如政治哲学家时常争论不同版本的爱国主义是稳健政治的不可或缺之部分;而道德哲学家却望着爱国主义的道德标杆,对爱国主义是否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争论不休。然而,“爱国主义”在中国时常被当做激进的代名词。极端民族式的爱国主义固不可取,但理性爱国主义之表达应属合法的诉求而不应该被列为褊狭的异端。那么,感性与理性的边界又在哪里呢?这就要重新回到什么是“爱国”的基调上予以审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统治需要,爱国主义可从不同的维度予以诠释。当然,笔者所言之中国情境无论何时都应放置全球化背景中予以讨论,这并非为了排除所谓的“自以为是”,乃是为了真正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探求爱国主义在中国之嬗变,为形塑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经验。那么,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作何解释?它包含哪些方面?概言之,其意有三个:

  1.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界限之教育。民族主义在中国未必能被超越,而狭隘的民族主义则必须要被超越甚至抛弃。全球化虽然不可逆转,但是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家的特殊性也应逐渐显露。要警惕西方国家借全球化之名借机宣传所谓的“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则是对合法民族主义的无端解构和扭曲阐释。我们沉浸在全球化带来的机会的同时,也要认清被政治渲染的全球化俨然是一个可怕陷阱。我们不禁要问,爱国主义的动机是什么?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界限,于民族认同中确认国家认同。让所爱之国成为真正的统一之国。

  2.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培养公民适度爱国情感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热爱祖国之思想与情感,然而,长期以来,爱国情感教育是相当缺乏牢固基础的,或者说是空洞的。那么,爱国主义到底需要强调何种爱国情感呢?很多人都认为爱国主义是好事,但却不知道何种爱国主义才是真正的好事,盲目的爱国情感的爆发可能会走向异端。爱国者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吗?事实并非全然如此,往往我们只是认识到爱国情感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却忽视了爱家庭爱家乡之教育,很难想象连家庭或家乡都缺乏依恋的人如何培养忠实的爱国情感。

  3.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造就理性之爱国者。易言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否真的有必要被公民教育所替代?西方学者对此肯定,他们往往认为,公民教育涵盖的范围显然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然而,部分和整体又是具有不一致性的。尤其在中国情境中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完全被公民教育所替代,要提防西方的学术霸权与意识形态侵蚀。当然,不被替代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变化的可能,爱国主义教育依旧需要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而不仅仅简单囿于道德教育之范畴或者来个大变革式的颠覆。

  参考文献:

  [1] [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30.

  [2]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19-320.

  [3] [美]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

  [4] 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87.

探讨爱国主义思修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思修论文爱国主义

2.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

3.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范文2000字

4.关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修论文

5.关于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范文

6.关于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

253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