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思修论文>

不忘初心为主题的思修论文1500字(2)

坚烘分享

  不忘初心为主题的思修论文1500字篇二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方能不忘初心》

  【摘要】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原则的延伸。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人的最本质的属性。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主体是能动的、自主的、自为的,“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因此,人可以作为改造世界的主体,使事物发展朝向人的目的。人可以选择自身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等。人的意识能够指导人在做出选择时进行审慎的思考,可以趋利避害,依据自身已有的认识做出相对较好的选择。社会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尊重自然历史过程与人民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主体性突出地表现在人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的主体。人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控制实践过程的完成。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其成败得失取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合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揭示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程度。其中,人是形成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是生产力中潜在的因素,只有在生产主体人的操控下,才能与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结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党派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社会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把依靠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重视发挥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指出,劳动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力量。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我们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人民自身的利益才得到了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和愿望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就应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已经经历了9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论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原则却始终没有变。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取得成功和永葆先进性的法宝。在革命时期,我们党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把人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体,领导人民群众为自己的翻身解放而奋斗,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指出,“我们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呢?首先,当然由于我们党的主张是正确的,它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但是,仅仅有正确的主张还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而取得胜利。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了起来”。紧紧依靠人民,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从而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这正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获得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仍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虽然在探索中我们走了弯路,但党总是能够依靠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打开新的局面,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也积累了进一步前进的经验教训。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我国国家性质的最根本体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了国家的主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上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在制度层面凸显了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更优越,最根本的就是它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就从利益实现上凸显了人民主体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定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从依靠力量上凸显了人民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彻底克服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对人的社会地位的颠倒和对人性的扭曲,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先进性制度的根本体现。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准确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结合点,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准确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结合点。党的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全面发展。正确把握和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其内在结合点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经济建设来说,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会失去力量保障;从政治建设来说,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会失去目标依托:从文化建设来说,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会失去前进方向;从社会建设来说,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就会失去可靠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就会失去强大支撑。总之,不依靠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流于空谈。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提出的重大任务,都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奋斗来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完成这一宏伟而艰巨的任务,仍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成功。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根本保证仍然来自于人民。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顺利实现我们的总任务。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伟光:《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求是》,2013年第3期。.

  ②王纯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哲学意蕴及现实意义》,《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

  思修1500字论文

  《浅谈高校“思修”课实践教学情况》

  在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更是每位新生入学后的必修课程。如何从“思修”课的特点出发,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学院中的部分学生中做了一个关于“思修”课实践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对这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做出一次侧面的观察。

  一、学生对“思修”课实践教学的看法及评价分析

  “思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更是每位新生入学后的必修课程。笔者以学院中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网络调查问卷76份,收回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82%。现就这份问卷的基本情况做一个阐述。

  (一)对目前“思修”课的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的评价

  “你认为在高校开展‘思修’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否有必要”时,15.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69.6%的学生认为还行,7%的学生认为没必要,7.7%的学生认为部分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开展。当问及“你认为参加‘思修’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对自己的作用如何”时,22%的学生认为很好,75%的学生认为还行,3%的学生认为没多大作用。

  (二)对目前“思修”课实践教学活动形式的评价

  针对这一块,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可多选)”,选项分别是参观访问、纪念日活动、社会调查、游览、社会实践、座谈会、专家讲座和讨论、看电影等,26%的学生选择是参观访问,19%的学生选择座谈会,23%选择专家讲座和讨论,72%的学生选择看电影,14%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28%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

  (三)对“思修”课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评价

  当问及“你觉得‘思修’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当今社会的关系如何“时,68.5%的学生认为关系很紧密,21%的学生认为关系一般,10.5%的学生觉得关系较远。

  二、本院“思修”课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目前“思修”课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较为满意,持认同态度的学生明显比不认同的学生比例高。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要想更进一步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相较于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教学管理制度而言,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建设还在摸索中,有待进一步的成熟。此外,相对于数量日趋增多的大学生人数而言,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开发仍处于较为短缺的一种状态,意味着可以采用的教学形式会相对单一,不太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凸显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最终都是要用它去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即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亦如是。如果不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时代热点和特点,只是一味地采取同一种模式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话,那必然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实际的需要。

  三、增强“思修”课实践教学实效的对策

  困难总是会客观存在,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放弃对“思修”课实践教学的逐步完善。笔者认为增强“思修”课实践教学实效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实践形式,力争做精做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实践形式,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第二,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完全成熟和独立,为了能更好地让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预期,因此,在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前制定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就变得非常有必要,让实践活动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在学生提交报告后,指导教师应通过仔细阅读报告,评选出优秀的调查报告,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提高“思修”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努力,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特点的实践教学道路。


猜你感兴趣:
1.1500字左右的思修论文范文

2.1500字的思修论文范文

3.1500字左右的思修论文

4.1500字的思修论文

5.有关不忘初心的思修论文

238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