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论文
教师的道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道德本质上是在教师专业发展下自我实践而成的产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论文篇一
《论教师道德品格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可见,人格是师魅的灵魂。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道德品格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有以下三点:首先,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价值。其次,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价值。再次,对学生意志强化的促进价值。
【关键词】教师道德品格;学生道德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14-2
自古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道德品格在言传身教中感染着学生。孔子说:“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他的意思是,君子所以为君子,并非只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道德力量的无所不在,是完美人格的健全和丰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对学习知识所采取的态度。《论语》中,孔子经常评论他的学生,但孔子所肯定和赞扬的,不是他们的博学和心智聪明,更多是学生的德和仁,即人格的修养。我国当今教育教学中最令人不安也不能十分令人满意的教育正是道德教育的问题。
一、当前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注重道德教育的传统,但是,当今在学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令人不安的也许正是道德教育。众多复杂的因素形成了当今不能令人满意的道德教育现状。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各种道德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矛头之所向。分析这种道德教育模式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这种道德教育模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也就是各种既定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对于它们,受教育者只能是简单地接受,做出与之相符的反应。似乎它们才是在学生思想品德中起作用的因素,受教育者只能处于接受者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填鸭”式的灌输。学生作为客体只能听从教育模式中主体地位的安排,并不是内心有需要的、有目的地接受主体的道德教育,单一的接受主体的教育方式,并不存在尊重与平等的交流和学习。
其次,向学生所灌输的规范、概念又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到的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于人的心灵。道德的培养离开了对心灵的培养,所能形成的品质也只会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为此学生或是机械、盲目地服从,或是在无外在制约、管束下的放纵、盲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他们的道德也只能始终处于一种被机械管制的水平上。这种教育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与学生发展的自身需求,发展和规律出发。只有把这种教育转变为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才能把理论变成实践,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第三,把德育的“理解”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没有将把握人性与把握物性这两种不同的过程加以区别,为此贯穿于德育过程同样是知识、形成概念、记忆、反复练习等的那一套。德育只能是人理解人的教育,而这种理解必须通过人与人交往而实现。最后,它还要经由人的自我意识的建构才得以凝聚形成个体的德性。
德育教育是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不是单一存在的。主体传播着德育思想,客体消化吸收,变成自身的道德品格的一部分,才能在生活学习中学以致用,不断汲取养分,用自身的意识改变影响主体。
德育是一点一点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是集中教育就能马上看到效果。德育工作是全社会,全民族,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其中的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今天喊口号,“加强德育工作教育”,努力了几天就不抓了,不管了。做好系统的监督管理工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德育资源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品格力量。德育的目的和关键是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品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道德品格是德育的一切,只有道德品格才能影响道德品格的发展和形成。
二、教师道德品格的内涵
将教师的道德品质放到这个职业的框架下界定,应是由先天特征与后天经验共同作用形成的。具体而论,完美的教师道德品格有着下列基本构成:
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高尚的理想精神是道德品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这种为社会文明进步而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饱满坚实、充满生命光彩。三尺讲坛正是体现其价值的舞台,这种充实和满足的幸福感驱使其去追求更加深刻、持久、热烈的心力和体力的付出,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就会因理想而熠熠生辉,因敬业而节节拔高。
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立场。“师爱”的本质在于呵护学生生命健康、关注其身心成长,满足其求知过程中的情感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坚信的那样:“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种情感力量,能牢固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形象。当代教师不但要关注校园内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把目光扩展到校外,关注到其成长的每个细节;包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以平等和民主的亲和态度去接受学生对己的质疑。
教师无私奉献的道德品格。“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应当具备超越世俗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要抵御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即使在艰辛的劳动代价与菲薄的报偿这两者失衡的情形下,依然能坚守人生的信念和职业的理想;她应富于自省的勇气,以清醒审慎的态度来砥砺坚定的道德信念。
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具有优良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历史、现状和未来,懂得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并广泛涉猎各门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持续不断的自我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道德品格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就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向师性,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可见,人格是师魅的灵魂。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价值。为人师者应以其人格去感化教育别人,尤其是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纯洁之爱,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在学生成长中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第二个影响源,因为在学生整个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很长时间里,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园里渡过的,往往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父母,特别在现代这种快节奏社会里,父母更难保证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学生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伴随着师生课堂内外交往增多,在校园这个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心灵和谐共振也会得到强化。这里,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特别是学生们特别关注的、特别尊敬的和特别拥戴的教师更会成为他们争相模仿的“偶像”,成为他们情感成长和成熟的目标。久而久之,使他们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升华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价值。正如孔子所言:“本身行为争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本身行为不正当,岁命令也没人听从”。曾子是孔子门下学有所成的弟子。曾子杀猪给儿子吃的故事就说明曾子深知教育者的修养和品德,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看出为人师者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处事立身的人格。这是为师者之德,也是为师者之道。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甚至强调,“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他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各种能力,而是要充实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从而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完美的教师道德品格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书本现存的事实知识之外,还可以使其对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激发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现实物质主义的超越。教师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践行他所宣讲的道德标准和处世标准也更具说服力。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道德品格,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而这种示范价值也才是教育树人的真谛所在。
对学生意志强化的促进价值。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其本质是指主体在践履道德义务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内在阻碍和外在困难,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毅力及坚持精神。它导源个体深刻的道德认识和炽烈的道德情感,是要把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把内部的倾向变成外部活动。教师自身的意志品格,就是学生明日处世态度的写照,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负责、认真的教师能够教出认真、刻苦的学生;相反,对工作不负责任、散漫的教师就会造成学生懒惰、散漫、随心所欲的学习作风。教师在诱发学生潜力、倾心将其培养成才的教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意志力,必然会拨动教育对象的心灵之弦,并把这种对意志力的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谋求自主和自动发展的不可摧折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程中表现出为达成既定奋斗目标永不气馁、锲而不舍的意志穿透力。我们佳木斯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张丽莉老师就是其知识与行动合二为一的典范。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张老师就已经做到了教书育人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在奋勇救下两名学生时又用其行动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总之,教师是用自己的知识和心灵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生。教师的道德品格素质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修养问题,而且是教育因素、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高尚的道德品格对学生不是一种暂时性的教育因素,这颗种子一旦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必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对学生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文翠.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四维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作者简介】李巍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
论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论文篇二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道德建设刍议》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阐述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并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师德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综观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和物质利益的刺激下,部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数教师乐业意识明确,部分教师爱教意识模糊。“乐业”一词源于《老子》中的“安其居乐其业”。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要想做好工作,必须热爱自己的岗位,缺少了这个基础和前提,要做好本职工作是不可能的,职业道德也无从谈起。可以说,爱教乐业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了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尚未完全确定职业理想,把教师工作当做暂时的解决生存的权宜之计,乐业意识有所降低。
其次,多数教师敬业精神良好,部分教师择业意识功利化。“敬业”源于《礼记》里的“敬业乐群”。敬业精神指的是教师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是否认同教师这一职业所联系的责、权、利,是否认同教师这一岗位的社会价值。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职业教育,热爱本职工作,有许多师德标兵具有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稻草去”的崇高而无私的奉献精神。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少数青年教师对待教师职业有功利化的倾向,仅仅看中了高校教师工作的稳定性,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感不强,敬业意识不够,难以担当起培养新时代急需人才的重任。
第三,多数教师敬业态度端正,少数青年教师不懂“教书育人”本质。“教书育人”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业务纯熟、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它是实现职业最高效益的价值追求。一个人追求的职业价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精业态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原则。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是教师的生命,如果一名教师没有不断拓展知识,既便有再大的能力,也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因此,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据统计:87%的教师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76.2%的教师经常阅读经典,不停地思考、深化理论水平。同时,能经常从时事、体育、娱乐新闻中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达到彼此的交融,在无形中提升了教师的品位,强化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正面影响学生。23.5%的教师取得了硕士学位文凭;19.9%的教师正在研读硕士学位;48.2%的教师准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丰富自己的理论实践与操作动手能力。但极少部分青年教师在对待教育的本质问题上存在模糊思想,只会做“经师”,不懂做“人师”。
最后,要说的是多数老师勤业行为规范,个别教师本兼职工作本末倒置。对于教师来说,能否充分理解、正确执行教师职业规范,不仅表现出他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也直接反映出他的职业道德水平。绝大多数教师把全部或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认同教师职业是崇高的职业,能够自觉地执行教师职业规范。但是,个别教师出现“只出工不出力”和“主副业颠倒”的现象造成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隐形流失,不利于高职教育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分析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深层次的原因,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少数教师教学理念陈旧。高职院校许多是升格或合并转型而来,新老教师断层严重,老教师有些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新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而高职生源来自多个方面,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对口升入高职的职校、技校、中专三校生,三是三加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这些不同的生源有不同的特点,但他们都是普高生的中等以下水平,这些学生有理想、思想活跃,但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动力不足,兴趣爱好广泛,缺乏专一深入精神。高职院校要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根据市场需要会不断改革发展力不强的老专业,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而且又要面对学生这样的基础,如何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呢?这就需要高职教师主动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有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反映教师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与能力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如对学生的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的了解与认识。没有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学生要能适应相关专业的工作,面对的是未来,而不是眼前的荣誉与利益。
第二,少数教师不热爱职业教育。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文化贸易中西方错误文化价值观的大幅度输入,网络上不良思想的肆意泛滥,种种负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转型期的冲击波带给部分辨别是非和抗诱惑能力较弱的教师巨大的迷茫和困惑。“师道尊严”的伦理本位思想、蜡烛精神、孺子牛形象等传统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某些教师心态失衡,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悄悄侵袭了部分教师的道德观,师德退化现象明显。在一项调查中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让您重新选择职业,您是否选择高职院校教师这一职业”。其中选择“一定会”的22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2%,选择“其他非职业类学校”、“学校的行政岗位”和“不会”的共计30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8%。
第三,少数教师只注重言教而忽视身教。身正方能为师。我国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无意之中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更应具有高尚师德,使自己人格健全,品味高雅,境界高尚,充满爱心,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成为学生“学会做人”的光辉楷模!教师的师德对教风、学风影响较大。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教师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佩。然而,也有少数教师师德和人格沉沦,工作消极,教学纪律散漫,学术上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计得患失,干事必讲报酬,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玷污了教师的光荣称号,使教师的身教功能大打折扣。
第四,教师不能严谨治学。严谨治学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进而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加强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然而,高职院校中,有的教师不认真钻研,不努力掌握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的信息;不深入实践,上课时照本宣读,呆板说教;不联系实际;不善于研究其教育教学自身的规律。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自身规律缺少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欠妥当,有的甚至是有比较严重的错误。所以有的教师教书多年,自己仍没有多大的长进,是个地道的“教书匠”。更有少数人违背学术道德,缺乏科学精神,不是潜心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而是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另外部分学校因为校企联系点不足,学生在难以进入合适的企业实习,更重要的是老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如何也制约了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经验方面难有实际性提高,所谓的实习只是蜻蜓点水式走过场,造成学生毕业后仍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
第五,教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外,还要认真对待和处理好与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如与教师、与学院领导、与学院各有关部门领导、办事人员以及学生家长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活动的成败。然而高职院校教师中部分教师之间缺少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工作上的相互尊重及相互配合,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为此,教师必须克服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等各种错误倾向,建立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新型协作关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取长补短。
当前高职院校师德状况不容乐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少数教师师德缺失是客观存在的。缺失的程度有大小之别,有轻重之分,但是师德缺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师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引起学院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1.提高认识,摆正位置,培养教师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
师德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其次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个阵地,从来就是一个特殊的阵地,始终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争夺战、持久战。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切实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在行动上落实这项工作,改变只抓教学科研,轻视师德师风建设的片面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必须改变只围着科研、职称、收入转的工作态度,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上来,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2.转变观念,顺应潮流,制定基于法律精神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制定时,大多依据的是教师崇高人格的理想期待,这种理想道德化身的期待是无坚定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的。教育进入法律调节领域,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各国教育走上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因此,应该结合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等行政规章,进一步细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制定基于法律法规精神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到道德问题,而且涉及到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行为的习惯。
3.形成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制约、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系统完备的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将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通过合理的师德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约束规范评价教师的师德道德评价要内容实在,标准客观,可操作性强,通过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做到手段和结果两公开在工作中,真正把师德作为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将师德评价结果真正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年度考核等切身利益挂钩。让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督促作用。
4.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公正的团体活动氛围中,人们不仅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而且能促进自身的道德发展。校园人文环境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学校管理层,首先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其次,高职院校的管理领导层要做生活中的师德典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和教育青年教师。再次,学校要广泛开展演讲、歌咏、体育竞技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团体与组织,以活动为载体,融职业道德教育于多姿多彩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同时注重校企合作共建职业道德文化。最后,要科学管理,尽力协调好教师间利益与责任的分配,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师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己身不正,焉能教人?教师必须首先锻炼成为师德高尚的人,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服务人、培育人,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路[J].高校探索,2007(2).
[3]刘志强.高职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64.
[5]石振保.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