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相关论文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金融市场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金融市场的相关论文篇一
《农村金融市场展望》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业主要是以城市金融为主,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搞活农村金融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文章分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状况,提出重建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额贷款;民间金融;邮政储蓄银行
一、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资源的实际总供给小于实际总需求,农村金融缺口率比1998年的57.8%来说有所下降,但至2002年末农村金融缺口仍高达4931.8亿元,供求未能实现均衡。
(一)金融机构大撤并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空洞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为迎接内外资银行的挑战,商业性银行尤其是农业银行显著加快了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步伐。经营明确地向商业化方向转变,开始大量撤并设在乡镇的机构网点,贷款向大客户倾斜。不仅使其在农村的金融服务出现断层,而且还使大量的农村资金被转向了城市,使得商业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事实上,农村金融领域也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农村金融市场不应该成为商业性金融的抛荒之地。
(二)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
首先,我国虽然已有运作十多年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但现阶段的农发行却背上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不良资产负担沉重的包袱,数据显示农发行的不良贷款比率高于同期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水平。现阶段我国农村领域,最需要贷款的需求者有,贫困户、微型和小型企业及龙头企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技推广以及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很迫切。
其次,农村信用社体制上存在重大的缺陷。近几年来,农信社的存贷比总低于全国金融机构的平均存贷比(见表1)。而且,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在同期也高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的统计,咸宁农村信用社2005年三季度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之前,其不良贷款达到36283万元,不良率17.81%,票据置换后,不良贷款余额仍达到10457万元,不良率5.88%。截止2006年二季度末,不良贷款又升至20129万元,较置换时增加9672万元,不良率9.28%,较置换时增加3.4个百分点。
农村信贷资金配置上的偏差,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不降反升。尽管农村合作金融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很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大大改善。但要在将来竞争性的农村金融领域争取更大的优势,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还必须深入。
4、农村金融监督管理过度和不足并存。借款在融资者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过大,达到了70%以上,贷款品种过于单一。
再次,近几年趋势来看,农村存款较其他资源在总的金融资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证券期货和外汇等资本市场的触角根本没有延伸到农村。农业类股票债券占金融资源总量仅有0.7%左右,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见表2)。
总之,农村金融体系萎缩,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乏力,都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
二、针对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整体均衡
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活跃的市场,金融的核心作用就难以完全释放。农村经济主体的交易需求不足和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现象的产生。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问题,只有通过在供给中创造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二)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弥补农村金融漏洞
农村有民间借贷最活跃的土壤,无论是农民和农村的经济组织,都离不开民间借贷,随着这几年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民间私下的融资规模在8000―10000亿,完全处于不可控状态,它加大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只有把民间金融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才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我国农村的民间金融是完全扎根于农村土壤的,因此对农村民间金融不应简单采取打压做法,这会使得民间资金转向低生产率的自我融资方式。
提到农村金融,就不能不提到去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他创立的格拉明乡村银行,专门向贫困农户提供无需抵押的小额信贷,这一模式为全球农村金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我国的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可以借鉴“尤努斯”这个被国际金融市场认可的模式。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一方面,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的金融机构。纽约联邦银行对美国银行业务状况进行的研究也表明:银行规模越小,其小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越大,目前已经有不少海外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这是发展农村金融的一大创新,它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现有的金融服务竞争,一改农村信用社的独家垄断。另一方面,有必要对目前各种民间金融分门别类、分别指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民间金融活动。这样才能使民间金融真正成为制度性金融的有益补充。
(三)让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好的为农村服务
1、将农发行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农业政策性银行。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产业银行重点扩展投行业务,开展承销债券,资产证券化和风险投资业务,组建基金在企业的重组及参与民营化的改造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成为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经营的成功范例。
2、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中间和表外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3、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4、开发适合农村的金融投资品种,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
(1)开展实物和房产为基础的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业务。目前各地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体制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农业保险尚未推开,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贷款比较困难,农业和农村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难以保证。虽然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大力开办了农业生产资料小额信贷业务,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可以开办农村住房抵押贷款业务,通过建立和健全农村房屋的评估、抵押机制,使广大农民在依法、自愿的原则下,为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扶植创造条件。建立农村抵押贷款制度就要求:首先,国家要制定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制度,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对广大农民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其次,央行要制定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的原则、政策和措施。
(2)要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创造有效的担保形式和途径;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培育一定数量的机构投资者,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流动性,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鼓励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与发展订单农业相结合,有效分散订单农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三、展望
两会期间,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六项任务中叙述一共有476个字,而农村金融就占了193个字,可见农村金融在未来的金融行业发展中将成为新的亮点。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与传统体系有根本的区别,这是由农业发展的趋势决定的。现代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是时间急,频率高,资金规模相对少。大的金融机构现有业务流程根本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揭牌,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邮储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好借好还”亦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开;3月16日,随着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首家专营“三农”贷款业务公司的开业,目前,我国已有1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核准开业。这是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正式向各类资本开放。他们将为我国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的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满足我国“三农”持续增长的资金需求。
伴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农业银行和农发行也开始对农村金融市场重新重视;按照银监会的思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以县级法人为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07年初建立了试点,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从机构上开始进入春秋时代。
总之,在农村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金融机构应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农村金融业改革的过程和它的内在发展规律对于我国现代的监管者和实践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边桂莉.中国农村会融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方经贸,2006(10):69-70.
2、谷慎.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9):31-35.
3、黄华绮.民生视角下农村社区金融机构的建设[J].经济管理,2006(05):92-93.
4、魏江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支持[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0):82-124.
5、谢淑娟.对重塑新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认识[J].安徽农业科学,2006(16):4152-4154.
6、赵大全.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J].实践中课题,2006,42-43.
7、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问题透视[J].武汉金融,2006(10):24-26.
金融市场的相关论文篇二
《货币撬动金融市场》
摘要:从2007年2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抵押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因为坏账而申请破产保护,到之后持续不断的各大银行的盈利预警、破产风云,预示着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随后股市大跌,实体经济遭到猛烈冲击,危机蔓延开来,全球金融市场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荡。关于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看法,本文仅从货币这个角度出发,探究其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来考察金融市场,从而揭示此次危机的原因。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体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一、从货币的起源发展看其对经济危机的潜在影响
此次危机起源于美国,进而波及全球,速度快,规模大,影响深刻是其主要特点,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崇尚市场的,我们国家也是市场经济,可见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发达国家的市场又起到主导作用。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国家,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堆积,商品的二重性的矛盾运动调和着经济的发展,纵观经济发展,看到价值的承载体一步步的演变,即交换价值的变化,最初的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和比例关系,这种交换很原始很笨拙,但是可以设想在这样的交换条件下出现买卖失衡,信用缺失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用金银作为货币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基于金银本身也具有价值,这样的交换使得经济活动便捷多了,因为是大家所普遍认可的价值承担体,并且是现场交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危机的可能也是很小的,当然这是在保证社会有充足的金银储备来承载它们所衡量的商品价值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商品急剧增加,而稀缺的资源——金银无法按需及时供应,那么必然会出现交换受阻,生产脱节等现象,危机在小范围开始蔓延。
二、现实条件下信用替代品出现后引发的问题
当然历史的发展将这种可能彻底填埋了,因为一系列的信用替代品的出现。人们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既节约资源,又能保证经济的发展。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人为对经济的操控,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间的控制,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巨大进步,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供需做出较好的把握,体现在货币发行规律上,即是说信用替代工具和它们所要衡量的社会产品之间的理想状态,最好是平衡,但这很难办到,但是这无关紧要,因为小范围的波动也确实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的。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货币体系来保障这方面的平衡,至于每个国家实际采取的机制那是不同的,这里的不同不仅指国与国的不同,还有国家政策和实际手段上的差异。但是无论怎样,当我们回到货币产生的本源,就会发现各种各样先进的金融衍生品享有和纸币一样的出身,他们本身不具备价值,只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它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行其道,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可能引发经济危机这一缺陷。因为我们强调社会供需大体平衡,即是在整个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机连续。在这个过程中,就包含了交换,那么生产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产品在进入交换环节完成使命时,就要求和真正能衡量它们的那些价值交换媒介的平衡,而一系列的衍生品出现并能暂时充当交换媒介的一个前提是信用的存在,但是我们知道因为衍生品实际无价值,就使得信用没有实际依托。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的反应揭示出不健全不完善的货币体系从本源上带来危机的可能性。货币单位的名称实际上是法币名称,那么我们生产的多少,有多少货币流通于市场,人们信用度和金融衍生品的信用度的兑换比例是否能持衡,现在没有一个健全的货币体系来衡量。
三、结合货币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来看金融危机
可以把此次金融危机看成是对规律的不充分把握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一次失败运营,出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这个概念,暗含了这是个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时代,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再生产时代,这也是为什么在短短时间内由美国迅速扩散并波及全球的重要原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有赖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的积累回到最初又是和货币和价值相关联的,所以考虑货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得不考虑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这个重要问题。在这个经济大背景下,全球通体并没有健全的运营机制来保证,即便像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它在以美国为主导的一系列国家中起到了经济润滑剂的作用,使得这个群体的社会总资本运营得以有一个统一的媒介——美元和黄金挂钩。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良好态势,可是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所未有的调控力又不复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还是出现在货币这个东西上,美元和黄金挂钩,只是说进一步拉近了交换媒介与实际价值的距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取代人们心中理想的价值媒介,所以由此主导下的社会总资本在生产必然会再次出现问题,何况时至今日,国际形势越发复杂,要想统一各国共同进入一个货币权衡体系,从而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是难上加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社会化其实也就包含了各国无需无组织无原则的自我运营。这也就不难理解各国金融大鳄为什么可以单刀直入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内核,抓住该国家经济体制的纰漏,在资本转入和转出间周旋从而引起该国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最后从中谋取暴利这类问题了。像索罗斯对泰铢事件一样,至于现在争议颇多的索罗斯会对人民币怎样的问题,完全得看我国在货币对资本再生产关系上的处理了。
四、结论
将金融危机划整归零,发现这都是货币这个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无规律运动。这当中当然包含了信用度缺失(房产泡沫,次贷危机),金融政策监管失衡等问题,货币撬动金融市场,是从它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不一样的是,在金融危机这个问题上表现更激烈而已。??
?参考文献:
?[1]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王晓楠.面对金融危机的积极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2
?[3]赵玉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8
?[4]陈艳红.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J].中国监察,2008
?[5]张国云.动荡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国姿势[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