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笔者从2007年起,对在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深入的访谈(除张作舟教授因病没能进行访谈,其余名老都进行了面谈),对已经去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资料收集并对其的后人、学生进行了访谈。本文所指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名中医,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初期从各地延请的30余位建院元老;(2)位列全国四批名老中医师承制导师;(3)国医大师;(4)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本文所指老中医是指在世者年龄超过85岁,已经去世者年龄超过90岁。符合两个条件的在世的名老中医有6位,分别为:薛崇成、阎润茗、路志正、程莘农、张作舟、马继兴;已故的有5位,分别为:朱仁康、肖龙友、陈苏生、钱伯煊、董德懋。本文将他们的养生思想和实践做一归纳总结。
1 饮食养生——慎药损谷,顾护脾胃
本文涉及这些名老们都是中医大家,对于方药烂熟于胸,但其自身有病对于用药却慎之又慎,深知是药三分毒,食之不效,导引不效,方命之药。
名老们在诊疗和日常养生中都极其注重顾护脾胃之气。肖龙友曾说:“得谷者昌,若致土败,虽卢扁复生,亦难为力矣。”在治疗虚损和久病患者时,肖老尤重于脾,多用党参、山药、白术、莲肉;运中用扁豆、薏苡仁;纳谷不甘则谷麦芽。肖老在北京的家中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或炒糊的馒头,用水煮汤来治疗消化不良。成人腹胀,则取砂仁1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砂仁,碾碎嚼服。长夏季节则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升发脾气。
董德懋曾创立了“调理脾胃十法”。其中通下、理气、清热、祛湿、消导为攻法,益气、升举、温中、固涩、养阴为补法。董老推崇《金匮要略》中“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斋“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的论述,认为脾胃病应分清虚实寒热、脾病多虚、胃病多实和脾病多寒、胃病多热等证,临床病情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治疗应以攻补为纲。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则纲举目张,圆机活法。遣方用药主张平和,强调脾胃病药量宜轻,用药宜精,重病轻取,用效通神。主张慎用大补以防阻遏气机,慎用苦寒以免损伤胃气。常说:“勿伐天和,勿伐无过”。另外,董老重视肝脏对脾胃的影响,善用疏肝理脾法。
路志正被认为是当代继承和发展东垣脾胃学说的代表人物,在临床中,路老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冠心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实际上,路老把调理脾胃贯穿于整个中医的治疗过程之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大量多系统疾病,如风湿病、血液病、肾病以及妇科病、儿科病等,都从调理脾胃着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路老曾有“北方亦多湿邪”的理论,认为湿邪阻滞气机。脾属阴土具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能”,可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之象,为气机升降之枢,湿邪伤脾阳,路老认为畅脾胃气机方可以化湿邪,湿邪一化,脾胃健运,许多病可愈。在日常饮食中,路老认为过量的饮食,会使脾胃受损,导致疾病。路老说:“养生之道,贵在后天,后天之道,又以脾胃为本。”“脾胃要注意辨证施养,才能保持人的旺盛精力。食物、药物均有四气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物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路老认为“谷肉果菜合理搭配,才能补益精气津血,以利于人体的健康,同时,要辛甘酸苦咸五味调和,忌饮食偏嗜。此外,进食要有规律,适时适量,反对饥饱失常,暴饮暴食。
朱仁康幼年时脾胃薄弱,常患痰饮病,后来却寿享92岁,得益于他日常饮食中顾护脾胃之气。他饮食清淡,不喜辛辣之品。中年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每餐二两,不多吃多喝,所以摆脱了胃病的困扰。陈苏生认为:“今人只重药疗,不讲食宜,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陈老崇尚《千金方》中的思想: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又为气机之枢,对于一身气机的和畅至关重要。从形而下的角度讲,善养生者最重视养护脾胃之气,如果注意日常生活中顾护中焦脾胃之气,则身可健、寿可延;久病、重病之人调好脾胃之气则生机可存,病可愈。
2 运动养生——调整功能,开发潜能
名老们对导引吐纳之术都有研究,董德懋、阎润茗、路志正等也深谙导引吐纳之术并持之以恒。路志正有自创的“路氏八段锦”。董德懋坚持练习站桩功,寿享90岁。董老60多岁的时候患高血压病、头晕、目眩、头疼,血压260~270/120~155 mmHg,中西医药治疗日久,均无明显疗效。百般无奈,开始研究气功,冀以调治。董老练习站桩功,每天坚持早、中、晚练功3次,每次30~40 rnin,得以治愈。后来一直气功锻炼,毫不松懈,受益匪浅,体会颇深。董老探研气功理论,上及《内经》,下及各家学说,其中特别赞赏《素问·上古天真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思想。对《勿药元诠》中对调息、养生颂和小周天的认识颇为赞同。结合站桩功,自治救人,形成了调气、积精、全神的思想。董老认为,气功作用的核心是调气、积精、全神,炼气必先治神。张景岳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与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外有六气之侵,在内有九气之耗,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化,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求一气字,足以尽之,盖不调之,即病所在之处。”气机的失常,与人体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所谓调气,即是调整呼吸,呼出身中之浊气,吸人天地之精气。故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精气神三宝是气功的基础。董老认为调气则积精,精聚则神全,同样神旺神全则精积、气调。这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董老说气功可以调整人体的功能,开发人体潜能,治神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养病需养神。调气积精全神的功效,对于治疗疑难病证、陈年重病,大有俾益。长期坚持,使精气神旺盛,达到去病的目的。
除了气功,也有人认为散步最好,如朱仁康。其实道理相通,导引、吐纳、散步,都有放松心情,调整呼吸,使呼吸深长均匀、让人气定神安、物我两忘、气沉丹田之效。
陈苏生崇尚华佗的观点:“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动摇则谷气全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陈老说:“这正是积极有为的养生方法,比那老庄之学,专门讲究清静无为,要高明多了。若一味放松形体,精神懈怠,贪图安逸,以为不参加一切劳动和活动,不消耗一点体力,就是清静无为,那就非但不能养生,反足以有碍养生了。”
3 起居饮食养生——调和阴阳
养生学认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个适宜发展的生存环境。《素问·生气通天论》日:“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本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起居有常”,人的生活起居,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在一天之中亦要如此。一天之中人体阳气的盛衰与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相通应,人的起居应符合这一规律,做到起居有常,活动有度。笔者所访谈的每一位老中医都是按照这一规律安排生活的。路老、阎老、薛老、马老,生活都十分规律,早睡早起,在此不赘述。阎老研究子午流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现代人动不动就冬3个月进补大量的羊肉、狗肉,夏天又吃大量的冷饮,实际上最好是冬天食用百合、山萸肉等滋阴之品,夏天可以用一些补阳之品。阎老认为现代人夜生活,早上又睡懒觉,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长此以往,对人的体质有很大的伤害。因为一日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也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来起居。不仅如此,阎老艾灸足三里都是在春夏两季,以养阳气。
4 精神养生
4.1 好之、乐之的工作精神名老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中医临床或学术有一股好之、乐之的钻研精神。全心投入,乐在其中。
朱仁康将自己的养生方法概括为“起得早,睡得好;不过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做点事,永不老”。朱老八旬后尚坚持每周出2次专家门诊,每次限号20,陈苏生坚持临床诊疗工作一直到87岁高龄。国医大师路志正现在仍旧担任着繁重的科研和门诊工作,薛崇成教授还每日坚持上班,马继兴教授现在仍在撰写《中国针灸史》一书,人们眼里的深奥、枯燥却是他全部的乐趣所在。老中医们多年临证,到了晚年,诊疗水平愈发出神入化,得心应手。临床诊病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患者们也相信老中医们所开的方药,疗效愈发好,这种良性循环对名老们的心理是一个良性的刺激。而且年高之后,老中医们大都着手总结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以留给后人,为中医做点贡献。这种使命感,以及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需要、尊重和感激对个体生命是很好的精神支持,养其神。临床、读书,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肖龙友位列四大名医之首,可每日仍是白日诊病,夜间读书,朱仁康、路志正都是这样,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
老中医们的晚年虽然忙碌,但这种耗神和养神并不矛盾。一阴一阳谓之道,神要用方能养,只要适度,勿过用即可。清静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是做而不执之意。
4.2 无私忘我、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老中医们的人格境界令人高山仰止,那种一心为公,忘我无我的境界令他们宠辱不惊、豁达大度。自然可养浩然正气。这与那修真之士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方式相比,可算是一种积极人世的养生之道了,但两者的共性在于都达到了那种忘我无我的境界,那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据笔者猜测,“天之道,补不足泄有余”。生命体完全开放,会与外界进行有益于自身的物质能量交换,也就是中医讲的养浩然正气。中医理论认为,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仁慈宽厚者胸怀宽广,高风亮节,不贪不淫,故能颐养天年。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所以,精神养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所研究的每一位老中医,都有着良好修养,温和宽厚,诚心诚意。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家们都是饱学之士,且天性颖悟,由医而悟道,境界高了,自然对于人世的纷争、不平可以一笑了之。这有点类似古人所谓“六经注我”情形,通过读经,养浩然正气,个体生命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深谙医理,知道七情内伤,损人尤甚,所以自己多有排解的缘故。
上个世纪的中国,是动荡不安的。先有内忧外患、战乱,许多老中医们饱经忧患;解放后又有反右等运动,许多人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在磨难面前都表现出了知识分子的宠辱不惊,豁达大度。
陈苏生作为上海名医被请到北京,但在京工作仅仅一两年后,就被划为右派,降级降薪,留用察看,后来又下放北京居庸关劳动,当时陈老已经五十多岁了,一年后又下放新疆工作。但他在下放新疆那样的逆境中却能一心扑在临床工作上,日诊百余人,直至劳累吐血,才扶病回到上海。马继兴在“”中被下放江西农村劳动,爬电线杆做电工,下田种地、喂猪,什么脏活、重活都干过,头部还被造反派打伤,至今留有后遗症。即便如此,马老仍不忘做学问。老伴儿说,那些日子,他在墙上贴着工作进度表,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排得满满当当;在江西农村一边种田,一边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草药名录和植物检索表,拉着当地赤脚医生教授草药课……,这需要怎样的胸怀修养才能做到呀!令人扶卷叹息不已!他们用生命演绎的生平故事把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美德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生命是多么的坚忍不拔,灿烂动人!
4.3 欲不可灭,欲不可纵——节制物欲的思想精、气、神为人之三宝,肾气为人先天之本。名老们都有节欲保精的思想。朱仁康曾说自己:“平时沉默寡言、清心寡欲、注意节欲养生。遇到烦心之事,能耐心控制,力戒烦恼,从不与人争吵,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陈苏生、蒲辅周、岳美中、沈仲奎等对节欲保精都有过论述。节欲是广义上的节欲,不只是节欲保精顾护肾气。这些名老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物质的欲望很低很低,他们的生活都极简单,吃、穿、住、行都简单简陋得让后学、后辈们惭愧。采访薛崇成薛老时问及他一般都吃什么?薛老拿出他的午饭,那是一个袋装的麻花外加一袋黑芝麻糊。薛老的学生杨秋莉教授告诉我薛老生活极其简单,不光在单位常年吃这些最简单的饮食,在家也是这样。平时骑车上下班,冬天最冷的时候做公交车上下班。家里住房简陋,下班回家看完新闻联播就是工作,常年如此,过着最简单的生活。笔者去采访陆广莘教授也是这样,他住在一套极普通的老式的单元房内,没有装修、也没有客厅,程莘农老住在中研院一套50m2的单元房内,胡海牙家里,是北京郊区一个最普通的小区。笔者真是感触颇多,斯是陋室,唯其德罄!薛崇成教授曾说:“活得欲望愈低愈富足,愈简单愈轻松。”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认真做人做事,问心无愧,以美好、善意、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则健康长寿是不求自得的。现代太多的人刻意去养生,唯养生是从,少了一分生命的从容、坦荡、大气。欲求则不得,欲速则不达,反者、道之动。只有放下了对个体生命的执着,认真地做人做事,生命体才能成为开放的系统,才能得到天地正气地滋养,灿烂开放。
以上是名老中医养生的一些共性,个体生命能够健康长寿是多种先后天的原因促成的。本文仅是对名老中医群体健康长寿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