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2)

坚烘分享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毛概论文篇三:《试论60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

  摘 要: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经历了一个过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开辟了认识的新境界。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判断逐渐形成为共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推进了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等的认识,从而不断地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应当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核心推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本质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核心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主要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新中国6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犹如一根不断延伸的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也不断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再认识历程

  新中国60年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社会主义特征深化到社会主义本质、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扩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逐步深化过程。

  (一)1949—1992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中国的前30年,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主要是没有清醒地抓住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着眼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侧重于讲社会主义特征或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特征的特定含义就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最初我们把社会主义制度或社会主义特征的内涵理解为主要是指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首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就是列宁所说的“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有些认识还加上了“计划经济”。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特征概括为:剥削制度的消灭、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种认识比过去大大扩展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但是,很显然,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却未能充分体现科学社会主义预示的基本特征的内在逻辑和方法,因而尚未清楚地揭示出具有特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只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根本要求和反映。随着我们对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的日益深化,邓小平从80年代就提出和思考“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到1992年南方谈话时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①他在1985年8月针对改革的疑问明确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②他在1990年12月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③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概括,突出地强调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纠正了过去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盲目追求更大、更公、更纯的生产关系的做法;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纠正了过去把不断地提升所有制水平、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办法的历史教训;突出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纠正了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的传统观念,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并且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这个本质论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因此,既要按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又要按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行合理的体制和政策,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最终实现。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推动思想解放和推进改革开放实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影响重大而深远。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这个本质论写入了党章。党的十五大对此作了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没有继续写进这个本质论,这是因为我们党在2001年建党80周年时已经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④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过去的认识是个重大突破:一是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贯通了,都是着眼于人的发展。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和条件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进步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把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贯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形式,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根本上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是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了,反映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我们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漫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需要创造各方面的条件。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⑤

  (四)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以人为本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也不断升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2007年,胡锦涛的“6·25讲话”和党的十七大都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最高价值取向,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主体向度,体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概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拓展了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本质属性的思路。如有学者指出:既然认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奋斗目标中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另外“三位”即富强、民主、文明也应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派生的,它们从不同层面反映社会主义本质,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⑥60年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表明我们逐步从最深和最高的层次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再认识的重大意义

  在探讨、解读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也推动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和价值、基本特征等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过程。

  (一)推进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

  把社会主义本质确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进了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涵和实现条件的研究和认识。我们认识到,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个人的发展与整体发展是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要求,主要是指人的能力和潜能、体力和智力、身与心都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多方面需求不断满足。“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摆脱了环境和他人的支配而具有意志与行为自由,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挥。人的这种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取向,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这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⑧人类终究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扬弃,是未来社会区别于其它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文明进步的尺度。

  我们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个理想目标,是人的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人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人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反映社会发展的程度。人的发展过程大体上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这就是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与这三个社会阶段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与这三种经济形态相适应,

  人与社会的关系依次经历完全是自然发生的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个理想目标,是人的充分发展、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人发展的最理想的状态。完全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些条件越好越充分,人的发展状态越好。正如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所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脚踏实地逐步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涵和实现条件的研究和认识,不仅推进了人学的发展,而且强化了中国人自我认识和提升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党和政府、全社会对人的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极大地解放了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提升和塑造了人。60年来,中国人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人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确立

  无论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还是着眼于现实,无论是立足中国还是放眼世界,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还是搞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必然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实际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价值目标。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认识到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以人为本的“本”即根本,是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在我国是指全体公民。我们每个公民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既是以人为本的客体,同时都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群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动力和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对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的否定,也是对钱本位、权本位、官本位等人的异化物的否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始终贯彻人本取向,一切为了人、依靠人、解放人、开发人、塑造人,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弘扬人性正面和人道主义,注重人文关怀等60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再认识等。以人为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和最高价值取向,贯穿于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中,体现在党和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推进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

  社会主义价值是社会主义对全体人民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是人类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60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富有、公正、快乐、幸福、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价值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生生不息的追求。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等级秩序过程中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实现了人类价值追求的一次飞跃,却又具有历史、阶级局限性和虚伪性、欺骗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基础上预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真正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⑨。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就必然要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和体现这些价值。

  6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丰富,逐步提出了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自由、人权、平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一系列新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目标是社会主义价值的集中体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认清和确认了社会主义价值,是我们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体现。把握这个规律,我们就能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推进改革、发展和稳定,设计和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从而扩大和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端正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的要求和反映。认清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必然推进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我们在新中国的前30年简单地理解和套用马克思恩格斯预示的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把这些基本特征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导致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盲目提升所有制水平,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试图在短时间内在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中国建成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结果不仅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也造成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预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力高度发达决定着社会其他方面的特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要坚持这些基本特征,首先是坚持其逻辑和方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物质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的,与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社会主义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断地解放思想,摆脱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改革不适合我国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目标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逐步形成了一套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又有中国特色的体制。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对社会主义进行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把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逐步从一般深化到特殊。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特征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个人消费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基础上的更广泛、更切实的社会主义民主、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六条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现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特征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清晰,越来越切合中国实际。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入、配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更多地呈现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面貌。意义重大而深远。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都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决定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把社会主义本质确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要求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围绕人来确定,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围绕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展开。这三个层次的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回答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可见,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今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抓住这个牛鼻子。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364页。

  ④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23、523页。

  ⑥参见赵曜:《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2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7页。

  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3页。


猜你喜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800字精选

2.浅谈社会道德论文3000字

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4.社会主义论文

5.社会主义论文范文

6.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范文

230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