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论文

斯娃分享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多样化设计,并从整体的视角出发,综合性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设计研究,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整体性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论文范文一:如何培养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论文摘要:如何培养小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修改习作 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传唐代诗人贾岛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琢磨不定时,迎面撞上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帮他斟酌了一翻,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也曾先后修改过多遍。可见,修改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者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一眼老师写的评语,就一切了事。在这些人心目中,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在作文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呢?

  一、精当讲评,为“改”奠基。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所作的批改示范,班内同学的集体评议都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标少而精。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如学生选择的事例欠典型,讲评课就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若事件不够典型,那么选择什么事件来写更好,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讲评课如果只是笼统归纳全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具体评析一篇习作的得失,学生得到的具体指导和信息都比较少,不如让学生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全班学生交流赏析。具体做法是:教师在翻阅学生习作的基础上选择各类题材和等级的习作3—4篇,让作者朗读,(或者轮流让一个小组的同学逐一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余同学用简短的话语评价其亮点并提出建议。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作出必要的点评并评出优秀作文。这就避免了教师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意见,从而品出味道,看出得失,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三)借助设备,示范批改。讲评课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将其通过实物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教师一边讲评,一边在存在问题的位置作出相应的批注。如在一篇写人的习作中,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或心理描写,而文中缺少这些内容,教师通过与作者交谈,与其余学生商讨,在相应位置补上必要的外貌(或心理)描写。对字、词、标点符号的错误及病句等也示范地用事先学会的修改符号一一修改。这样,使学生不仅知道如何辨析习作中的问题,且在习作修改过程中有样可学。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有的教师把批改

  (一)教师当面批改。这是

  (二)批改分离,以批促改。除当面批改的其余习作,教师认真阅读后,只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相应的符号或加以眉批。比如,在一篇叙事的习作中,情节不够具体,可在相应位置批注“好好回忆当时的情景,再写具体生动一些”等字样。或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回忆补充;又如学生习作中出现错字或漏字,教师在相应位置画上替换符号或添加符号,而不是直接将错字改正或将漏字添上。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和所加的眉批,认真地加以修改。这样将“批”和“改”分离开来,以批促改,比教师直接写出修改结果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三)同学间互批互改。学生习作交上来后,老师先进行初审,看书写情况和字数是否达标。书写不工整者重抄,字数不达标者补写。之后分发给学生批注。将班里学生分成三人或四人小组,以组内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为修改对象,先由组长朗读,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共同提出修改意见,组长将修改意见在相应位置作上批注。也可以同桌交叉批改。

  (四)教育学生养成自我阅读和修改的习惯。当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一是每次初稿完成之后,不要求学生立即交给老师,而是让学生自己反复阅读,看看字、词、标点符号是否有误,句子是否通顺,选材是否典型,描写是否生动具体……对文中存在的问题自觉地逐一加以修改,直到满意再上交;二是对老师或同学批注过的习作细心体会,积极思考,认真修改,若有不明白之处,可与“批注者”切磋后修改,再将修改满意的习作重新抄好。

  总之,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具体得法的指导,让学生既能发现自己在本次习作中不足或失误,又能从别人的习作中吸取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精华,在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中,实实在在领悟到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赵小蕊宁夏大学2014-04-01

  2、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刘婉丽曲阜师范大学2015-04-10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论文范文二:导引感悟诗意的中和之美—《荷花淀》教学片段

  论文摘要:导引感悟诗意的中和之美—《荷花淀》教学片段

  论文关键词:中和之美 荷花淀 教学片段

  中和是儒家对于礼和乐提出来的要求,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对文艺创作的尺度,中和之美的一般含义是抒发感情要有所节制,和谐、适度地处理主体(艺术家的情意)与客体(物境、情境)的各种关系。它追求的是艺术作品中主体与客体契合而成的意境。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也是和谐;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它也强调要注意调节,心理平和,没有大悲大喜。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的创造与欣赏的一大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是汉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一种重要、稳定而富于积极意义的有机构成。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中和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在《荷花淀》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个中诗意的中和之美的。下面是本人《荷花淀》的教学片段。

  师: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开头花了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人与环境,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得很美。

  师: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请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哪位同学?首先说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老师插话:地灵人杰)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是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

  那么,在这里,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怎样?

  生:和谐。

  生:融洽。

  生:我觉得好象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它这里的环境好象很甜美,也很平静的;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渗透关系。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好。(笑声)好,你来背。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得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西方还在学中国这个特点,包括成立环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所以,污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污染糟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糟踏了人类自己。

  这里,我穿插一下,写芦苇,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很典型的意象。大家知道,写杨柳,代表什么?

  生:送别。

  师:杨柳依依,随风起舞,好像缠绕着你,不让你走哇!写水的时候,那种水的柔情,是一种意象;另外,水也载舟,水也覆舟,势不可当,也是一种意象。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蒹葭》——

  生(主动站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鼓掌,笑声)

  师:哎呀,太好了,太好了!后来琼瑶写了一本小说叫什么?

  生:(齐答)《在水一方》。

  师:《在水一方》的电视剧主题歌,琼瑶是根据《蒹葭》这个意境来改编的,有两句,我会唱,唱给你们听听。我唱得不好。(老师深情唱道:“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学生高兴,鼓掌,欢呼)

  (充满激情的)从《诗经》到琼瑶,芦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象征着爱情。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凄幽,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孙犁写了芦花荡,荷花淀,通过飘落在、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我们可以看见,它交织了多少当时中华民族的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一一凝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

  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我们再看,这篇小说写了很多人,写了很多人际关系。那么,写了哪些人际关系呢?

  生: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来说。写了父子关系。水生回来说:“爹哪去了?”“爹已经睡了。”写了父子关系吧。

  生:写了夫妻关系,还写了那些女人之间的关系,也写了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对不对?也写了那些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

  师:但是,我现在要同学们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什么特点,我们要用具体地说。大家先看教材,看对话。

  (学生翻阅教材)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他媳妇和水生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是吧?我们看“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好象不是很亲切。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大家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 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行不行?不大好。

  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学生齐答:“伤”)。”“乐而不淫”是“富贵不能淫”的“淫”,这里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 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再看 “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

  生(齐答):玉碎,

  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

  师:宁可站着死,

  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师:对了,说得很好!我再改一句, “全庄的男女老少出来给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来给他送行”行不行?全庄人出来说明什么?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历来如此。虽说中国人内部打,(笑声)但一旦有外敌打进来,我们是全力以赴,神州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还有好多,你看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有时候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是,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学生答:没有)她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

  师:还是和谐。(老师板书:和谐)

  师:非常好,非常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接着往后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但是,人有时和自己闹别扭。我们人,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时候,一味地征服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和别人闹别扭,别人会害我们,去告我们的状。有的时候,我们会自己跟自己闹别扭,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人跟他过不去,他自己还会喝药,拿刀片划自己——前段时间报上登的。这篇小说中,我们来看,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老师板书:人和自我之间(心灵)的关系)

  师: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经常就是引用这半句,并且把它解释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努力学习。其实庄子后面还有半句,是:“以有涯度无涯,殆矣!”就是说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太蠢了的。(哄堂)庄子在这里有点消极。中华民族的文化,像所有的文化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儒家是比较积极的,道家比较消极。人有时候需要一点阿Q精神,特别是在受挫折的时候。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可能缺条胳膊,断一条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看得出来,他们内心痛苦得不得了?

  生(齐答):看不出。

  师:怎么看不出?举个例子说说看,在课文中找个例子证明一下。在课文中,看出她们有点舍不得,但还比较乐观。

  生: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

  师:还有很多例子,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了吧。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我不知道你们看电影电视时怎么样,我看电视,比较喜欢那种大悲大苦时欲哭无泪,我最不喜欢那种电视里一个人很痛苦的时候,大风大雨,在闪电之中跑啊跑啊,在天地间大喊:“天哪………”我觉得他不怎么痛苦,他还喊得出来。最大的痛苦是他喊不出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乐观的——小小日本帝国主义奈我何?八年打不走打十六年。(笑声)那么,我们实际上已经讲了,人和内心的关系,也是和谐。

  我们再穿插说一个例子。这里面讲女人去找她们的丈夫的对话,有的比较忸怩,有的比较坦率,有的找借口,说是婆婆叫的,实际是她自己想看丈夫,很正常的,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丈夫走了妻子都不思念,那就不正常了,那就糟糕了,那丈夫就不消打仗了,那日本鬼子来了,来了就让他来吧!(笑声)正是由于日本鬼子破坏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才把他们赶走。但这些女人说的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

  (老师放投影:“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

  师: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俩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好,那么我们大家再往黑板上看一看。我们通过这一篇小说的研读,大致上带领大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也是和谐;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它也强调要注意调节,心理平和,没有大悲大喜。所以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比较多。悲剧,真正的悲剧,比较少见,即使是像《窦娥冤》那种悲剧,最后六月愿天下大雪,把那个坏人惩罚一下子。像《哈姆雷特》那样的西方那种悲剧是很少见的。这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归结一下,什么叫文化,这个我来说。

  (打出字幕:“文化的定义很多,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样想和怎样做”)

  我们在这里讲这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都是讲的怎么样思考,怎么样做的问题,它都是文化的问题。

  那么,我们把这节课小结一下。

  (打出字幕:“小结: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教后: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语文教学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艺术的感染。如何感染,大有学问,我希望在平素的教学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基于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统计与分析罗先慧; 李云文; 孙建龙课程·教材·教法2013-07-01

  2、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金翎湖南师范大学2012-04-01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论文

2.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论文

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论文

4.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高效教学论文

5.小学生教育论文:打造小学语文诗意课堂

6.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131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