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的论文
在美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国文学是对历史的见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美国文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国文学的论文篇1
浅析禅文化在美国文学中的渗透和发展
禅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一点,在美国文学的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国内研究普遍认为,禅文化对美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美国当代诗歌和从现代文学到后现代的过渡阶段。因此,国内已有的研究大多把重心放在它对“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上,近年来偶见一两篇对塞林格、史蒂文斯等作家佛禅思想的研究文章。但是,从目前现有资料可以判断,禅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应该从美国文化发端——爱默生时代开始。按时间及发展情况来划分,禅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可以分成渗透、借鉴、实践和发展四个阶段。
一、渗透阶段:从爱默生到狄金森,异曲同工的超验主义和禅
爱默生及其同伴梭罗是美国第一代热爱佛学的人物。早在1820年爱默生的日记中多次提到印度宗教思想,他熟读《薄伽梵歌》,并且向朋友们推荐。1844年在其主办的刊物《日晷》上发表了《法华经》的译文,这是美国第一部佛教经典译作。作为美国文化的精神领袖,爱默生终其一生想摆脱欧洲的文化束缚,因此,他转向古老的东方文化以寻求帮助,中国儒家思想和印度哲学成为其超验主义学说的重要源头。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有许多内容与禅宗思想不谋而合,如万物一统、活在当下、热爱自然、自立、修身等精神。①禅宗完全摆脱了外来偶像崇拜和繁琐教义的束缚,爱默生也竭力推动美国的文化独立和个性的解放。百丈禅师说:“日日是好日”,爱默生宣称:“如果我们能始终‘活在当下’,我们应该受到祝福,我们懂得利用每一降在我们身上之事……”②受爱默生影响,狄金森写了五百多首描写自然、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诗篇(约占她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她的诗歌主题多是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对自身的反省、对内心直觉的描述,甚至对“无我”之境、对“空”的领悟。梭罗、惠特曼的作品也或多或少有禅的影子。
二、借鉴阶段:从庞德到史蒂文斯,从禅诗到诗禅
19世纪末禅宗被介绍到西方之前美国文坛对禅的关注从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关注中开始了。唐代诗人接受禅学影响,导致了在一定程度诗的禅化。禅诗在唐朝达到高峰,流传到日本后又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俳句,这两种诗歌形式都成为禅的重要传播媒介,尤其在20世纪初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上升时期,大量的意象和简洁的俳句手法成了意象派诗人们借鉴的首选。以意象派的压轴之作、庞德的《在地铁站内》{1}为例:
这些面孔在人群中幽灵般地显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朵朵花瓣。
在地铁车站来来往往的人群、形形色色的面孔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意象。东方的、西方的,古老的、新生的,模糊的、清晰的。西方诗歌中尊崇的“我”不见了,只有“面孔、树枝和花瓣”几个意象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作品具有典型的禅诗特色。
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对以后的英美诗歌创作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把禅的人生态度和处理题材的方式植入了西方诗歌。虽然庞德迷恋的是儒家思想,他从禅文化中借鉴更多的是禅诗的形式和风格,但由于当时大部分美国诗人心目中禅宗和道家才是中国诗学的精髓,所以他的后人的创作从形式到内容更能体现出禅的影响。
与庞德不同的是,史蒂文斯的诗歌不是简单地带着禅宗影响的痕迹,而是用诗歌的方式开始书写他的禅悟。史蒂文斯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诗歌和宗教、人生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哈佛求学时,他就接触了不少东方的哲学和文化,对禅学尤感兴趣。他到中年才开始写诗,因此他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禅文化的理解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他的作品中常强调佛禅“虚无”、“摈弃”,强调超凡脱俗而发现真实的自性的人生境界,“你必须再次成为无知的人/用你无知的眼去看太阳”。这种虚净的感觉和禅宗所倡导的“人生实相本来无相,不生不灭”的境界极为符合。
史蒂文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禅的感悟,禅也给史蒂文斯的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这使他赢
得了“中国式诗人”的美称,也使他得以跻身于现代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列。
三、实践阶段:塞林格和“垮掉的一代”,禅文化在美国的普及
如果说禅文化在爱默生时代与他们的思想只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庞德时代只是“泥上偶然留指爪”,而到塞林格以及“垮掉的一代”时,禅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的常用语。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极度动摇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优越感,而战后日益加剧的社会、经济、政治矛盾使他们陷入更深的忧虑和恐惧之中。尤其是美国50年代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的肆虐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思想禁锢,文化思想停滞不前,社会动荡不安。西方文明在此时陷于困境,因此古老的东方文化又成了他们的精神依托。禅文化的影响就在这样的情形下随着流浪汉小说、垮掉派诗歌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
美国著名的禅学大师艾伦·瓦茨从1947年开始就陆续出版了《禅学新纲要》、《禅》等书,在美国掀起了对禅学的广泛兴趣。而1957年出版的《禅之道》受到了垮掉派诗人和读者们的欢迎,一时间轰动无比。佛禅的影响几乎渗透到美国的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其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其他各个历史阶段。
1951年塞林格出版的著名流浪汉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诠释禅文化的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个16岁出身富家的少年,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腻味,但逃学出去的所见所闻让他又觉得恶心失望,他打算做个聋哑人远离尘嚣,但最终突然醒悟,决心要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和保护这个世界精神上的天真纯洁。塞林格就是通过《麦田里的守望者》,表达了他对禅的向往。他不仅接受禅宗思想,还习禅修禅。
但是,就推动禅文化角度来说,塞林格个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代表着他这个时代追求的更强音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垮掉派运动。
垮掉派运动是当时的美国社会状态的产物:一群离经叛道的年轻人,为了追求精神的独立和个性的解放,用吸毒、酗酒、偷窃、性解放等放浪形骸、自暴自弃的方式表现他们对社会迫害的不满,用爵士乐、学佛坐禅、文学创作等方式努力建设新的美国文化环境。他们在当时广受青年人的追捧,却也备受当局和权威的打击。他们是监狱的常客,是主流文化所唾弃的对象。他们以惠特曼和超验主义诗人为楷模,仿效中国的诗僧寒山子幕天席地、徜徉于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垮掉的一代看来,寒山诗体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垮掉派的代言人艾伦·金斯堡曾经以振聋发聩的《嚎叫》让美国社会震惊,在他和同伴们执著却痛苦的探索过程中,在经历一次次被否定和打击后,是禅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的社会理想和诗歌创作宗旨与禅宗的“梵我合一”、“心即宇宙”等境界产生了共鸣。金斯堡在许多诗中表达了佛教思想,而且还专门写了一首名叫《释迦牟尼从山上下来》的诗来表达他关于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实质和佛教精神一致的看法。
金斯堡的密友凯鲁亚克是垮掉派中钻研东方文化最深的作家。他醉心于阅读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及禅宗经典,还写了大量有关对佛教感悟的手稿,写了许多诗歌。1958年他出版了以斯奈德为原型的小说《达摩流浪汉》,披露了自己的佛禅精神之旅。小说中的雷蒙(即凯鲁亚克自己)是个未开悟的佛教爱好者,在他孤独的流浪中遇上了先行者贾菲(斯奈德),便跟随他四处漫游,并在路上领悟禅、艺术和生命的种种玄妙之处。
《达摩流浪者》小说扉页写着“献给寒山子”,实际上是献给“垮掉的一代”的。小说中塑造的先行者贾菲是斯奈德和中国诗僧寒山子二者的结合,但在他身上体现了许多垮掉的一代的特征以及精神上的渴望。
四、 发展阶段:斯奈德和禅式 社会主义,禅的美国本土化
斯奈德是美国“禅式社会主义”的开创者,他曾翻译过寒山的诗歌,因此对禅颇为着迷。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禅宗思想和以寒山诗为代表 的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已深植于他的心中,形成了他简洁素朴而又隐含禅意玄机的独特诗风。在美国文坛如此众多的佛禅信奉者之中,斯奈德之所以独立于群芳,主要在于他不仅信禅习禅,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美学思想和禅宗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诗人,斯奈德把禅宗思想同道家学说、佛教传统以及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美学原则。他的诗作《松树冠》正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体现:“蓝色的夜/霜雾,天空中/明月郎照/松树的树冠/弯成霜一般蓝,淡淡地/没入天空,霜、星光/靴子的吱嘎声。/兔的足迹,鹿的足迹,/我们能知道什么。”②
作为一个西方学者,斯奈德对禅的理解还是从西方 哲学角度出发的,他期望禅的思想不仅能拯救现代人的心灵,而且可以挽救这个社会。他学禅回国后,定居于加利福尼亚北部荒僻的山区,身体力行地抛弃腐朽的现代文明,回归原始素朴的自然。他把禅宗思想与六七十年代兴起的 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论环境哲学,寻找与大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以挽救人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禅 文化在美国 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是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的。无论是在爱默生的开创时代还是“垮掉派”嚎叫的年代,都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变革时期。禅宗文化的美学价值,更为处在发展探索阶段、急于借鉴外来文化的美国文学所认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在美国文学前一百年的发展中,佛禅文化产生了相当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庞德的这首诗译者众多,这里所选是赵毅衡的译本。
②《松树冠》所用的译本引自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参考文献:
[1] Robert Detw Eiler. Emerson and Zen[J]. American Quarterly, 1962,(03):422-436.
[2]Ralph Waldon Emerson. Selected Essays, Lectures, and Poems[M].Bantom Books, 1990.
[3]薛亮.论禅宗对东西方诗歌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2000,(02):117-121.
美国文学的论文篇2
浅谈美国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现代主义的文学流派,因美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弗里德曼在1965年编选的作品集《黑色幽默》而得名。“黑色”在英语中象征阴暗、沮丧甚至死亡。幽默而黑色,则意味着这样的幽默不像传统幽默那样轻松有趣,乃是“绝望的幽默”、“大难临头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约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就充分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现实的荒谬和混乱。
一 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成因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战事的失利和美军惨痛的伤亡,更使全国反战情绪高涨,局势比较动荡,社会状况比较混乱。在这个时期生活的美国人对所处的现实和人生命运惶恐不安,整个美国社会都沉溺一种浮躁的情绪之中,并且日显高涨。就是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之中,从事文学写作的作家们开始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极端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美国社会现实。面对美国社会的荒诞与残酷,他们更多的是无能为力,所以只有通过一种可笑、自嘲、病态的幽默文学写作手法来排解他们内心的不满、愤怒以及恐惧。而蕴含虚无、异化、悲观与荒诞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作家创作的思想基础。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面对荒诞,唯一可做的事仅仅是玩世不恭地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暂时舒缓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黑色幽默”诞生在美国完全取决于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黑色幽默”小说所反映的心境和情节吻合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情感,因此,人们也把“黑色幽默”小说看成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秘史。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约瑟夫・海勒在二战期间曾执行轰炸任务三十七次,退役后获得中尉军衔。这一人生经历对他后期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出了毛病》、《像戈尔德一样好》等都是黑色幽默小说代表作,例如在《出了毛病》中,海勒就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状,文中的主人公斯洛克姆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他过着富裕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却时刻活在一种无法摆脱的忧郁感当中,他总是对周围的事情疑神疑鬼,总是怀疑是不是“出了毛病”,他害怕关着门,想象门里面是不是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害怕开着门,想象内心的丑恶暴露无疑,他周围的人也被他扰得心神不宁,以致妻子和女儿真的出了毛病。《像戈尔德一样好》则是用滑稽、讽刺的笔法描述了犹太人的异化和自我本质的危机。作品主人公戈尔德是位犹太教授因为写了一篇吹捧美国总统的文章而备受总统青睐,直到总统请他出任官员后,他才感觉到生活也是乏味异常,人们常常把混乱当成了秩序,把不正常当成了正常,这一切情节链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反映美国现实社会的讽刺漫画。
除此之外,由于美国社会处于后工业时代,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一边促进社会大步向前,一边激起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新的觉醒和认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说:“20世纪有以下两种荒.唐的现象:一是机器看来愈来愈像有生命的东西,一是生命有机体越来越像机器。”我们不可避讳地承认人越来越机械化,人开始丧失了其本质的主体能动性,开始依赖机械和科学技术,以致发展到荒.唐的奴役。黑色幽默小说虽然以战争为题材揭露人生的荒诞与痛苦,也不乏揭露了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对人的物化作用,融入了作者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命运关系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黑色幽默小说除存在主义影响外的又一大社会成因。这一成因在海勒的《第二十二军规》中就有鲜明的体现。故事的主人公尤索林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战争之中,结果却在残酷的战争中发现所谓的保卫战争只不过是将军们捞钱的一种工具,他清楚地意识到战争中的自己完全不是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而战斗,反而成为将军们升官发财的伎俩,在面对保全自己和不可违背的二十二条军规面前,尤索林变得无能为力。实际上,不是尤索林在控制高科技的战争工具,而是高科技的战争工具牢牢地控制了他。
二 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谈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艺术特征
海勒写过短篇小说,戏剧等,但是其主要的成就仍是黑色幽默小说,其重要的代表作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小说在1961年出版时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越南战争的爆发而引起注意,当时美国社会的反战情绪高涨,这部小说的因其以反战为主题而引起美国社会大众的关注。有的人认为它是“残酷而又明智的健全的”,有的人认为它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喜剧”,有的人认为它是“拉伯雷式的讽刺小说”。这些都无疑证明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影响力。实际上作品的标题中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品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条军规规定在面临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危险时,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乃是头脑理性活动的结果。奥尔疯了,可以允许他停止飞行,只要他提出请求就行。可是他一旦提出请求,他就不再是疯子,就得去执行飞行任务。所以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上就是一个圈套,它利用它的强制性和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在似是而非中隐藏着祸心。这条军规同时也暗指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即人类难以回避,无法摆脱的异己力量。
在艺术上,《第二十二条军规》体现了黑色幽默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反小说的叙事结构。用传统的艺术标准来衡量《第二十二条军规》,似乎毫无结构而言,然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文学的特征所在。实际上在仔细阅读小说后会发现两条交叉的线索,以迈洛为中心的部分按着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先后写成,而以主人公尤索林为中心的部分则是采用的心理时间,时序混乱颠倒。两条线索交叉全文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作者正是以这种表面上的混乱松散的机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的荒诞和混乱,他认为当今社会已经没有秩序而言,只有采用这种反传统的叙事结构,才能恰到好处地反映这个社会的现实。
2 反逻辑的情节。前因后果应该是一篇小说的正常的情节逻辑。因为情节逻辑的合理性而使叙述的故事更合情合理。但黑色幽默小说并非如此。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故事的编写和情急的设计都是荒诞不经,不可理解,甚至扭曲倒错的。军官们的命令都是不合乎常理的,不合乎逻辑的,例如:军医丹尼尔为了得到补贴,不管出勤还是不出勤,每次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自己所在的飞行小组的名单里,结果一次飞机失事,全机组人员无一幸免,因为他的名字也在这一小组里,所以被视为阵亡者,尽管他还健康地活着,他的同事、上司、家人都看着他好好地活着,他还是被材料、报纸视作死亡;与此相反的是尤索林的一个战友因为官方阵亡名单上落下了他的名字,虽然人已经死亡,但是他的牺牲并没有得到承认。在小说里,活人被当成死人,死人享受着活人的待遇,其所描述的社会现实的荒诞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针见血。
3 反常规的语言。整个作品用一种插科打诨的语言方式来表达严肃深沉的哲理。作者将看似庄重的事物放到怪诞的语言中进行描述,将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蕴含在庄重严肃的语言环境中,他用戏谑的语言讲述着沉痛的死亡事件,用幽默的语言诉说沉重的绝望境遇。文中把相互矛盾的语言并列起来形成一种荒诞的表现形式,暗示着不可理解的社会的现实。与此同时,书中的人物的语言也是怪诞可笑,拖泥带水,不合逻辑的。这些对话和语言说明了在那样一个社会中想要得到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无意义的世界里,这种无意义的语言才可能存在。
4“反英雄”式的人物。小说的主人公尤索林、丹尼尔都是这类人,他们不同于乔伊斯笔下的“非英雄”,也不同于卡夫卡笔下的“弱英雄”。反英雄的本质是反叛已被扭曲的社会现实和行为准则,他们敢于以表面的消极态度来违逆这个社会,这便是一种真正的健全、清醒和明智的英雄之举。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运用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悲剧的内涵,喜用夸张,漫画式的手法刻画人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文风幽默深沉,不愧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可以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更具代表性地体现了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特征。
三 黑色幽默的情感模式对开掘和表现人类情感做出的重要贡献
美国黑色幽默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独创性在于它一方面消解了西方传统悲剧的情感模式,另一方面它又消解了西方传统喜剧的情感模式,独创了一种新型的情感模式。”
马克思指出:喜剧性就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黑格尔认为:“喜剧性只限于使本来不值什么的,虚伪的、自私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我毁灭,”康德认为:“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心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由此可知喜剧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用一种实为假象的形式来掩盖本质上的虚假以致一种内容与形式完全相悖来显示现实社会的荒谬不合理。然而,黑色幽默文学的思想基础确是前文所说的非理性、荒谬的、怀疑性的。它所讽刺的对象正是人们所追捧的所谓的理性的精神;简而言之,真理和谬误都是不存在的,真理即是谬误,谬误即是真理,黑色幽默就是从这一角度来消解传统喜剧的理性批判精神,批判世界的荒谬性,讽刺理性规律制约下的社会。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并且有利于人类进步的美好的人性。这里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遭受到的破坏、挫折甚至牺牲,即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无余以致达到一种悲剧的效果并且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惋惜。然而,黑色幽默小说中的人物是被当成了物品被现实和某种社会常规奴役的。他们失去了人的本质上的自我主动性,他们想追求自我意识的保护却又在面对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时苦苦挣扎不能越位。清醒地看到社会的荒谬,认识到自我已经被迫害,却无能为力改变社会现实。他们的绝望感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认命。美国黑色幽默文学便是以描写人物的这种无可奈何的绝望感和认命态度,来表现人类社会的荒诞感和彻底的绝望情绪从而消解了传统悲剧的情感模式。
总而言之,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创立的独特的情感模式以荒诞消解了传统喜剧的滑稽,以绝望的无可奈何代替了传统喜剧的轻松开怀;以荒诞性消解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以绝望的惨笑代替了悲剧的疼痛感,把人物在悲剧中顽强抗争的精神转化为不可救药的认命宿命精神;“黑色幽默”用笑来表现悲惨,悲惨情结则借荒诞进行戏谑;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悲剧和传统喜剧的独创性艺术情感模式的文学样式――黑色幽默文学,它不仅仅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是美国传统幽默文学向现代幽默文学转变的重要线索,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大文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 Joseph Holler.Catch 22[M].New York:smith&
Schusher,1996.
[3] 谭燧:《外国文学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