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传播学本科论文

斯娃分享

  传播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性社会科学,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核心语法尚未确立,学科身份遭遇合法性危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播学本科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法的应用

  一、双语教学法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科中的必然性

  新闻传播学科很多课程都要求实施双语授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闻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概念、术语、新闻学原理等内容均出自于西方,在教学中若使用中文教材授课,就必须要将其翻译成为中文,由于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经翻译的教材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很容易使学生在理解时产生误解,最终影响和干扰教学效果。有学者认为,在当前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和掌握当前关于新闻学方面的信息以及文化。目前国内开展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在双语教学中多应用的是国外教材,和国内传统教材比较,原版教材更为规范尤其在英语表达上更加规范,可读性比较强,表达更为清晰,内容也比较丰富,可提供更新的关于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国外新闻传播学,继而进一步为其打入国际传媒市场打好基础。

  二、在新闻传播学科中实施和应用双语教学法的相关对策

  双语教学法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科,不仅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同时还应满足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实施双语教学不可一刀切,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下面,笔者就新闻传播学科中双语教学的实施以及应用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合理选用教材

  目前,教材是影响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外教材在编写上和国内现行教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原版教材不管是在内容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均和国内高校学生英语水平不相符合,因此在选择合适的英语原版教材时困难较大。双语教学所用教材应为原版教材,该教材必须要具备先进性以及代表性。由于国外原版教材知识内容比较新,层次分明,所注重的是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而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适用于国内高等教育的原版教材还比较少;此外,国外原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比如某些内容过于繁杂,或者内容和国内同种类型教材相比较简单;再加上教材内容在编写形式以及思路上均和中文教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若处理不合理,很容易使后续课程教学以及学习受到影响。鉴于此,为确保所用原版教材更加符合国内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学习需求,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使其更为完善;在讲解原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可利用网络,在网络平台上下载相关资料和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或者介绍和原版教材相关的汉语教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深化其对于新闻传播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兼顾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在教学中还应配备汉译本,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准确定位学生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时间和课程

  由于学生个体间学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若学生英语水平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很容易使教学进度以及效果受到影响。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发展速度的加快,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班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多,从大量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在该形势下实施教学,效果低下。对此曾有人建议可基于学生自身英语水平采取分班授课,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直接用外语授课或者采用双语授课,而对于外语水平处于中等状态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中文授课比例,反之对于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可减少外语授课比例。目前,该方法已被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中,从实践结果来看,效果显著,不仅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还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不同学习层次水平的学生接受,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该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即对师资要求较高,造成师资紧缺。对此,在新闻传播学科实施和应用双语教学时,不可盲目跟风,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分层次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相关定理、名词或者概念的时候尽量用外语,循序渐进,逐步靠拢于双语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双语教学尽量在大三开设,因为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对基础专业教育、新闻学方面的知识已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同时通过两年英语学习已具备基本听说能力,在这一时期实施双语教学,可达到很好的衔接目的。此外,在明确双语教学课程时,应基于新闻传播学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且和实际紧密相连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如舆论学、英语新闻写作、大众传播学、英语新闻编译、西方新闻发展史以及经典作品赏析等,采用英语方式授课,原滋原味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还便于学生了解和熟悉即将要学习到的关于专业内容的英语表述,使学生养成利用英语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习惯。

  (三)实施互动式教学,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师经验不足这一情况,在新闻传播学科中实施双语教学时,可采取互动式教学,构建讨论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和回答问题,以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和新闻专业知识学习活动中。但是该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即对于人数有特定要求,一般不可多于30人,同时对学生自信心、英语水平以及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若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仅个别学生积极表现,则失去了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鉴于此,在互动式双语教学中,选择讨论话题时教师可设悬念,合理分组,确保教学节奏。还可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专业方面的影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作课件时尽量图文并茂,教学前应告知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此外,借助于少量课时来播放有关新闻传播学方面的西方影片,借助于影片让学生感受国外文化,以此进一步训练其听、说、写能力。可尽量选择系列剧,使学生能够有更长的时间理解,这样也便于教师更好地设置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大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和熟悉最新信息,同时还应具备多文化背景。将双语教学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科,并予以合理、有效的实施,不仅可促进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同时还可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复合型新闻记者,从而更好地融入国际传媒。虽然双语教学于实施期间会遇到各种困难以及问题,但是双语教学作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新闻传播学科实施以及应用双语教学时,首先必须要了解和认识何谓双语教学,选择合适的教材,准确定位学生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以及时间,总结分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予以有效且合理的改进,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播学本科论文范文二:古代文学传播学改革分析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改革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就是运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确地见出,曹萌的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工作正由启动嬗变为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以开拓新学术领域为目标,以特定研究方向为突破点的学术上的荜路蓝缕。文学传播学是将传播学知识方法和理论体系与文学研究加以学术嫁接而产生的新学科,属于综合性、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从理论上说,文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文学作为传播内容而被传播的过程与现象,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理论与规律;另方面是文学作为特定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或传播手段而实现传播的行为或现象,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理论与规律。

  这两方面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传播的文学与文学的传播。从传播学的外延上说,文学传播学则是依照以传播内容划分出的特定传播种类,它是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对文学传播这一传播内容种类进行考察、描述、说明、归纳和揭示等研究的学科,是传播学学科的分支领域。作为新的学术领域,文学传播学的开创应该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学术工程,因为文学本身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和多层面的构成:仅就文学自身而言,从国别上看,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学和现代、当代文学;从表达方式上说有口头文学和文本文学;就文学题材说,则有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面对这样复杂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文学传播学的创建工作应该先从哪一方面和角度入手,要有一个科学的选择。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和认识,曹萌选择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作为其文学传播学建设的奠基和突破点。

  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范围内,中国古代文学都堪称典型和范例,因此,在文学传播学尚为空白领域的学术背景上,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实具重大意义:既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具体研究成果,检验和完善一般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为探讨人类传播的方式、类型及规律提供更多的途径,从而丰富传播学理论方法体系,拓宽传播学领域。此外,从传播学立场出发,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现象、思想和发展过程,揭示古代文学传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大作用,以及立足传播学立场重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价值,还能刷新当代人的“古代文学”观念,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新途径和新范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以传播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指导,结合文学史、文献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主体、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思想、传播类型,以及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进行描述和说明。二是开拓与创新。文学传播是经过学术嫁接产生的新学科。对于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带有突出的开拓与创新性。如上所说,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以传播学的立场和视角对文学进行描述和说明,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为被传播的信息的传播过程和非文学的信息以文学作为传播方式而被传播。这样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对象使它超越了既往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因此,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它又是开拓与创新。

  在上述理论思考和学术战略鼓励下,曹萌首先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入手,展开文学传播学学科的创建,因此,汇编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就成为这一学科开拓工作的先导性著作。在曹萌的主导下,他的研究生们利用传播学的知识方法和理论系统,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过程和现象,划分为传播行为、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传播组织与制度、传播类型、传播思想、传播媒介、辅助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等类项,然后以这些类项为基本标准,在各类古代文献资料中进行甄别、发掘、钩稽,而后按时间排序加以编纂,就有了以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朝代为断代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再对所汇编的资料加以特定的评点,便形成了一套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与评点》,该书于2006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继之,曹萌出版了他的文学传播学领域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传播研究》。该著作选取中国古代几部代表性小说名著进行传播学角度的描述和分析,依据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这些已经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受过反复学术煎炒的作品,实施传播与影响的研究,从而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的传播方式、传播特征和扩散范围,以及传播类型给予提炼和概括,成就了一部文学传播学领域的开山之作。

  为此,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在给该书作序时称:曹萌教授撰写的这本文学传播学方面的书稿,就是传播学这棵大树同其他树种嫁接的一个成熟果实。文学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读者会看到,在有关这门学科的以后的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的链条上,在许许多多有志于此的学者一棒接一棒向目标冲击征途中,曹萌教授这一棒的价值和他这本书的筚路蓝缕的作用。时隔不久,曹萌的另一部文学传播学著作面世,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2007)。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看,该著是曹萌创建文学传播学的继续和深化。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裁,因此文学传播的特征和规律,也突出而鲜明地体现于戏剧作品和戏剧发展中。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必须在动态的传播研究中,才可见出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客观轨迹。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包括剧作者、剧本、演员、导演、观众,以及剧本的基本模式与相应的艺术形式等因素,同时还受其外部的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宗教、其他艺术、文化娱乐需求、各种社会文化体系等条件的制约。此外,像当代戏剧一样,中国古代戏剧也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再加上戏剧活动本身具有社会性,所以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多层面的文化现象。

  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内涵和外在表现,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作者对其实行文化批评和传播学角度的考察,必须有多层面、多角度的设计与构思,即根据其作为复杂情况和背景作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的研究推进。其中,传播学角度的研究和考察则是最能够科学、客观地揭示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根本性规律的途径。所以该书序作者朱一玄教授说:从研究的布局和撰著的内容看,这是一本与当代戏剧文化发展有密切联系,甚至是一本直接关系戏剧发展与建设的研究性著作。据曹萌向我介绍,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戏剧及其传播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和论析,以便发现其中与文化、文学发展与文学传播有关的规律,以及与传播学有关的理论因素,在学界业已形成传统和模式的戏剧研究背景上,力图给现代人们认识中国古代戏剧、戏剧传播,以及与戏剧有关的文化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新的研究参考与示范,同时也与他前次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传播研究》等构成特定的研究系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作为学科或研究领域,历时已相当久远,甚至西汉时代的诗学和东汉昌盛的经学都不是它的起点。这样的学科委实需要加入一些翻新甚至革命的学术因素,以激活其中某些衰老的、疲惫的学术传统或状态。因此从传播学立场出发,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定的体裁,以及文学思想、文学现象,是可以为中国古代的文学、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研究提供新途径和新范式,更重要的是对已经形成传统研究模式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行一定的革新或革命。


传播学本科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传播学的论文

2.新闻传播学论文

3.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一种新闻事件演化建模方法研究

4.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

5.文学论文

6.关于比较文学论文

    96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