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科技论文>

关于科技论文范文

家文分享

  科技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科技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科技论文范文篇一

  民生科技与第六次科技革命

  〔摘要〕 近代以来,世界上大致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规律性机理:发生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其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其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是重要动力,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重要趋势。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的耦合,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等。

  〔关键词〕 民生科技,第六次科技革命,机理,走向,重要维度,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018-04

  关于科技革命,学界有三次说、四次说、五次说,比较能够达到共识的是五次说。 “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学诞生,第二次是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第三次是电力和运输革命,第四次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革命,第五次是电子和信息革命。” 〔1 〕 2011年以来,《科学时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科学基金》《决策》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论文、调查报告和人物专访。根据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以及专家学者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猜测,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民生科技指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换和科技服务。” 〔2 〕 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一、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及其走向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把握科技革命发生的规律有助于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

  (一)科技革命发生的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是以日心说、牛顿力学等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革命,促进近代化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的发展,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机和机械革命,促进了当时英国冶金业、纺织业等产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是以发电机、内燃机、电讯技术等为代表的电力技术革命,促进了汽车、无线电、航空等行业的发展;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促进了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发展。前四次科技革命表征为主体科学技术在发生革命的过程中渗透或带动了与其相关科学或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

  第五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在内的学科群革命。第五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四次科技革命,它是以某主体学科为先导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科群革命。从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轨迹看,科技革命不仅体现了从某学科革命走向学科群革命,而且体现了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再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

  (二)科技革命发生的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科学革命主要来源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技术革命更多来源于社会外部需求。“发达国家的科技需求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更紧密。” 〔1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来源于英国解决棉纺织品质量低劣、竞争力低问题,因急需采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的需求而产生;电力革命起源于欧洲,发生于美国,“原因在于当时美国人少地多,劳力不足,需要发展节约劳力的机械技术。” 〔3 〕第五次科技革命来源于解放脑力劳动和解决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能源、生态、环境等危机的需求。美国在20世纪中后期具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成为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地。因此,科技革命是否发生需要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的推动。

  (三)科技革命发生的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一般来讲,科学革命引起人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变革,技术革命引起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两次科学革命产生了机械唯物观和辩证唯物观;三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生活方式电气化和信息化,使人类逐步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促进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路线基本是一致的,即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

  (四)科技革命发生的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发生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不断走向一体化。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相隔近200年;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相隔仅几十年。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越来越走向一体化。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763~1870年,第一次技术与第一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46~1970年,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所以,从发展趋势看,总体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走向一体化。

  二、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

  第六次科技革命什么时候发生?一些专家认为可能发生于2020~2050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约2020~2050年)有可能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需要的最新科技。” 〔4 〕他提出三个方面原因,每次科技革命发生周期约70年,第五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20~50年代近70年,此后将会发生新的科技革命;分子生物学从1953年诞生到2020年近70年的积累,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潜能;还有2020年有可能是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拐点。中科院通过对300多名专家研究形成“面向2050年中科院发布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及综合考虑专家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具有相应的动力机制,并对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讨论具有一定的“科学猜想”性质。   (一)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从目前世界科技发展视角看,“许多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许多国家对生命科学的投入比较大。” 〔1 〕生物学发展对人口健康等民生科技发展具有变革力。从我国科技发展情况看,2011年5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曾收回108位院士关于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看法与对策建议。从统计资料看,“信息和仿生工程的支持率最高,达到72%;部分院士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体部分应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防灾减灾科学等;有院士认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绿色能源问题。” 〔5 〕从面向2050年中科院发布科技发展路线图来看,围绕民生的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望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维度。所以,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以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生物学为先导,包括健康科技、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防灾减灾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内的学科群革命。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

  (二)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动力。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看,学术界多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或者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领域。” 〔5 〕

  从社会需求看,21世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把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作为国家科技规划的重要选择。美国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作为重要维度之一;欧盟把“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资源的管理”作为四个主题计划之一;日本把建设“人民安居乐业且生活质量高的国家”作为科技发展三个目标之一;我国《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绿色城镇关键技术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与民众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能源科技、环境科技、人口与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信息科技、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纳米技术和新材料科技,以及与公共卫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领域多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重点领域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有广泛影响的领域。” 〔6 〕

  所以,从科技发展内部发展需要和外部需求看,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为己任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等民生科技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

  (三)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从观念变革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观。18~20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21世纪的科技重点将是人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适应太空环境,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可持续性和适应宇航时代的需要” 〔1 〕,体现为以人为本,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社会、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使人类生产方式走向人性化,生活方式走向休闲化和创新化,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引起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转移到何处?从目前国际发展趋向看,谁抓住机遇,抢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1700~1950年期间中国从世界强国降为半殖民地国家,从发达国家降为欠发达国家。” 〔4 〕 1950年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第15位,1980年第7位,2011年跃升为第2位。第六次科技革命使中国再次面临选择,我们是从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抓住机遇获得巨大发展,还是付出高额代价,关键看我们的行动。我们只有主动解决民生问题,积极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才有可能创造新的辉煌。

  (四)民生科技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趋势。从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机理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是交替发生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实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并走各一体化。原因在于:其一,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化时间越来越短。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真空管用了5年。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融合趋势,预示着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将走向一体化。其二,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围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而展开,它从一开始就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一旦有科学或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必然会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总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一场围绕解决人类自身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而引发的,以生物学为先导,包括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人口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内的学科群革命,并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等变革。

  三、发展民生科技,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现实路径

  从科技革命发展历程看,中国错过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机会,第五次科技革命收获不是特别多。所以,对第六次科技革命倍受学界关注。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创新民生科技发展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科技观是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指示灯。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期间产生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科技乐观主义,科技发展以满足人类需求为价值取向,不惜以生态和环境破坏为代价。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危机、人口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科技悲观主义越来越盛行,给世人以警示,唤醒了人们的忧患意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运动不断掀起。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进入21世纪,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应遵循的理念。首先,体现以人为本,即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发展成果由民众共享理念来发展科学技术;其次,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从世界范围看,目前生态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力发展生态环境科技和新能源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是未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公共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力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未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民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实现人自身和谐发展也成为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念。总之,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   (二)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发展需求的耦合。从科技发展的内部需要看,近年来生物学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中,生物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 在国家 “十一五”、“十二五” 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也将生物学列入了重点支持领域。“2002-2012年(截止11月1日)10年间,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14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药学与毒物学居世界第6位,生物与生物化学居世界第8位,微生物学居世界第10位。此外,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居世界第12位,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居世界第13位,临床医学仍保持世界第14位,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居世界第16位。” 〔7 〕这些学科多是与解决民众健康等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生物学与医学领域。

  从民众需求看,解决健康、安全、环保等民生问题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外部需求。“十七大”以来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的民生科技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的民生科技从资金、人才、管理、科普等方面进行规划,体现了民生科技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支撑功能。从目前看,科技发展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是一致的,都集中于解决民众健康、安全、环保等民生问题相关的生物学、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二者的耦合有助于加快民生科技的转化与应用。

  (三)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使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走向一体化。我们应创造条件加快民生科技与其相关产业的融合。一方面,在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充分建立起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所、大学与民众参与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在产业上加快环保、健康、医药卫生、安全等民生科技产业的布局,为民生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制度等保障。目前我国民生科技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人才和制度等支撑都比较缺乏,民生科技学科建设比较滞后,这些严重影响了民生科技产业化水平;再者,提高民生科技对传统农业、工业等改造力度,实现传统产业健康化、安全化、生态化发展。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存在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安全系数低等问题,要实现传统产业健康、安全和环保发展,必须加快民生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变革,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加快民生科技对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步伐。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它将使人类从观念上越来越重视健康、安全、环保,人类观念的变革反过来会成为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民生科技的发展也会使人类生产方式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安全,人类生活方式越来越走向人性化和休闲化。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往往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随着民生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的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越来越来越人性化,不断走向健康、安全和环保,引领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总之,“科学革命是不同时代发展的产物。” 〔8 〕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维度,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快解决健康、安全和环保等民生问题,大力发展健康、环保和安全等环保产业,实现人类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何传启.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J〕.中国科学基金,2011(5).

  〔2〕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EB/OL〕.中国聚合物网,2011-07-21.

  〔3〕张瑞民.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简介及启示〔J〕.社科纵横,2004(5).

  〔4〕金振蓉.我国面临第六次科技革命战略机遇〔N〕.光明日报,2011-08-06.

  〔5〕叶 青,何传启.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J〕.决策,2011(8).

  〔6〕李正风,邱惠丽.若干典型国家科技规划共性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

  〔7〕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国际论文“表现不俗”〔N〕.中国医药报,2012-12-19.

  〔8〕苏玉娟,魏屹东.库恩与科恩科学革命观的比较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9(3).

  责任编辑 杨在平

  关于科技论文范文篇二

  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

  从总体上看,整个 科学 技术可以分为国防(或军用)科学技术与民用(或普遍)科学技术。但由于80%的 科技 成果既可用于军用又可用于民用,因此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各国 发展 的 历史 表明:国防科技在整个科技发展中往往超前于民用科技而处于先行发展的地位,并对民用科技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民用科技的发展又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基础,它为国防科技的不断进步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技术条件。虽然冷战结束后,世界许多国家调整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但的上述基本关系仍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一、国防科技的先行发展

  鉴于国防科技的特殊重要性,在整个科技发展过程中,国防科技总是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或者超前并带动民用科技的发展。这是国防科技的一般科技功能的集中体现。

  (一)一个“古老而痛苦的真理”

  从古至今,在各个国家,不管是 政治 家、军事家,还是科学家、 企业 家,都对国防科技或军事技术在国家各项事业特别是科技发展中处于先行发展的事实予以承认,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也仍然是痛苦的真理。”①

  当战争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成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以后,就像生命之初人类本能地要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生存斗争一样,国家或统治阶级必然会要建立强大的军队,并掌握最有威力的武器,从而使优先发展军事技术势在必行。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任何需要都更为迫切、更为重要,而发展军事技术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最重要手段。于是国家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研制武器。许多科学家也就投身到军事技术的发展之中。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是古代 研究 军事技术的著名科学家之一。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几乎所有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从近代科学巨人伽利略、牛顿等人,到 现代 科学泰斗爱因斯坦,都或多或少地从事过军事技术或武器装备的研究。在众多有才华的科学家的努力下,科学上的新发现,技术上的新发明创造,大多要么产生于军事领域,要么首先 应用 于军事领域。军事、战争不断给国防科技发展提出需要解决的 问题 ,而国防科研的开展在极大地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国家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促使许多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得以开辟并获得发展。正如贝尔纳所说:“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的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期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②不仅如此,而且“军事始终是 社会 生活领域中对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利用得最多和最快的一个领域。”③

  随着国防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使各国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因此,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防科技在各国各项事业,尤其是科技发展中,更牢固地占据着先导地位,以至于冷战时期,美国、前苏联两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整个科技和 经济 发展都是以国防科技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的。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两大国的国防科研经费都占政府科研拨款总额的60%以上,两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大部分都在从事与军事有关的研究与发展工作。实际上,当时全世界科研总经费中,国防科研经费所占比例至少在50%以上。

  展望未来,虽然由于冷战的结束各国国防科技发展的规模可能还将缩小,速度进一步减慢,但其优先地位仍不可动摇。例如,即使到了2000年前后,美国的国防科研经费在政府的科研拨款中仍将占总额的50%。这就是说,国防科技的先行发展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 规律 。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整个科技的推进

  军事的需要,国防科研的开展,导致了科学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且还可促使一系列新 理论 、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的问世,因而引起新的学科或专业技术领域的建立和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个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现代大型的军事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实施还给科研管理方式或科研体制的变革以巨大刺激,促使科学技术从“小科学” 时代 进入“大科学”时代,这对于整个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应该强调指出,许多重大的国防科研计划的实施或国防科研项目的完成对民用科技发展的 影响 之深远和涉及范围之广泛,甚至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影响,往往是民用科研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尽管国防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但各国仍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国防科技,以全面推动整个科技的进步。

  1.武器装备的研制与新的技术突破

  科技发展史证明,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科技成就,都是因为军事的需要,通过研制武器装备而取得突破的。材料、机械制造、通信、 电子 、信息处理、能源、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科技领域的重大进展概莫如此。

  例如,雷达的研制极大地丰富了无线电电子学的 内容 ,并促进了电子元器件和电子线路技术的发展;因 计算 火炮弹道而研制成功的计算机,导致了计算机科学的正式建立,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则改变了信息科学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面貌,还导致了人工智能这一新领域的诞生;核武器的开发使核物理、高能物理、核技术和能源技术大放异彩;远程火箭和弹道导弹的研制迎来了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大发展。国防科技对一般科技的推动有时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人们今天常常见到的许多技术看起来似乎与军事无关,实际上却是国防科研的成果。例如,罐头食品的制造及其保存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日用 工业 技术,但这项技术却是19世纪初法国政府为解决军队的食物供应而作为一项军事科研任务交由尼古拉斯·阿珀特等人研究出来的。后来,战场外科抗菌和无菌操作也得益于这项成果。又如,传送带、缝纫机等也是军事上的发明或国防科研的成果。1798年,美国发明家惠特尼接受政府的枪支订货后,为提高枪支的生产效率而设计出了传送带。此后传送带被逐步推广应用于机械、汽车、照像机、钟表、电视机、电子设备等的生产流水线上。缝纫机则是普法战争时为解决法军缝制军服的需要由巴塞尔米·西莫尼制造出来的。

  2.国防科研对“大科学”的刺激

  国防科技对整个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还集中表现在促进科研管理模式或体制的重大变革上。正是军事技术发展的需要和现代重要的武器装备研制计划的实施,使科学技术更快地从“小科学”时代推进到了“大科学”时代。

  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研究大都是科学家个人的事业,尚未形成由国家资助科研的体制,科研经费投入和参加科研的人数都很少,因此那时的科学称为“小科学”。但在20世纪以后,由于大型武器装备的需要,促使“小科学”逐渐发展为“大科学”。

  所谓“大科学”,就是科研经费数量庞大、参加科研的人员众多,由国家进行组织管理的规模巨大的科学。这种“大科学”诞生于国防科研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军事的需要,美国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国家科研机构,并把国家实验室、工业实验室、高校实验室以及非营利的科研机构,统一由联邦政府研究与发展署管理。这实际上完成了战时美国“大科学”体制的改造。在战争中,为了研制出必需的新型武器装备,美国政府资助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防科研计划,如雷达的研制、原子弹的研制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计划。美国为实施该计划,共耗资20亿美元,集中了15万名科技人员,在政府的统一组织管理和协调下开展研制工作。该计划的成功实施,对于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告了“大科学”时代的到来。

  战后,美国一方面将“大 科学 ”体制和管理 方法 从国防科研移植到民用科研上,同时继续沿用“曼哈顿工程”的方法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武器装备研制计划和航天技术 发展 计划。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之内。前苏联、 中国 、英国、法国等也实施了一系列研制尖端武器装备的“大科学”计划。无论是50年代美国的“北极星”弹道导弹潜艇计划,前苏联的人造卫星计划,还是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前苏联的宇宙飞船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计划,也无论是70年代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前苏联的空间站计划,还是80年代欧洲航天局的“阿里安”火箭计划,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中国的“863”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所有这些重大的国防和民用科研计划的实施,都是“大科学” 时代 日趋成熟的标志。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由于国防 科技 发展的推动,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告别了“工场手 工业 ”式的“小科学”时代,迎来了“机器大工业”式的宏伟的“大科学”时代。正是由于“大科学”的蓬勃兴起,世界又很快进入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高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从这一方面来评价,国防科技对整个科技进步的推动是不可估量的。

  二、民用科技对国防科技发展的 影响

  虽然军事的需要、国防科研的开发极大地推动了民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国防科技的发展更离不开民用科学技术的繁荣,因为它必须以整个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基础。英国著名科学家罗素认为:“科学的实际重要性,首先是从战争方面认识到的。伽利略和雷奥纳都自称为会改良火炮和筑城术,因此获得了政府的职务。从那个时代以来,科学家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就愈来愈大。”④这指出了科学和科学家对军事技术的重要作用。

  与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相比, 现代 科学技术对国防科研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

  第一,各种现代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装备从原理、结构的 研究 、设计到使用和改进,都是建立在现代 自然 科学、技术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都离不开现代自然科学提供的 理论 武装和技术科学的突破。众所周知,核武器的开发是以核物 理学 的发展为前提的,弹道导弹的研制是以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推进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的发展为基础的,精确制导武器的问世是以微 电子 学、 计算 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成就为条件的,隐身飞机的诞生是以材料科学的新进展和新设计制造技术为依据的。实际上,从常规武器到战略武器,从传统武器到高技术武器,其研制和改进无一能离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就。高能激光武器的研制,可以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一道理。

  美国“战略防御倡议”计划中的地基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由于该计划的调整,这一系统的研制虽已推迟,但仍在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由高能激光发生器、激光束聚焦与发射系统、激光束大气传输与自适应光学系统、天基中继反射镜和天基作战反射镜系统、作战管理与杀伤评估系统等部分组成。所有这些分系统的设计制造均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自然科学的理论 问题 和技术科学的方法问题。例如,激光发生器既依赖于量子电子学关于“微波激光辐射振荡放大”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所取得的突破,还必须利用高能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的最新成就;激光束的发射与大气传输和反射镜等涉及光学、新型材料及精密加工制造技术、自适应光学、大气物理学、航天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作战管理与杀伤评估则与计算机技术、空间监视与探测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等的研究密切相关。此外,高能激光器要作为反导武器使用,还必须解决激光束对材料的杀伤破坏机理问题,这又离不开高能物理、高温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材料与结构应力等领域的研究。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 应用 越来越广泛,促使国防科研的研究性质和科研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影响军事技术发展的主要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如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与设计、化学工程等,基础理论科学与之明显脱节,因此国防科研仅限于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和计算机的研制主要依靠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去解决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是作为基础科学的原子物理学发展的直接结果,同时也需要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计算问题。此时人们发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理论修养和才干“使工程师们相形见绌”。从此,武器装备的研制进入了理工结合的时代。既然基础理论研究可以导致崭新武器装备的问世,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了国防科研的对象和 内容 。现代国防科研因此形成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种不同性质的科研在内的完整的科研结构。现在甚至可以说,如果基础研究不能走在前面,武器装备的发展就很难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基础科学对武器装备研制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现代军事技术领域不但积极应用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样一些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也将天体科学、地球科学等基础科学用于军事目的,同时还大大扩展了所有这些基础科学的应用范围,以至于“现在无法绝对肯定有某种自然科学与军事发展无关,对它没有用处。一切领域的自然科学不是已经用于军事发展,就是对军事发展有潜在的应用价值。”⑤利用动物学对某些动物器官的构造和功能的研究(即仿生学)成果来研制武器装备已不是什么新奇事物。例如,模仿鸟类的翅膀设计军用飞机的活动机翼,模仿某些动物的听觉与视觉器官设计军用传感器等,已日益成为较为成熟的技术。利用对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成果研制神经性毒剂,利用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研制基因武器等,正在成为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引人注目的是,利用地球科学(如气象学、地震学等)和化学理论研制的环境武器,可诱发狂风暴雨、山洪、海啸、地震等。7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就曾试验以气象武器对付“胡志明小道”,并取得一定效果。现在,利用化学的新成就研制非杀伤性的粘合剂使飞机被粘结在机场跑道上,使火炮、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零部件粘合在一起无法使用或行驶等,已成为美军未来高技术武器的一个发展方向。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是国防科研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第四,现代武器装备结构极其复杂,制造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其研制、生产和维护使用都需要使用民用工业提供的加工制造技术,或者说作为国防科技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工业的生产制造技术必须以民用工业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新技术为基础。如现代武器装备的基本制造技术和制造设备仍然以民用机械制造常用的技术和设备,如铸、锻、铆、焊、车、钳、刨、铣、磨、镗、钻和热处理等基本技术和设备为基础。主要的武器装备或者直接用这些技术和设备制造,或者用以这些技术和设备为基础研制出来的各种新的专用设备和新技术(如高精度专用精密机床、爆炸成型技术等等)来制造。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制造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任何现代武器装备都不可能制造出来。因此,国防科技不能脱离民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单独发展。

  参考 文献

  1.F.J.施特劳斯.挑战与应战.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87

  2.J.D.贝尔纳.科学的 社会 功能.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1

  3.H.A.洛莫夫.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26

  4.罗素.西方 哲学 史.中译本.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

  5.同3.1982.29

  看了关于科技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2.关于光的科技论文

3.关于环境的科技论文

4.大学生创新科技论文2000字

5.关于飞机的科技论文

    218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