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科技论文>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

家文分享

  随着科技中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以及科技产业集聚现象的日渐普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篇一

  依靠科技 捕获渔业安全硕果

  “中国海鲜,吃在舟山。”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在为游客提供各种美味海鲜的同时,依靠科技手段,保护渔民安全,使得渔业这一世界公认风险最大、死亡率最高的产业,在普陀这片海域变得平安。

  浙江省舟山市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舟山群岛的东海渔场,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千余种鱼、蟹、虾、贝、藻类使舟山享有“中国渔都”的美誉。凡是来到舟山普陀的旅游观光客们,一定会尝尝这里的海鲜。无论是夜幕下海边的海鲜夜排挡,还是地道渔家风味的渔家宴,都构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海鲜美食佳话。

  在美食的背后,隐藏的是世界公认风险最大、死亡率最高的产业——渔业。特别是海洋捕捞业,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更高。为了在提供优质海鲜的同时,保证渔船安全出海作业,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着重在渔船上推行先进科学技术,抓船老大安全素质,提高船员应急反应能力,使海洋渔业这一危险产业在舟山海域变得平安。

  科技先行 保渔船出海安全

  “普陀区是全国重点渔业县(区),全区光是大中型海洋渔业船舶就有2500多艘,捕鱼期内每天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船只3000~5000艘。这就加大了渔业生产的风险。” 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信息中心主任陈岷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普陀区海洋渔业安全管理的难点。

  近些年来,随着普陀区传统作业渔场缩小,作业渔船密集,加之航运业发展迅速,不少商轮穿行于传统渔场之间,导致渔船被大轮碰撞等重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成为全区渔业安全生产的“头号杀手”。

  “为了防止每天出海的渔船频繁发生碰撞事件,帮助渔民提高渔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减少渔民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考察了商船中成功应用的防碰撞终端和卫星监控终端,在普陀区渔船中强力推行了这两套渔船安全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陈岷直接指出了这些年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安全管理的手段和思路。

  陈岷介绍,在渔船装上这种防碰撞系统后,船老大就能清晰地观察到本渔船周边的往来船只、水下暗礁等,一旦渔船周围出现异常情况,防碰撞系统搜索发现后,便会发出警报,提醒渔民避让。“这种防碰撞系统不仅能有效减少渔船与大轮的碰撞事故,还能通过系统平台追踪到肇事大轮,挽回经济损失,大大提高了渔船的安全生产系数,保障了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卫星监控终端系统的使用,不仅可提高渔船的动态管理水平,还能在发生事故时及时调集资源开展应急救助。陈岷介绍说,从渔船管理的角度说来,推行这种防碰撞系统,也是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抓安全的得力抓手。

  从2007年5月起,普陀区开始对全区内的渔船试点安装安全救助信息系统。海洋与渔业局利用局里专用的736电台,建立了局渔船安全管理信息服务指挥平台,并在沈家门街道广荣公司、展茅街道海腾公司、朱家尖街道部分渔船上安装防碰撞终端和卫星监控终端测试运用。“一开始,渔民对安装这两套系统很不理解,认为是花钱买麻烦,但经过近1年在船上的试用,从效果来看,渔船定位监控装置对提高渔船的动态管理水平和发生事故的应急救助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渔船防碰撞终端也帮助渔民提高了渔船的预警能力,对预防和避免渔船与商船碰撞事故的发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渔民们甚至还能用这套系统给家里发短信报平安。”陈岷说。渔船安全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逐渐被渔区广大渔民群众所接受,渔民对设备防碰撞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当时许多未安装的渔船船主都纷纷找到我们,要求安装该终端系统呢。”

  2008年初,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专门制订了《普陀区渔船安全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投入30万元资金,分别在11个涉渔乡镇(街道)建立了渔业安全管理信息服务指挥平台,12月底,组织各乡镇(街道)指挥平台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在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指挥平台进行操作业务培训,使他们准确掌握系统操作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技能。2009年,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查漏补缺,对部分未安装渔船进行防碰撞终端和信息服务终端的安装,同时加强基层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渔船船长对两套设备的操作使用能力的培训,并利用伏季休渔渔民集中的有利时机,召集渔船老大,开展了与船员面对面教育、编组长老大安全教育等活动,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防碰撞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操作专题培训,邀请厂家工程师给老大讲课,制作了500多份信息系统操作应用DVD光盘,内容包括系统终端安装、使用、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分发给编组长老大和村社(公司、服务站)管理人员学习观看。

  “经过近3年的建设,我们区内的渔船基本都安装了安全救助信息系统。” 陈岷介绍说。截至2011年初,普陀区60马力以上2407艘渔船均安装了“防碰撞终端”系统,185马力以上的2231艘渔船均安装了渔船安全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终端。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及各乡镇(街道)均已建立了渔船安全管理信息服务指挥平台,另外在24个重点渔业村社(公司、服务站)安装了监控指挥平台软件。由于系统的建成和使用,确保了全区所有渔船

  安全抗台度汛。自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全面安装到位以来,在有效降低渔船碰撞事故率、提高防台救灾效能、追查肇事大轮、提供通信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渔船避碰系统以技术防碰撞促安全的作用初显,2009年该区渔船与商船碰撞事故所导致的恶性伤亡事故明显减少,已成为渔船安全生产的“保护神”。

  “从这3年的事故发生数字看,效果也是十分明显。” 陈岷把2008年以来的区渔业安全事故情况做了介绍。2008年全区渔业船舶共发生等级以上水上交通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31起,死亡(失踪)32人,直接经济损失183.15万元。2009年全区渔业船舶共发生等级以上渔业水上生产安全事故24起,死亡(失踪)15人,直接经济损失108.09万元。2010年全区渔业船舶共发生等级以上渔业水上生产安全事故24起,死亡(失踪)14人,直接经济损失107.2万元。

  2009年8月,台风“莫拉克”来袭期间,浙普渔运8702船因主机故障飘浮洋面,情况危急,管理部门通过北斗卫星监控系统提供的实时精准的船位,很快就成功救助遇险船员7人。台风过后,又及时告诉船东该船漂浮的准确位置,使船东顺利找到并拖回渔船。

  培训船长 提高人员素质

  高科技的设备设施离不开人的操作使用。船员的安全和技术素质,是保证科技应用的前提。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为了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培训教育。

  陈岷介绍说:“我们利用所有的工具和手段,对全区内的渔民进行安全教育。”一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老百姓熟悉的方式,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提高渔船船长安全生产意识。二是结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开展“安全宣传下村头、到船头”活动,到渔民的家里、船上宣传安全生产、防台防汛和防硫化氢中毒知识,“我们专门组织力量,编写了实用性很强的《渔船安全管理十禁令》《防范硫化氢中毒知识手册》《渔业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等宣传资料,再发到每位渔船船长手上。”三是抓好渔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完善海洋捕捞行业准入制度和船长资格审查制度。仅2010年一年,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就举办了各类职务船员、外来渔工培训班33期,培训2256人。

  “船老大历来是每艘船上的灵魂人物,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我们区在所有的培训活动中,抓住船老大这个重点,实施安全宣传教育,收到较好效果。”陈岷介绍说。2010年,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共举办船长面对面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班50期,培训渔民3531人,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培训内容以渔业安全生产知识、海上基本操作技能、渔船信息系统操作使用为培训重点,着重在渔船安全生产事故警示和渔船信息服务系统操作应用上。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对全区船只进行分片分组 管理,从每个编组中选出威信高、技术好、安全意识强的船老大担任编组长,专门进行重点培养。”陈岷说。2010年,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在区委党校对全区370名编组长老大分4期进行集中渔业安全知识培训,全面提高编组长老大在渔船安全生产中的带动示范作用。

  船老大周日戴,一位40多岁的渔家汉子,就是370名参加培训的编组长中的一位。2009年,编组内一艘渔船撞上了另一艘大轮船。接到消息后,周老大刚刚把渔网撒下去。他毫不犹豫,顾不上起网就前去营救。由于救援及时,事故船上的渔民被救起了,但是,周日戴却损失了他自己价值几万元的渔网和网中海味。“这样的船老大在我们普陀还有很多,对于他们的奉献我们会及时给予鼓励。像周老大,2006年我们就评选他为全区十佳渔老大,2008年,他又被我们推选为浙江省二十佳平安渔老大。”陈岷介绍说。

  应急演练 建设高效应体系

  安全生产,预防为主。但在渔船自身尽到谨慎注意的义务之后,仍然发生险情,在努力自救的同时,就需要依靠外来救援。近年来, 为了提高渔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经常举行中小型渔船应急救助演练,并 组织渔民参演及观摩,模拟演练内容包括船舶消防、营救落水船员、海上急救、弃船逃生在内的4个课目,通过实战演练,帮助渔民增强了海上应急救助能力和事故防范意识。

  说到应急演练的效果,陈岷举了个例子。

  2008年2月27日23点30分,朱家尖街道樟州渔业服务站所属的钢质双拖渔船—浙普渔42265在东经122°52′、北纬28°09′附近海域被一大轮撞沉,船上9名船员全部落水。同行的渔船立即用对讲机呼叫本村的其他渔船,一艘去搜寻浙普渔42265船员,两艘去追赶大轮。村书记接到 报告后,马上启动街道、村两级渔业船舶事故应急预案,并向海洋与渔业局进行汇报,要求派渔政船施救。

  28日凌晨,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接到报案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要求朱家尖街道加大搜寻力度;通过局渔船安全指挥中心的监控平台搜寻出事海域附近的已安装渔船防碰撞终端或卫星监控终端的渔船,要求附近渔船共同参与搜救落水船员和堵截疑肇事大轮;派遣中国渔政两艘船只开赴出事海域追赶疑肇事大轮;与海警二支队 联系,派遣中国海警33051号协助追赶疑肇事大轮;与舟山海事搜救中心和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联系,要求协助,并派专人在舟山海事搜救中心关注搜救和追赶 工作进展情况。将事故情况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向市局和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与东极海军观通站联系,要求查询在该时段经过出事海域附近的大轮轨迹,确定肇事大轮。在渔船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和统一安排搜救和追赶大轮工作,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密切关注大轮动向和方位,并及时传达给参予搜救和堵截的各单位。

  28日下午14时,肇事大轮巴拿马籍佳星轮被中国渔政和中国海警船带到虾峙门锚地,省、市海事部门组织力量对该轮进行登船勘验取证,进入事故调查阶段。同时加大搜救力度,截至3月3日,9名船员仍下落不明,搜救船只陆续返港。渔业互保普陀办事处立即着手开展理赔工作,

  总结这例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陈岷认为:“肇事大轮能在事故发生后短短6个小时内被确定并追赶到,使事故得以尽快进入调查处理,主要是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全区的海上应急救助工作不仅仅依靠渔政船艇的力量,而是充 分利用了整个 社会应急救助资源,调动了海事、海警、渔船、渔政、边防等部门的力量,形成了搜救合力;另一方面是加强了科技力量的支撑,渔船防碰撞终端和卫星监控终端的 应用,使应急调度指挥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搜救事故人员过程中,我们通过监控平台,及时调度了出事海域附近的渔船,采用“公交车站点式”的方法,每隔一段距离由渔船接力式地相互通报方位,使指挥中心能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给参与船只和飞机,最终在极短时间内成功追赶到肇事大轮,查清责任,使得事故中的失踪人员家属顺利得到了补偿。”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篇二

  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

  从总体上看,整个 科学 技术可以分为国防(或军用)科学技术与民用(或普遍)科学技术。但由于80%的 科技 成果既可用于军用又可用于民用,因此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各国 发展 的 历史 表明:国防科技在整个科技发展中往往超前于民用科技而处于先行发展的地位,并对民用科技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民用科技的发展又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基础,它为国防科技的不断进步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技术条件。虽然冷战结束后,世界许多国家调整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但的上述基本关系仍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一、国防科技的先行发展

  鉴于国防科技的特殊重要性,在整个科技发展过程中,国防科技总是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或者超前并带动民用科技的发展。这是国防科技的一般科技功能的集中体现。

  (一)一个“古老而痛苦的真理”

  从古至今,在各个国家,不管是 政治 家、军事家,还是科学家、 企业 家,都对国防科技或军事技术在国家各项事业特别是科技发展中处于先行发展的事实予以承认,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也仍然是痛苦的真理。”①

  当战争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成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以后,就像生命之初人类本能地要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生存斗争一样,国家或统治阶级必然会要建立强大的军队,并掌握最有威力的武器,从而使优先发展军事技术势在必行。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任何需要都更为迫切、更为重要,而发展军事技术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最重要手段。于是国家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研制武器。许多科学家也就投身到军事技术的发展之中。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是古代 研究 军事技术的著名科学家之一。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几乎所有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从近代科学巨人伽利略、牛顿等人,到 现代 科学泰斗爱因斯坦,都或多或少地从事过军事技术或武器装备的研究。在众多有才华的科学家的努力下,科学上的新发现,技术上的新发明创造,大多要么产生于军事领域,要么首先 应用 于军事领域。军事、战争不断给国防科技发展提出需要解决的 问题 ,而国防科研的开展在极大地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国家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促使许多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得以开辟并获得发展。正如贝尔纳所说:“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的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期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②不仅如此,而且“军事始终是 社会 生活领域中对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利用得最多和最快的一个领域。”③

  随着国防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使各国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因此,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防科技在各国各项事业,尤其是科技发展中,更牢固地占据着先导地位,以至于冷战时期,美国、前苏联两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整个科技和 经济 发展都是以国防科技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的。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两大国的国防科研经费都占政府科研拨款总额的60%以上,两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大部分都在从事与军事有关的研究与发展工作。实际上,当时全世界科研总经费中,国防科研经费所占比例至少在50%以上。

  展望未来,虽然由于冷战的结束各国国防科技发展的规模可能还将缩小,速度进一步减慢,但其优先地位仍不可动摇。例如,即使到了2000年前后,美国的国防科研经费在政府的科研拨款中仍将占总额的50%。这就是说,国防科技的先行发展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 规律 。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整个科技的推进

  军事的需要,国防科研的开展,导致了科学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且还可促使一系列新 理论 、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的问世,因而引起新的学科或专业技术领域的建立和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个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现代大型的军事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实施还给科研管理方式或科研体制的变革以巨大刺激,促使科学技术从“小科学” 时代 进入“大科学”时代,这对于整个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应该强调指出,许多重大的国防科研计划的实施或国防科研项目的完成对民用科技发展的 影响 之深远和涉及范围之广泛,甚至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影响,往往是民用科研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尽管国防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但各国仍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国防科技,以全面推动整个科技的进步。

  1.武器装备的研制与新的技术突破

  科技发展史证明,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科技成就,都是因为军事的需要,通过研制武器装备而取得突破的。材料、机械制造、通信、 电子 、信息处理、能源、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科技领域的重大进展概莫如此。

  例如,雷达的研制极大地丰富了无线电电子学的 内容 ,并促进了电子元器件和电子线路技术的发展;因 计算 火炮弹道而研制成功的计算机,导致了计算机科学的正式建立,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则改变了信息科学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面貌,还导致了人工智能这一新领域的诞生;核武器的开发使核物理、高能物理、核技术和能源技术大放异彩;远程火箭和弹道导弹的研制迎来了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大发展。国防科技对一般科技的推动有时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人们今天常常见到的许多技术看起来似乎与军事无关,实际上却是国防科研的成果。例如,罐头食品的制造及其保存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日用 工业 技术,但这项技术却是19世纪初法国政府为解决军队的食物供应而作为一项军事科研任务交由尼古拉斯·阿珀特等人研究出来的。后来,战场外科抗菌和无菌操作也得益于这项成果。又如,传送带、缝纫机等也是军事上的发明或国防科研的成果。1798年,美国发明家惠特尼接受政府的枪支订货后,为提高枪支的生产效率而设计出了传送带。此后传送带被逐步推广应用于机械、汽车、照像机、钟表、电视机、电子设备等的生产流水线上。缝纫机则是普法战争时为解决法军缝制军服的需要由巴塞尔米·西莫尼制造出来的。

  2.国防科研对“大科学”的刺激

  国防科技对整个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还集中表现在促进科研管理模式或体制的重大变革上。正是军事技术发展的需要和现代重要的武器装备研制计划的实施,使科学技术更快地从“小科学”时代推进到了“大科学”时代。

  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研究大都是科学家个人的事业,尚未形成由国家资助科研的体制,科研经费投入和参加科研的人数都很少,因此那时的科学称为“小科学”。但在20世纪以后,由于大型武器装备的需要,促使“小科学”逐渐发展为“大科学”。

  所谓“大科学”,就是科研经费数量庞大、参加科研的人员众多,由国家进行组织管理的规模巨大的科学。这种“大科学”诞生于国防科研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军事的需要,美国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国家科研机构,并把国家实验室、工业实验室、高校实验室以及非营利的科研机构,统一由联邦政府研究与发展署管理。这实际上完成了战时美国“大科学”体制的改造。在战争中,为了研制出必需的新型武器装备,美国政府资助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防科研计划,如雷达的研制、原子弹的研制等。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计划。美国为实施该计划,共耗资20亿美元,集中了15万名科技人员,在政府的统一组织管理和协调下开展研制工作。该计划的成功实施,对于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告了“大科学”时代的到来。

  战后,美国一方面将“大 科学 ”体制和管理 方法 从国防科研移植到民用科研上,同时继续沿用“曼哈顿工程”的方法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武器装备研制计划和航天技术 发展 计划。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之内。前苏联、 中国 、英国、法国等也实施了一系列研制尖端武器装备的“大科学”计划。无论是50年代美国的“北极星”弹道导弹潜艇计划,前苏联的人造卫星计划,还是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前苏联的宇宙飞船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计划,也无论是70年代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前苏联的空间站计划,还是80年代欧洲航天局的“阿里安”火箭计划,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中国的“863”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所有这些重大的国防和民用科研计划的实施,都是“大科学” 时代 日趋成熟的标志。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由于国防 科技 发展的推动,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告别了“工场手 工业 ”式的“小科学”时代,迎来了“机器大工业”式的宏伟的“大科学”时代。正是由于“大科学”的蓬勃兴起,世界又很快进入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高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从这一方面来评价,国防科技对整个科技进步的推动是不可估量的。

  二、民用科技对国防科技发展的 影响

  虽然军事的需要、国防科研的开发极大地推动了民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国防科技的发展更离不开民用科学技术的繁荣,因为它必须以整个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基础。英国著名科学家罗素认为:“科学的实际重要性,首先是从战争方面认识到的。伽利略和雷奥纳都自称为会改良火炮和筑城术,因此获得了政府的职务。从那个时代以来,科学家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就愈来愈大。”④这指出了科学和科学家对军事技术的重要作用。

  与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相比, 现代 科学技术对国防科研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

  第一,各种现代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装备从原理、结构的 研究 、设计到使用和改进,都是建立在现代 自然 科学、技术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都离不开现代自然科学提供的 理论 武装和技术科学的突破。众所周知,核武器的开发是以核物 理学 的发展为前提的,弹道导弹的研制是以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推进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的发展为基础的,精确制导武器的问世是以微 电子 学、 计算 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成就为条件的,隐身飞机的诞生是以材料科学的新进展和新设计制造技术为依据的。实际上,从常规武器到战略武器,从传统武器到高技术武器,其研制和改进无一能离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就。高能激光武器的研制,可以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一道理。

  美国“战略防御倡议”计划中的地基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由于该计划的调整,这一系统的研制虽已推迟,但仍在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由高能激光发生器、激光束聚焦与发射系统、激光束大气传输与自适应光学系统、天基中继反射镜和天基作战反射镜系统、作战管理与杀伤评估系统等部分组成。所有这些分系统的设计制造均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自然科学的理论 问题 和技术科学的方法问题。例如,激光发生器既依赖于量子电子学关于“微波激光辐射振荡放大”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所取得的突破,还必须利用高能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的最新成就;激光束的发射与大气传输和反射镜等涉及光学、新型材料及精密加工制造技术、自适应光学、大气物理学、航天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作战管理与杀伤评估则与计算机技术、空间监视与探测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等的研究密切相关。此外,高能激光器要作为反导武器使用,还必须解决激光束对材料的杀伤破坏机理问题,这又离不开高能物理、高温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材料与结构应力等领域的研究。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 应用 越来越广泛,促使国防科研的研究性质和科研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影响军事技术发展的主要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如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与设计、化学工程等,基础理论科学与之明显脱节,因此国防科研仅限于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和计算机的研制主要依靠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去解决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是作为基础科学的原子物理学发展的直接结果,同时也需要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计算问题。此时人们发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理论修养和才干“使工程师们相形见绌”。从此,武器装备的研制进入了理工结合的时代。既然基础理论研究可以导致崭新武器装备的问世,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了国防科研的对象和 内容 。现代国防科研因此形成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种不同性质的科研在内的完整的科研结构。现在甚至可以说,如果基础研究不能走在前面,武器装备的发展就很难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基础科学对武器装备研制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现代军事技术领域不但积极应用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样一些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也将天体科学、地球科学等基础科学用于军事目的,同时还大大扩展了所有这些基础科学的应用范围,以至于“现在无法绝对肯定有某种自然科学与军事发展无关,对它没有用处。一切领域的自然科学不是已经用于军事发展,就是对军事发展有潜在的应用价值。”⑤利用动物学对某些动物器官的构造和功能的研究(即仿生学)成果来研制武器装备已不是什么新奇事物。例如,模仿鸟类的翅膀设计军用飞机的活动机翼,模仿某些动物的听觉与视觉器官设计军用传感器等,已日益成为较为成熟的技术。利用对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成果研制神经性毒剂,利用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研制基因武器等,正在成为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引人注目的是,利用地球科学(如气象学、地震学等)和化学理论研制的环境武器,可诱发狂风暴雨、山洪、海啸、地震等。7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就曾试验以气象武器对付“胡志明小道”,并取得一定效果。现在,利用化学的新成就研制非杀伤性的粘合剂使飞机被粘结在机场跑道上,使火炮、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零部件粘合在一起无法使用或行驶等,已成为美军未来高技术武器的一个发展方向。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是国防科研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第四,现代武器装备结构极其复杂,制造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其研制、生产和维护使用都需要使用民用工业提供的加工制造技术,或者说作为国防科技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工业的生产制造技术必须以民用工业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新技术为基础。如现代武器装备的基本制造技术和制造设备仍然以民用机械制造常用的技术和设备,如铸、锻、铆、焊、车、钳、刨、铣、磨、镗、钻和热处理等基本技术和设备为基础。主要的武器装备或者直接用这些技术和设备制造,或者用以这些技术和设备为基础研制出来的各种新的专用设备和新技术(如高精度专用精密机床、爆炸成型技术等等)来制造。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制造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任何现代武器装备都不可能制造出来。因此,国防科技不能脱离民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单独发展。

  参考 文献

  1.F.J.施特劳斯.挑战与应战.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87

  2.J.D.贝尔纳.科学的 社会 功能.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1

  3.H.A.洛莫夫.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26

  4.罗素.西方 哲学 史.中译本.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

  5.同3.1982.29

  看了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2.关于光的科技论文

3.关于环境的科技论文

4.大学生创新科技论文2000字

5.关于飞机的科技论文

    218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