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论文
计算机软件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属于一项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论文篇一
《 软件技术服务业营改增税负影响 》
【摘要】1994年我国推行营业税改收增值税来调整国内工商营业税收模式、推动经济结构性减税、转变市场经济发展形式。进行试点区域化税收模式的改革带动国内各行业产业链的转型性发展突破。针对第三产业的崛起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导向性和效益型。可以说“营增改”税收政策的实施正是为了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求和经济行业的不断转型和升级。通过平衡和制约产业结构与税收结构来为其打造有利的税收环境。
【关键词】营改增;技术服务业;税负影响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的宏观财政手段对国家财政大局和经济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国内各类型经济产业是税收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因此对经济企业和工商行业等不同产业的划分和税收制度尤为突出。随着以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和崛起,原本的税收制度呈现多种问题,不能满足其要求。服务行业自兴起以来依据自身资源消耗低,经济附加值大的特点迅速导向市场。为协调第三产业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融合性和连带性,“营增改”应运而生。
一、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分析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和谐的安定、生活与市场的负责化和经济科学的发展等诸多因素,服务行业为人提供便捷、解答和维护,为社会经济产业化便于接轨人民生活的宗旨早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初现端倪。现代服务行业的确定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提出来的。他指出服务行业在工业发展模式中最直接的表象是交通运输业和商品零售业。服务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各经济产业无不通过人性化的吸纳和融合来大范围提升企业价值和经济营销模式。这一现象导致市场规模的模糊和混乱。对行业之间的确立关系被服务行业的介入而打破。执行传统的以企业营业税为税收对象导致经济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出现双重税收,这对服务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阻碍。尽快给服务行业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市场并合理控制各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调整和延伸,进而完成服务型行业的华丽转型。所以面对服务行业跻身各产业链的同时有效的规划市场服务类别并针对其市场经济转型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完善落实税收政策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显示:现代服务行业可分为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健康和社会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娱乐文化服务等诸多类型。由于服务行业的发展迅速和其本身具有复杂化和多变化,致使现在理论界都不能统一的为服务行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分析。而通过服务行业在人民生活和产业工作的融入中的行业规整确定了服务行业典型的三大支柱,分别为生产性服务、科技型服务、新兴性服务。中国虽然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服务行业的起步还是相对发达国家较晚。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优先借鉴国外成功的服务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尽快确立服务行业规章制度,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运用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行业。
二、实施“营增改”税收政策的试点分析
“营增改”的宗旨就是通过现代服务行业的结构性减税来解决市场行业重复征税的问题。这对企业化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长远的影响。2012年“营增改”税收模式率先在上海市的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试点研究分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发现上海市在201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4900.93亿元,其中以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贡献值比例占58.05%。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焦点。因此国家税务局和财政部于2012年1月1日将上海作为“营增改”税收政策试点研究进行税收政策的改革,一年期间上海市的试点企业扩展到15.9万家,市场经济企业和纳税人的税收相对减少了166亿元,“营增改”的推行减轻了90%的企业税收负担。同年八月份国家税务局将北京、天津、广东等八个省份纳入新型税收政策试点范围中,两年后“营增改”推行全国。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税率。虽然在“营增改”税收模式下国家财政局的税收值明显下降,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市场转型服务经济的发展来说。“营增改”对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优先发展和经济水平是利大于弊。当然还需要分析试点地区税收政策实施的优劣并综合国家和区域特点来进一步对新型税收政策进行考验和修正。国家税务总局为缓解试点地区产业税收转变的过度影响将传统税收模式中纳税人的营业税减免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者即征即退方式,非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可凭借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而原本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依然归属于试点地区。通过传统营业税和新型增值税的双向计算和抵扣有效的链接了原本税收模式进项税额抵扣链。缓解了地方经济企业转型服务经济中税收模式的阻碍和压力,同时保持了中央和地方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稳定。本次“营增改”税收模式改革仍采用纳税人分类管理模式。以应税服务中增值税销售额为500万为界限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三、数据分析“营增改”前后服务行业的税负影响
1、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计算为:应纳增值税额=营业收入÷(1+3%)×3%。虽然在“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沿用传统税收仍为3%,但是相比于之前的纳税方式以营业收入全额乘以百分之五的税率来看,小规模纳税人收益比较明显。况且“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的营业收入包括了含税销售额,这使应纳税额进一步降低。例证分析:假设某家小型服务公司的年营业额为200万元。在“营增改”钱应纳税额=100×5%=5万元;“营增改”后应纳税额=100÷(1+3%)×3%=2.91万元。经过分析计算比较“营增改”前后纳税额的比率为(5-2.91)÷5=0.418。由此可见运用增值税纳税模式小规模纳税额明显降低。
2、对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改征增值税后一般纳税人有原本缴纳5%营业税改为缴纳6%增值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和按照进项税额进行税收抵扣,购进企业营运设备,加大固体成本额等成为了一般纳税人税收筹划的最佳选择。增值税的计税对象由传统纳税的营业总额改成营业增值计税。这里的营业收入总额也是包括含税销售额的。具体税收计算方式为:销项税额=营业收入÷(1+6%)×6%进项税额=经济成本÷6%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例证分析:假设有家大型技术服务企业其年营业额假定为1000万元,并且单从营业销售额(不考虑企业固定资本的进项税额抵扣)来计算比较“营增改”前后该企业所承担税额的比率和企业营业总额。那么该企业在“营增改”前改年度的营业缴纳税额=1000×5%=50万元;附加税费(城建税7%、教育费3%)=50×(7%+3%)=5万元。所以该年度本企业的税收总额为50+5=55万元;营业总额=1000-55=945万元。改征增值税后本年度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1000÷(1+6%)×6%=943.40×6%=56.60万元,由于这里的营业销售额包含税销售额,所以附加税可在所得税前抵扣。最终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6.60×(7%+3%)=5.66万元,出去应缴纳的增值税和附加税后改企业的净营业额=943.40-5.66=937.74万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改征增值税后实际税流转率为0.66%,正是应为实际税率小于名义税率,即0.66%<(6%-5%)才能有效的保证企业利益。由此可见税负的下降取决于进项税额和年营业总额的比率大小。0.66%作为“营增改”后的实际流转税率成为衡量企业年缴纳税额比例的临界点。如果进项税额和营业总额的比率大于0.66%,那么该企业的税负就会降低,企业盈利指标也会随之提高。反之企业就有可能出现税负升高的情况。
四、软件技术服务行业“营增改”税收问题和措施
通过数据的计算分析可以知道当企业进项税额和营业税额的比率小于0.66%时企业的税负是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就是说“营增改”政策也有可能加重部分行业的税负。软件开发服务行业就是“营增改”中税负不减反增的服务行业之一。由于营业税和增值税都是属于流转税,软件开发服务业固定资产相对不足、技术成本大都是人力知识成本,这是导致软件服务业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对上海服务行业的试点政策统计中发现,“营增改”后税负下降的服务业占比为90%,但其中有35.6%的企业反映“营增改”后税负水平升高或者基本不变。其中有形租赁业和公共运输业相比之下税负增长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上海政府积极出台了相关财政扶持政策。通过实行特别行业税收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或者建议征税的方式来缓解“营增改”税负的过渡期。“营增改”税负不减反增的反常现象并不是意外,这种税负变化是长期发展可持续、可控制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双轨税制正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十二五”计划以来我为实现软件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财政部和税务局制定实施了18号文和70号文,不断加强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制度和扶持力度,在“企业据实申请、财政分类扶持、资金及时预拨”的影响下尽可能的减轻税负对软件服务业的影响。软件服务业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法规,及时务实的向国家反馈市场经济税负变化和影响,在国家的制度方针下考虑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营增改”中对服务行业的进项抵扣范围也应该适当的扩大,增强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解决企业增值税务的正规发票是当下解决软件服务业税负问题的可行措施。
五、结语
“营增改”的实施降低了现代技术服务业的流转税负,进而提高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运营能力和资金流转能力。为实现经济和服务之间更加融洽的转型和升级提供政策上的助力。然我国服务行业中改收增值税的政策税务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过程中要注意规避风险,设计融资方式,进而探索出一条适用经济市场发展和服务行业高水准的税务税收多极化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桢:营业税改增值税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胡庆:“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姚瑞军:“营改增”对信息技术服务业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4]何颖:现代服务业“营改增”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
[5]万怡:税收政策对我国服务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论文篇二
《 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思考 》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计算机软件方面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其弊端。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不可靠性
1前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开始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加以利用,对于软件技术的利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有着一定的不可靠性。
2计算机软件技术及其组成成分
所谓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其中,软件技术就是指的计算机程序、规则和方法的稳定记载及计算机上运行时所必须的数据。从计算机诞生至今,人们对于软件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计算机设计语言、编译技术和操作系统,第二是实用程序、数据库技术、软件工具及其实现技术等等。对于软件技术而言,它大致分为了数据处理、过程处理、科学计算和人工智能几个大类,所谓的软件技术,就是将现实中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应模型的方法,然后再针对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再通过程序的编制来对问题加以解决,最终通过计算机来显示预期的处理结果。一个计算机系统离开了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不完整的,因为计算机各种功能的实现都必须要依靠软件,而这些功能软件都是在软件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3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特点
3.1高技术性
对于一个计算机软件而言,在其创作过程中,必然是存在一定的组织性和程序性的,因此进行软件设计时,工作人员的分工也是十分有序的,而且他们的操作都十分的精密。除此之外,在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往往还需要运用到一些高科技的工具,通过对这些高科技工具的利用,一方面可以使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充分地保证了其精度。计算机软件也是一种科技的产物,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得以诞生的,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在开发的过程中,难度也是相对较大的,而且其开发成本往往也较高,开发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有着高技术性。
3.2强大的功能性
计算机的运行是离不开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程序的设计不同于文学创作等,计算机程序的开发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的,因此对其进行设计必然要使其完成一定的功能。所以说计算机软件主要是用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其功能的利用来实现人们的某些目的。所以说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有着很强大的功能性的,如果人们不能够通过软件来实现自己的一些目的,那么软件的存在就是毫无意义的。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计算机的可执行性,简而言之,就是说计算机软件必须是在计算机能够处理和执行的条件下,才是有价值的;第二是计算机软件的序列性,序列性主要是指的代码化的指令序列、符号化的指令序列和符号化的语言序列;第三是计算机软件的目的性,计算机软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然是围绕着某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展开的。
3.3互相渗透性
计算机软件是一个整体,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充分地对人类的思维进行模拟,同时,计算机软件也综合了多种技术,它不但具有与文字相似的表现形式,同时还有这很强的使用性,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实现了这两者的统一。相比于计算机硬件系统而言,软件更加地能够体现出人们的智慧,正是由于计算机软件有着诸多的优势,所以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成功地渗透进了许多领域,任何领域都可以通过对自身需求的总结和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利用来设计出相应的软件,来帮助人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实现相应的目标,一方面大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定义
要定义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可靠性的分析来实现。所谓的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指的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软件可以对用户下达的指令加以完成。根据计算机软件可靠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对一款软件的可靠性进行衡量,主要应该依据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定的时间,第二是指定的条件。但是在软件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方面的因素使得软件不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或者指定的条件下来完成相应的指令,这就是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正是因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所以也就出现了市面上许多的软件往往在其说明书中对其实际功能有所夸大,在软件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按照说明书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5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分析
5.1系统危险
所谓的系统危险,指的是有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或者设备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随着我国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在各行各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虽然软件的使用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尚还存在着一些不可靠性,所以有可能因为软件的问题而导致整个产业系统面临着一些风险,使得系统工作不能够正常的进行。
5.2安全性风险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网络的安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网络的意义就在于提供给用户以相应的服务和信息资源,虽然网络的使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网络也在通过一些软件来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所以说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还体现在安全风险方面,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就很可能使得软件用户面临诸多的信息安全风险,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安全风险也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5.3程序容易被篡改
对于计算机技术而言,硬件技术主要是对硬件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研究,而一般硬件出现不可靠情况的主要因素也是硬件的老化或者损耗,因此一般而言硬件的失效主要都是一些物理故障,它是物体物理变化的必然结果,而且硬件也会出现浴盆曲线现象;但软件则不同,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软件是不发生变化的,不会出现像硬件一样的磨损和老化,更没有浴盆曲线现象的产生。但是由于软件的核心是其代码,如果代码被人为地进行了改变,软件就不能够完成其相应的功能,或者在完成功能的同时会使得用户的信息遭到泄露。软件在遭到篡改之后,十分容易造成一些数据错误,从而使得软件失效。
5.4人为影响较大
其实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与硬件技术的可靠性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比如说二者都是通过复杂的函数来对其缺陷和故障标准进行定义的,而且也都是通过运行来对自身的不可靠性加以发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和硬件技术的可靠性都是系统在固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可能性。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将开发者的思维转换为计算机语言,然后再编译成相应的软件,这是一个思考和创作的过程。软件的开发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的,然后通过设计师对于需求的分析和设计,最终将其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加以实现。而在对软件进行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思维对软件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往往由于人类认知和知识水平的有限,所以说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遗忘和不合理的情况,所以说就使得设计出来的软件不能够完成预期的功能,进而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增大。正是由于对软件技术的利用过程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也就使得软件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不可靠性。
5.5软件界面不合理
一个实用的软件除了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和指定的条件下完成用户的指令之外,还应该有着直观和舒适的操作界面,因为它关系着人们的工作效率,如果软件的界面设计不合理,那么其操作就会变得十分复杂,甚至于在短时间内用户还不能够对软件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于软件的使用,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增加。
6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产生的原因
6.1软件差错
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主要就是指的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流畅性等等,如果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了以上特性,就说明其具有不可靠性。软件技术之所以会产生不可靠性,主要就是因为软件中的差错引起了相应的软件故障,而所谓的软件差错,就是指的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人员的疏忽所导致的人为错误。比如说对于用户需求分析的错误,软件设计者没有很好地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所开发出的软件必然是不能够被用户正常使用的,因而就导致了不可靠性的产生。还有就是测试错误,在软件的测试阶段,往往也会因为测试对象选取的错误而导致软件差错,最终使得软件具有不可靠性。
6.2缺少相应的评审机制
为了使得软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的开发工作必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流程来进行的,如果不按照相应的顺序和流程来开展工作,就很容易使得所设计出来的软件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评审机制来对软件进行评审,从而保证软件开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但是当前的软件开发往往是缺乏相应的评审机制的,许多的软件开发仅仅是在初步设计阶段和最后的测评阶段有相应的专家参与,而在开发过程中是没有相应的人员参与测评的,所以也就使得软件产生了不可靠性。
6.3软件质量监管不严
当前我国对于软件质量的监管还不是很严,所以就使得许多功能不完善的软件流入市场,许多软件生产商都是在软件被人们广泛使用后才逐步地对其软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复。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也使得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得以存在。
7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每一个人,而当前人们对于软件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所以说必须加强各种软件的可靠性,避免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余玫.论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分析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
[2]牛天瑜.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探析[J].硅谷,2014.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论文篇三
《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CBE/DACUM模块化课程体系分析 》
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对高职软件专业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构建了模块化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修订了符合地方产业需要的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模块化的思想重新设计项目课程及相关课程标准,探索了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
2011年,无锡市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重点任务的第二条提出,要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结合《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关于无锡市地方产业升级的要求,高职院校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机遇期,如何提升自己并且真正做到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紧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通过了《卡尔•泊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德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是德国保持经济竞争强国优势的前提条件,高水平的就业人员是一个社会技术实力的基础。“能力本位”模式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行于北美,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目前,国外体现“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主要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CBE)、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MES)。其中,又以CBE理论和DACUM方法开发的职业技能图和课程内容模块十分符合现状,CBE理论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所以,对于发展某些工科类的特定技能尤其适用,如计算机应用等,同时,也特别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而DACUM方法是CBE模式的精华所在,其本质就是一种职业能力确定和分析的方法。[2]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层次少,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与应用水平较低,尤其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对外教育交往的加强,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职业学校,已开始引进和实验国外课程开发模式。这些高职院校多是以“能力本位”为指导进行课程开发的,在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条件。再加上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也相对比较多,因而,在课程开发上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与保障体系,课程开发取得了局部成功。总体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改革———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在改革中出现的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主要是: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和项目课程开发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3]
二、理论依据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在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软件开发的需求调查、编码、测试、维护、营销、售后服务及软件生产管理工作。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和实际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程序员、软件测试员、数据库管理员、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软件销售与推广人员等岗位。2006年,江苏省在《江苏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及“十一五”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全省信息化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软件产业快速崛起行动计划”。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2年出台的《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净雇佣指数位列前三(高达80%)。[4]软件行业从业人员存在有较大的缺口,而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软件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将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技能型的“蓝领”上是准确合理的,既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也符合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借鉴了加拿大(北美)的“能力教育体系”(CBE)等职教理念,运用DA-CUM表进行课程开发,其课程特点为:(1)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2)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3)一般都借助了职业分析的方法,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围绕技能或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4)每个模块内容不多,讲究“必需、够用”,针对性强;(5)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多数模块可以在模块之间形成模块组合,每个模块组合也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5]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致将软件技术专业分成多个培养方向,如财务应用软件开发、手机软件开发、游戏应用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开发、桌面程序开发、WEB程序开发、嵌入式程序开发等,并以此建立模块化的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这些模块中,有适合各个方向需要的通用性模块,也有具有各个方向特色的个性化模块,主要基于软件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需要,使课程体系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具体实施
一方面,通过前期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考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与能力的整体特征,分析影响其就业能力的主要相关因素,从而厘清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过程;另一方面,在进行大量相关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修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
在专业调研和就业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立足职业岗位探讨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多个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培养方向,如财务应用软件开发、手机软件开发、游戏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桌面程序开发、WEB程序开发、嵌入式程序开发等,并据此开发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体系按照企业技术路线设计。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课程模块化划分参见表1。以往基于学校教学资源的考虑,同时,为便于师资安排和教室课程安排,专业课按照传统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为了更加明确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和资源共享的需要,现将专业课重新划分为专业通用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职业方向模块。[6]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又可以实现结构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并在产业升级的形势下,使专业群在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层次性和拓展性等方面显示集群优势。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构建
应修订符合项目化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按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按照项目化的要求,开发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模块的校本课程,建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索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课程考核实施方案参见表2。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伊始,就确立了其在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地位。因此,该课程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提升模块和实训模块展开,由浅入深,由理论向实践逐步融合。同时,以贴近实际岗位工作需要的内容和要求来进行实施,而最后该课程的考核方案也是按照理论考试加项目完成情况的多元化方式进行评价。
(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项目支持和师资力量、实训设施的保障
要注重实训课程建设特别是校外实训,一方面,安排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或相关协议单位参加企业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考虑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并引入社会力量,通过再培训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等方式提升师资水平,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以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软硬件建设。
参考文献:
[1]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无锡日报,2011-02-02(A03).
[2]唐立伟,李宇才.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变与比较研究[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1.
[3]卢绍娟,崔永华.工学结合高职课程开发:基于职教集团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25-28.
[4]胡逸,薛梁.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J].人事天地,2012(4):17-19.
[5]向丽,刘晓欢.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40-42.
[6]浦慧忠.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9-52.
有关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