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计算机论文>

关于计算机数据库运用方面的论文

斯娃分享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企业的信息管理中的高效应用,可以提升企业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计算机数据库运用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计算机数据库运用方面的论文篇一

  《 时间性能数据库的运用 》

  1背景介绍

  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和时间属性进行特殊处理的必要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理解和提出.支持这种处理的数据库被称为时间数据库.快速数据恢复和更新(即在线访问即时信息的可能性)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最重要特征之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的二十年中,时间数据库已经被非常详尽的研究,但还没有一种广泛应用的商业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时间属性,而且将时间属性工具加入到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标准中的尝试也失败了.时间属性工具的缺乏造成了人们对时间数据功能的研发与执行的不完善,其严重缺陷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对完整性约束的应用,复杂且效率低;

  *对开发者来说执行查询的逻辑有模糊的连接,有些数据库管理功能在应用中才能被实现;

  *由于缺乏明确的设计模式,使程序的执行产生多样性,甚至在同一个应用中就显示出不同;

  *同样的功能被重复执行.需要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关于时间数据库的研究都存在着对支持时间数据的手段已包含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并被执行的假设.虽然这样的假设保证了查询语言所必需的功能可以使用,但是时间属性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水平上全面执行的代价非常昂贵,且没有现成可用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论述如何在广泛应用的商业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架中局部实施时间功能.因为不能对已确立的信息系统程序设计和已开发好的程序做出重大的改变,所以提出了一种在构架中利用现有技术工具来实施的方法,这项课题的主要目的阐述如下:

  *提供在传统关系或对象关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架中使用时间属性手段;

  *对在应用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已确立的方法中进行细微改变的限制;

  *执行程序不能降低系统中没有使用时间数据的那些部分的性能;

  *不对使用传统方式来保证数据完整性的控制造成妨碍;*执行程序的成本必须低廉.

  2基本执行法则

  2.1对于历史数据的要求

  历史数据的存储是系统的需求,这一需求可能对应用的各个领域至关重要.系统的主要事件逻辑模块可以在应用程序的时间层面上进行独立的设计与开发.从本质上讲,支持历史数据更改同支持事务完整性和经授权的数据访问,都属于系统的基本功能.在本文中,使用的是区间时间的数据表达形式.假设一实体,它的任何历史改变都必须存储下来,并同这实体的当前状态(即事物对象的普通状态)一起,表现出这个实体的表达形式.当表达形式有效时,除普通属性外,它成为了一个被用于研究区间时间的抽象概念.在对象级别上,有效和时间的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通常取决于执行程序.时间属性的支持不会影响到系统事物逻辑分析和设计,并且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开发程序.需要存储历史数据的应用程序的设计必须包括下列步骤:

  *设计系统的事物逻辑;

  *增加对保留某些事物实体的历史变化的要求.

  因此,设计步骤须指定实体以及之间关系.对于这些实体及关系,必须保留修改历史.统一建模语言(UML)模板便是例子之一.应用程序必须能够处理历史数据,这就要求开发特殊的界面来进行数据访问,开发图形界面向终端用户呈现历史数据.应用程序的进程逻辑在时间面上的叠交状态,仅意味着概念上支持历史更改要求的数据模型可被独立地进行设计.包含系统实体有效状态的数据模型称为基本模型,对于历史更改的基本模型来说,添加属性的数据模型称为时间模型.在本文中将就关系数据库中的时间表达做出详细的描述.支持历史数据的方法不需要附加编码.存储历史改变的表和表中更新数据的触发器可以从基本模型的模式中自动生成.

  2.2对于历史数据的表达

  我们对实体及其关系进行定义以便创建时间模式,这些实体和关系的历史更改必须被存储下来.在基本模式中,这些实体及其关系是与关系表相关联的.对每一个这样的表,我们用与基本模式同样的文件名创建一个附加表,并加以H前缀.例如,对文件名为EMPLOYEE的表,我们创建了以HEMPLOYEE为名的表.这个新的表包含了与基本表同样的列,以及两个额外的列——时间区间的开始与结束,在这一区间中,表中每行的数值都是有效的.这两个额外列的名字分别由基本表中的名字加以FTS(实施时间标记)后缀和XTS(终止时间标记)后缀来构成.每一个H表都具有主键和外键.主键由基本表的主键和FTS列构成.例如(图1)表HEMPLOYEE,主键为:Primarykey(ID,EMPLOYEE-FTS)基本表的主键则被用做H表的外键:Foreignkey(ID)referencesEMPLOYEE(ID)H表中的数据自动更新,因此,时间模式里不存在完整性约束.

  2.3对于更改历史的更新

  现在来考虑在H表中插入和更新记录重要的规则是应用程序不可直接更新这些表中的数据,H表应进行自动更新.自动更新可由触发器执行或者作为应用程序构架中的功能.以下是数据更新的规则:

  *当一个记录插入到基本模式表中时,同样的数据也被插入到相应的时间模式H表中FTS字段的数值被设成当前的日期和时间,XTS字段的数值设成一个远离的时间点.

  *当一个记录在基本模式表中被更新时,在H表中相应的记录(具有同样的主键和XTS字段等于ENDDATE)也随之更新.之后,这一记录将不再有效,同时XTS字段被设为当前时间.一个具有当前字段值的新记录随即插入到H表,FTS字段设成当前时间,XTS字段重新设成ENDDATE;

  *当基本模式表中的记录被删除时,H表中相应的记录(XTS字段为ENDDATE)也随即进行更新,将XTS字段设为当前时间.H表保留了所有数据更改的历史.每一个H表中的记录在区间[FTS,XTS]中都是有效的.更改历史是连续的,前面描述的带有同样主键的记录的FTS字段值与XTS字段值在同一时间进行改变.H表的主键由基本表的主键和FTS字段构成.由于时间是离散的,上面描述的模式不能保证主键的值是唯一的.

  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附加检查得以解决.如果另一个具有当前FTS值的记录已经存在,那么至少在新的记录中FTS有一位有效值会被增加.尽管基本模式中的所有数据在时间模式中都存在,基本模式仍是有用的,理由如下:

  *完整性约束在时间模式中没有定义,并且可以不被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核实;

  *时间模式表可能比基本模式表大很多;

  *对于一些查询,时间模式中的数据连接不如基本模式表中的连接有效.

  以上提出的执行方法对于其他类型的冗余也进行了假设,冗余的程度经过了选择,从而更易实行有效查询.很明显,为了能够有效执行查询,数据库需要进行细微的调整.特别是时间表上应选择一组索引.不过,这一问题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围,在此不详叙述.我们强调不同的完整性约束可以在基本模式中存储当前数据的值,以确保建立高度可靠的数据库.

  3数据库查询执行

  3.1包含时间条件的查询

  基本模式中的数据查询提供了数据的当前值.由于时间数据的支持使得在过去一定时间区间里获得的有效数据、实体更改的历史、带有时间谓词的执行查询以及生成各种报告均成为可能.例如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员工在任职经理时工资的改变,或者这一员工在一定时间区间里的平均工资.在本文中,将对以下查询进行探讨:

  *快照查询可获得在过去某一时间上实体及其关系的状态.例如我们可以查询到某个员工在2000年12月31日的工资是多少;

  *跟踪日志查询可以追溯实体更改的历史例如可以查询员工在过去5年中工资变动的情况.

  下面分别论述历史数据表达如何应用在以上的查询中,从而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中对查询进行表达.

  3.2快照查询

  实际上,快照查询是带有附加参数的普通查询,也就是追溯查询数据有效时的时间.为了将一个普通查询转换为快照查询,需要执行以下步骤:(1)将基本表中的参照替换为相应H表中的参照.(2)对每个与查询相关的H表,在WHERE语句中添加附加条件:snapshotdate>=FTS和snapshotdate<XTS.然后,将特定时间里的记录从每个H表中选择出来例如选择当前某位员工工资的查询为:SELECTE.SALARYFROMEMPLOYEEEWHEREE.ID=100这种在特定时间里对那位员工工资的查询被转换成下面的查询:SELECTE.SALARYFROMHEMPLOYEEEWHEREE.ID=100ANDEMPLOYEEFTS>=:snapshotdateANDEMPLOYEEXTS<:snapshotdate由于同一位员工的时间区间是不会重叠的,两个查询产生同一个记录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数据在H表中被复制,因此,最后一个查询也会产生有效数据(例如,当snapshotdate=currentdate).

  3.3跟踪日志查询

  现在我们来论述追溯历史更改的查询.这种查询的复杂度取决于与查询有关的时间表的数量,所选记录有效的时间区间在不同的时间表中必须吻合.为了创建一个跟踪日志查询,需要两个带有不同参数的函数.一个产生最大自变量,另一个产生最小自变量.在查询中会用到下列表达式:

  *maximal(table1fts,…,tablenfts)从自变量列表中选出最大的自变数.我们将其代入所有与查询有关的H表的FTS值.为了简洁起见,这一函数产生的值记为MAXFTS;

  *minimal(table1xts,…,tablenxts)从自变量列表中选出最小的自变数.我们将其代入所有与查询有关的H表的XTS值.同样,这一函数产生的值记为MINXTS.为了将查询转换为跟踪日志查询,需要执行以下步骤:(1)将基本表中的参照替换为相应H表中的参照.(2)将表达式MAXFTS和MINXTS加入所选字段的列表中.(3)将附加条件MAXFTS<MINXTS加入WHERE语句中.(4)下面的步骤可能需要操作:对历史更改进行追溯的区间进行界定.在WHERE语句中加入条件MINXTS>SANDMAXFTS<E,其中S和E分别是区间的开始值和终止值.假设查询一位员工及其部门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位员工的工资、所在部门甚至姓名都有可能改变.在一定时间区间里选择同样数据的跟踪日志查询为。

  4结论

  本文所论述的对于时间数据的区间表达的执行并不新奇,类似的执行程序已被很多商业软件包和开发小组所用.然而人们对于效率的问题,完整性约束的支持,应用程序开发以及查询的设计都应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提出的技术考虑了上述所有因素,因此,保证了高效和可信赖软件的开发.文章也仅描述了在非时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支持时间属性的基本方面.许多重要的课题还有待研究,其中包括:

  *应用程序的额外功能[例如撤销(Undo)功能];

  *执行并使用基于事件的表达方式;

  *与事务支持机制的相互作用;

  *对于有效时间的表达和使用(相对于事务时间).

  关于计算机数据库运用方面的论文篇二

  《 长尾理论的外延及运用 》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中心)最新的调查指出,我国民众有84%曾使用过Internet的经验,说明Internet已经深入国人的生活之中,而民众对于Internet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深。由于网络上使用者间互相交流的资料量十分庞大,搜索引擎的兴起,更是带领网络使用者进入另一个潮流。CNNIC在2007年2月的调查中发现,过去一周有84.14%的网友,曾经有过搜索行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友们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搜索行为也成为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篇论文通过将长尾理论应用在搜索关键词中,说明如何将其有效运用在高校文献数据库浏览量管理上,通过对长尾关键词的运用,增加文献的浏览量。

  一、长尾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列托发现了80/20法则,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80%的收获,来自于20%的付出;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原因。如果能找到关键的20%,并分配多数资源,那么就可以花最小的力气,赚到最多的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大部分的情况。这样的不平衡,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工作领域与生活范围:在工作方面,大部分的员工对公司的收益来说是没有正面帮助的,少数的顾客为公司带来大部分的利润,少数居高位的人拿走了大部分的酬劳。集中精力在20%的成效上,就能发挥最大的效益。2004年10月,《连线》杂志主编ChrisAnderson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长尾理论:只要途径够多,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总销量”也能够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抗衡。长尾就是80%的过去不值得一卖的东西,长尾实现的是许许多多小市场的总和。由此可见,长尾理论的适用对象,是瞄准“超途径”,例如Internet、超市、大型书店、连锁店,有点像是用乱枪打鸟的方式来平衡收益。

  二、长尾理论的应用

  通过文献探讨可以得知,长尾理论的基础即80%的效益是由20%的产品所达成的,在图书馆中也存在这样的状况。以超星电子书库为例“,长尾关键词”总是带起流量的关键点,换句话说80%的流量是由20%的文献所创造,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忽视其他80%的文献,因为他们未必没有阅读效果。文献的多样性符合长尾理论的应用,后面许多不热门的文献虽然不能带来高人气,但是尾巴一拉长,其他80%的关键词所能带来的效益,未必少于前面20%的关键词。并且站在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余80%的文献,由于数量丰富,也能够丰富读者的选择,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由于热门文献在读者管理数据库中往往有非常庞大的信息量,图书文献业界基于提高文献流通率,便于有效运用长尾理论。这将有助于教育部门降低文献采购成本,以较少的经济成本完成较好的教育效果。以长尾理论来描述文献类型与文献浏览量的关系,便得出下结论:80%的浏览量是由20%的热门文献带来的,而剩余20%的浏览量则是由占据80%的非热门文献带来的。

  1.关键词选择搭配技巧。根据潜在读者或目标读者在搜索引擎中需要输入相关词语找到相关文献,就产生了关键词的概念,是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提高文献浏览量必须围绕的技术核心。首先确定核心关键词,再围绕核心关键词进行排列组合产生关键词组或短句。笔者认为选择关键词有以下技巧:①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②将关键词进行多重排列组合;③不用意义太广泛的关键词;④不用与自己无关的关键词;⑤控制关键词数量。在这里还要谈到关键词密度,即关键词在网页中出现的频率,就是在一个页面中,占所有该页面中整体的文字的比例。

  2.长尾关键词的设置。热门文献的关键词在搜索结果产生后,资料量非常的庞大,冷门的关键词在搜索结果后,资料量也会减少。我们将中间的主关键词假设为热门的关键词,两边的延伸关键词设为较为冷门的关键词,也就是长尾理论的尾巴部分,通过排列组合,当读者搜索时设立的条件缩小时,就容易让文献流通率增加。长尾关键词一般有这么几种形式:一是定位精确度高的词语,此类关键词针对一些有明确目标需求的读者,这类人群对文献内容有着明确的认知程度,但是这部分人群是读者流量的一小部分。二是扩展出来的关键词,这是对文献内容有模糊概念的访问人群设计的关键词。三是即将有可能成为读者使用并且找到相应文献的关键词,这类关键词语可以理解为比较长尾性关键词语,可能是周边相关的延伸词,或是与网站内容扩展出的相关词。一般读者阅读数据的管理不管在技术上、时间上及相关连接上或许都比较不足,我们通过概念设计,将我们分析采样的主要样本假设为热门文献,其他分析样本设为较为冷门的文献,也就是长尾理论尾巴的部分,通过排列组合,当分析读者的文献选择的时候所设立的条件缩小时,就可以统计分析出针对性的结果。

  三、分析过程

  1.数据分析。笔者利用所在单位的文献流通管理系统归纳出较为热门的文献类别,以本单位的超星数据库部分文献浏览量数据为来源,挑选“玄幻小说”“、古典文学”和“人物传记”作为长尾关键词,使用关键词分析工具GoogleAdWords:KeywordTool,通过六周的观察及分析,每个星期观察一次其浏览量数据,得到这样的结果:“玄幻小说”的浏览量从第一周到第六周分别是194、159、126、163、101、209;“古典文学”的浏览量为62、87、145、74、48、121;“人物传记”的浏览量为51、61、46、64、77、92。计算各个长尾关键词浏览量的平均值“,玄幻小说”六周来平均浏览量为159“,古典文学”六周来平均浏览量为90“,人物传记”六周来平均浏览量为65。通过数据比较,也能检验出长尾关键词在浏览量方面的应用。

  2.影响文献浏览量排名差异的因素。影响文献浏览量排名差异的因素很多,因为本研究的数据是由所在单位的文献管理系统所提供,所以在硬件、软件架构都一样的情况下,做比对较为客观。经过观察,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因素:①文献名称。文献的名称是搜索引擎机器人在检索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名称设定的好坏将影响到检索排名的差异,适度地将文献内容的关键词设定在文献名称中,会有助于文献浏览量的排名。②文献内容的分布。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对于排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文献探讨中有提到,关键词的分布原则堪称无所不在、有所侧重。文献最吸引注意力的地方、超链接、图片ALT属性都是可以设定关键词的地方.尤其是图片ALT属性,现在越来越多图文并存的文章,如果没有设定图片ALT属性,搜索引擎在检索的时候就不能了解此张图片的内在涵义,所以设定图片ALT属性,不仅可以让使用者清楚地了解图片的说明,也可以顺利让搜索引擎检索。③文献的时效性。与其他类似的文献相比,先发布的文献比较快得到检索,自然在数据库里比其他文献多一些曝光的机会。

  在上文分析中,我们所讨论的是长尾关键词的排名分析,而所观测的长尾关键词都是设定在文献标题及文献关键词中,这两项是影响排名重要的因素。文献标题的适切与否将会影响搜索结果的排名,所以数据库内容厂商在发布文献时,要好好思考文章标题的写法,适度地将关键词设在标题中,以利于搜索引擎最佳化;而文章关键词的位置及密度也很重要,在文献探讨中都有提及,才可以达到提升排名的效果。

  经过实践结果分析,适切的标题在文献搜索中会得到较好的排名,在下标题时一定要深思熟虑,而不能随心所欲,不仅可以提高搜索排名,更可以吸引读者的点阅。在文章中,关键词可说是无所不在、有所侧重,擅用超链接、图片的Alt属性及内文标题的用法,达到加强关键词的效果,但是切勿过度堆砌关键词,对读者而言,过度的关键词会造成阅读上的反感,即所谓广告过头的意思。所以在尺度的拿捏上需要小心、谨慎,也需要靠长时间的观察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搭配关键词与延伸关键词的组合,观察文献搜索流量收录的状况,并且观测其排名的位置及变动状况,我们的成果是:热门文献对于文献搜索流量的排名提升有巨大作用,长尾理论应用在关键词上得以验证。本论文利用长尾理论应用在搜索关键词上是一个新的想法,更能帮助文献信息业界和数据内容提供商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功效。本研究可再延伸的两个方向:一是关键词精准设置。由于关键词在搜索引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精准的设定文献的关键词成为主要问题。例如百度最近推出关键词广告服务,宣称只要使用关键词广告后,可以大量增加曝光度、网站知名度迅速提升,带来更多的商机。所以,在未来可以针对这个部分再做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二是关键词语意分析。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字词的语意分析是一门学问。在中文的环境中,我们如何去断词、如何知道使用者想要查询的字词都与查询结果息息相关。这个部分不仅与搜索引擎的人工智能有关,更是信息搜索中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未来可以朝这个方向去研究。

  关于计算机数据库运用方面的论文篇三

  《 数据库课程的革新研讨 》

  一、建构主义内涵、学习理论及其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及学习资料,通过自身感悟而构建相关知识的过程,其获得(或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构建知识意义的能力。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具有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意义建构是能够使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联系有较深入的理解,它是学习过程的目标;情境则要求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来达到有助于学习者实现意义构建的目标,而会话和协作能使得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和彼此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充当促进者和参与者。

  当前,我国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也是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承担者,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这一认知主体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采用教师的思维和心理获得知识,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大大减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方式,老师只作为他们建构知识的辅助者,起到促进学生发挥自主性的作用,这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

  二、课程的建构性、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和设计

  (一)课程的建构性

  基于构建主义的课程观可以概括为:课程是一定情境下过程的、整体的、创新取向的社会存在[1]。课程的建构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学生和教师为活动主体;以学科、个体经验、问题为相对起点;以体验、理解、交往等为主要方式;以课程意义重构为目标。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建构的相对起点不仅包括以往的学科积累和个体经验,还包含了有待发掘和创新的问题。在对课程意义的建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领和辅助,学生深入体验和交流,激发其对课程意义的创新性重构,又会进一步解决问题并衍生出新的问题。

  (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是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形象化比喻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从一个水平到达另一个高水平时,其原有能力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帮助其创造最邻近发展区,支撑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认识构建。抛锚式教学要求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确定该类事件或问题的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学生要想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需要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他人经验性地描述。随机进入教学是为了对带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刻意义建构,在教学中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从不同时间、情境、教学目的、方式加以呈现,从而使学习者通过不断重复,获得对事物认识上的飞跃。

  (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及步骤(见图1):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改革

  (一)数据库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特点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分支,数据库系统已成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2],因此,《数据库系统概论》成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和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要求在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SQL语言在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数据库操作;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具有设计数据库模式以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该课程的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及其规范化理论、标准语言SQL、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等。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理论指导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即理论要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第二,完成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任务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分工与合作,因此,在日常上机练习时就要进行相互交流,培养团队精神;第三,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该课程具有大量新技术、新进展有待拓展,教师不能将该课程定位在工具或产品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从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掌握课程内容,并对数据库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所理解。

  (二)建构主义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根据数据库课程的特点,依照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步骤,通过案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该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应用。这里给出的两个案例分别是:对数据表主从关系的意义建构、对视图的意义建构。

  1.教学目标分析

  对于不同的教学主题单元,应通过分析决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1中,数据表主从关系的学习单元较为抽象,涉及到表的建立、主键及外键、参照完整性等知识点,而在实际应用中,掌握这些知识点又非常有用,如表与字典表的设计就是以上知识点的典型实际应用。在改革前的教学过程中,虽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讲解理论后,通过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SQLServer)加深学生的理解,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因理论较抽象,二是SQLServer本身是新知识需要消化,另外在展示时又不够直观。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支架式和抛锚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在讲解基本理论后,先引入Of-fice套装软件中的ACCESS软件作为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支架式教学法理解和建立表的主从关系,接着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和最终的解决效果,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完成对数据表关系实际应用的意义构建。在案例2中,针对视图的意义建构,采用随机进入教学法,就此同一问题在多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中(包括ACCESS、SQLServer2000、SQLServ-er2005)进行对比,通过讲解ACCESS中的视图(查询)对象,并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系统平台中的该类对象的应用,总结规律,实现举一反三的意义建构。

  2.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及自主学习设计

  情境设计是根据主题单元,在理论课和上机练习中设计出要学习主题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信息资源设计使学生可以进行自由和主动探索,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如在数据库课程中,教师给出教材、主要参考书、国家精品课网址、多媒体课件,同时要求学生查询、浏览网上电子书、相关论文、与数据库技术相关的BBS网站,扩展学习者获取资源并利用资源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分别根据上述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出学生学习时不同的自主学习设计。采用支架式教学,在讲解了数据表、主外键及参照完整性的抽象理论后,进入ACCESS系统,这时,只介绍表、关系图所具有的功能,并给出数据表建立关系后效果而不介绍实现过程,因ACCESS具有Of-fice软件易学、易用的特点,而且关系效果图使得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简单化,因此上述做法形成有效支架,配合学生上机练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意义建构。采用抛锚式教学法,给定一个实际问题,说明数据表关系的作用。如当面对多条人员表中记录的输入时,通过人员表与字典表(如民族、政治面貌、文化程度、职务、职称)间关系(图略),就会方便快捷地完成人员添加。同样,教师在此环节中,只对查阅字段、视图的功能进行介绍,具体实现过程仍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采用随机进入教学,针对视图(查询)对象,首先在ACCESS环境下进行讲解,然后进入SQLServ-er,由学生通过对比,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意义建构。进而,引导学生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者的角度,总结视图的功能、作用以及设计要素。

  3.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将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学习,每组指定一名组长。在数据库课程的日常实验中进行问题讨论、互帮互学,组长了解小组成员的水平和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程最后的开发系统大作业中,组长负责分派任务,并对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无论是讨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既可以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基于Internet的在线方式(如BBS)或E-mail方式。

  4.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作业和考试是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手段[3],在数据库课程中,作业体现为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及小组组长对其表现的评价,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身有待改进的方面。学生可互评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并寻找差距,了解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在数据库课程中改革的实际效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增强,考试成绩也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有关关于计算机数据库运用方面的论文推荐:

1.关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相关论文

2.关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论文开题报告

3.关于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研究毕业论文

4.关于计算机应用方面论文

5.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论文精选范文

6.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论文

    15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