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结课大学论文2000字范文
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代史2000字论文篇一:《论述、对比分析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的救国行为》
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
正文:
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我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我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
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它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
二、洪秀全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太平天国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他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内容表现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决土地问题的强烈愿望。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949“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洪秀全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尽管在洪秀全的思想领域中,既有新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又有浓厚的、传统的封建色彩,但他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崭新的农民革命纲领,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在历史的进程中作出了新的贡献。1859年颁布了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写的《资政新篇》一书。这是后期太平天国的重要政纲,说明他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较同时代的地主统治阶级思想开明,眼界开阔。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与他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愿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康有为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并且,康有为是中国第一批探索宪政的人。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
康有为早年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儒家学说到佛学、道学,再由佛、道之学到西学的曲折过程。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所以,尽管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
四、小结
林则徐: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试图挽救晚清被列强蚕食的命运,虽然鞠躬尽瘁,可奈何国已不国。
洪秀全:试图引进洋教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也算是探索救国方法的一种,但因其没什么学识又私心太重,把拜上帝会又搞成了四不象,晚年又沉迷于帝王享受,因此,救国不成反而成了误国罪人。
康有为:发现了走英国式、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国家富强,因而想尽办法在中国复制一套,但因其书生气太重策略欠佳一事无成,孰不知,改变帝制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图书
近代史2000字论文篇二:《浅谈重视中国近代史的宣传教育》
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中国历史。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着用“近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唯一评判标准,存在着弱化外敌入侵的危害与夸大半殖民化“不自觉的客观进步作用”,存在着“帝国主义侵略有功”,甚至主张改变历史宣传教育的角度,甩掉所谓的“历史包袱”,跟上所谓的“时代潮流”等观点。此类观点既违背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史实,同时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造成恶劣影响。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中国近代屈辱史、苦难史、抗争史的宣传和教育。
中国近代史宣传教育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近代以来,君主专制的清政府思想保守、体制腐朽、官员堕落、弊政盛行,使得国弱民穷,兵疲势微。中国失地千里、赔款亿计,丧失了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社会日益沉沦的现实,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借助各种“主义”,提出了许多救国方案。然而诚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不仅使中国半壁河山沦丧,而且使中国人民距离解放和幸福的目标越来越远。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道路决定命运。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时间,是中国人民最屈辱的、最悲惨、最痛苦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在苦难中觉醒和奋起,积极探索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实践证明,在对道路问题的不懈探索中,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多党制、总统制、军阀专制和个人独裁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条康庄大道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代史宣传教育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法宝。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历史地讲清楚,为什么中国要由共产党领导,这不是共产党自封的,是在斗争中,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形成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习近平同志深刻阐释了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磨难、我们伟大民族进行的感天动地奋斗、我们伟大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伟业,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康有为的概括十分贴切:“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与近代中国相比,今日的中国政治清明、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大局稳定,国际地位举足轻重。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后所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面对今夕截然不同的两个对比,面对“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探索历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繁荣局面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美好前景,中国人民应该有充分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繁荣之路、复兴之路。
中国近代史宣传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近代史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在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三元里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沙场的义无反顾,致远舰官兵撞沉吉野的生死抉择,杨靖宇孤胆奋战宁死不做亡国奴的英雄气概,朱自清仗残躯不接受美援面粉的爱国情操,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正是中国人民的前仆后继式的英勇反抗,才使得近代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在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加深刻地表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弘扬爱国主义、彰显民族精神,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精神即是民族之魂,鲁迅先生说得好:“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加强中国近代史宣传教育是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历史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国家
的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延伸,是建立在对祖国土地、人民和文化高度认同和热爱基础上自发的心理状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历尽沧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斗争实现了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不受压迫的历史目标。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苦难,不了解中华民族探索和斗争的艰辛历程,不了解中华民族为独立自由付出的巨大代价,就不会激发由衷的自豪感、就不会珍惜当今中国繁荣安定的发展局面,就不会在今昔对比的基础上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最终能够实现。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物质上依赖先进的生产力,精神上依赖团结奋进的心理状态,而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巩固信心和底气的基础,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的历史宣传教育,特别是近代史宣传教育,不是要引导人们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认识民族精神、民族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近代史宣传教育为面对复杂局面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加强中国近代史宣传教育是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抵御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中国图谋的有力武器。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逐渐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列强在侵略过程中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甚至思想观念,它们的入侵起到了马克思主义所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作用。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距离近代历史的时间跨度加宽,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熏陶程度日益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史认知缺乏的状况日益加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对西方世界著名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远胜于对近代中国民族英雄的了解程度。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所面临的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也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国际上敌对势力和平演变、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史宣传教育能够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情操,使之自觉抵制国际敌对势力的分化、颠覆和瓦解。
中国近代史宣传教育提醒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发奋才能自强。落后就要挨打是近代中国史带给国人的一条重要经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始终在探索摆脱落后挨打面貌,实现国强民富目标的发展道路。国人首先将希望寄托在武器装备和民用工业上,喊出了强兵和富民的口号。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证明搞一点工业、买一点军火不能从根本上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谋求通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甚至完全共和政体来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和实践证明,服从帝国主义、压迫劳动人民的阶
级属性和思想观念不变,任何变法变政、护法护国都是妄言。技术落后、制度落后,根源在于思想观念落后、治国理念落后。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且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之后,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才得以根本改观。
当今中国,虽然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主要国力指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西强我弱的总体形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改观。只有牢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受的屈辱和苦难,才能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时刻保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定意志信心,为国家奋斗、为民族奋斗。
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历史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经世致用、警示后人。重视中国近代史教育,重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重视培养忧患意识、奋斗精神,为中国 经济 社会的 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这是所有宣传思想 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