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倾向,这一方法论对于促进教育研究科学化很大的帮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篇一:《高中语文课堂赏识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仅是从高中语文教师的视角,根据当前高中生心理特点,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要尽可能地树立赏识教育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的自信。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赏识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只有努力灌溉她之后才能发现她的美,而赞美就是那灌溉的泉水。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人师的我们,对孩子们也应该多点赞美少点批评,这就是我所要说的赏识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最高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以此来实现自我。高中生,他们自我意识更为强烈,他们更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而高中生从哪儿获得赏识呢?主要来自于教师。而语文教师更应该将赏识教育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民主,拓宽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在情感和兴趣价值上较其他学科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如果教法得当,学生的学习意愿是很容易激发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目标在心,具体操作时才能把握好方向。语文课的课内教学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自学,再鼓励学生沿着教学目标自己理解、自己领悟、自己思考、自己提炼。有时候,在教学中也尽可能地采用竞赛机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思维交锋。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点拨启迪,进行归纳,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赏识性评价,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相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法,拘泥于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等等,而对学生的新见解不予赏识、肯定或褒扬,必然会导致学生创新意识的泯灭,创新能力的扼杀,最终教出来的学生甚至可能是高分低能的“优生”,而低分的“差生”就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可能被课堂遗忘,甚至于遗弃。因此,语文课一定要让学生既能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又能得到赏识鼓励,从而拥有豁达乐观的健康心理、多向发展的思维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是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改掉陈规陋习,崇尚自然,树立赏识教育的观念

  其实,学生的大多数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都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而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带微笑,经常鼓励、赏识学生,用语言肯定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甚至欣赏他们的差异,允许每一个学生的失败。当他们失败时,不讽刺不挖苦他们,要给予他们鼓励。哪怕学生跌倒一千次,也坚信学生第一千零一次能够站起来。因此,在一次又一次的赞美赏识中,学生才会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课堂上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激发学生潜能、建筑学生自信的催化剂而已。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返璞归真,提倡自我,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在课堂上他们有的自卑、有的害怕、有的懒惰。他们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在快乐中求知。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评价学生、淡化成败意识、鼓励学生本真流露,逐渐形成以“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多元评价、多科渗透、探索发现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赏识以“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宽容”为原则,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的快乐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赏识教育的方法多样,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对全体鼓励,也可对个体表扬,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无须用语言来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但没信心时,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你的评判。这时你给了一个赞许的眼神,或一个满意的微笑,便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课堂提问受挫,老师们的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言语上的宽慰。所以,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激情的火花。实施赏识教育要求老师多了解学生,到学生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夸赞。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认真发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并给予肯定。但赏识教育的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夸赞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成绩,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心理素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好老师,不让最差的学生自卑。如果理想的教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是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蕾。衷心希望在教师的赏识教育下,我们的每一朵花蕾都能尽情绽放,我们的语文教育定将春色满园。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赏识之源!也是教师之责!

  参考文献

  [1]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实施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唐献玲,唐献红.浅析赏识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

  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篇二:《试谈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在新时期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出发,从政府的角度对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教育;人才队伍

  一、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群众文化的教育工作,以此提高群众的自身修养,宣传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净化群众的心灵,并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各种需求,并提高群众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氛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可以调节群众的心理变化,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及时调整。艺术教育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促进群众的全方位发展,使人们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要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计划的日程,对其做好各项部署。比如财政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活动预留经费,设有专门的款项;规划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教育提供固定的场所,使教育工作稳定开展;文化机构要多向社会大众开放,承担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责,应当深入群众内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各界的大力支持,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保障,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二)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要建立人才库,挖掘优秀的文化人才;其次,要定期对这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再次,要鼓励这些人才多参与到群众文化教育当中,通过人员编制、激励措施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最后,应当多发现民间存在的优秀人才,开展基层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使教育能够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当中,增加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数量,为群众的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空间,让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获取当下最新的文化艺术知识。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忽略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要多开设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开展更多的文化教育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资源的优化整合。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需要对各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资源整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群众文化教育的主体是群众,要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将教育工作普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第二,城市与乡村之间要加强文化交流,双方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共同进步;第三,开展重点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每个城市都会存在文化艺术教育较为薄弱的地区,要通过对这些地区重点开展文化教育,吸引当地热爱文化艺术的人群,发挥群众之间的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地区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繁荣。

  (五)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维护教育秩序。群众文化教育仍然需要政府加以适当的引导。在尊重群众个人意愿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制定一些政策加以指导,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文化艺术的教育活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和鼓励,并且要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够参加到这一项教育活动中来。政府要鼓励优秀文化活动,打击迷信封建活动,净化文化艺术教育环境。

  三、结语

  在新的时期中,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陶冶群众的情操,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蒙昌梅.对做好群众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9).

  [2]张守富,孟庆梅.群众文化工作漫议[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04).

  [3]沈承晋.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究[J].群文天地,2012(12).

  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篇三:《浅谈高校教学中的榜样教育研究》

  榜样教育是一种传统的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榜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及号召力,正确发挥榜样的作用,能够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教育影响。通过榜样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展开榜样教育,通过榜样人物的真实及鲜活的人物事迹将榜样人物的主流意识、道德观念及价值精神传递给教育对象,促进受教育者理解、认同并产生情感共鸣,激励他们主动效仿、吸收内化并且外化为积极的实际行动,对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正确的参照标准,达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

  一、高校中榜样教育的作用

  榜样教育也称典型教育或示范教育,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榜样教育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社会价值表现为“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先进价值精神、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团结和凝聚广大群众、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培育优良社会风尚”。而个体价值主要体现为榜样对于个人而言具有引导及激励作用,榜样教育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先进的、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指导个人正确的人生方向,有助于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毛泽东在谈及榜样时说:“当着这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迅速地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大批的积极分子来领导,需要大批的精练的先锋队来开辟道路。这种先锋分子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他们是不谋私利的,唯一地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他们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往直前;他们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起着向导的作用。”这段话鲜明地指出了榜样的重要价值。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及形式,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益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

  当代大学生正值青春成长时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易变性较强的同时可塑性也很强。大学生一般缺乏社会实践,刚进大学校园刚接触到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很容易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这时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给予其正确的引导。而大学生同时也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的见解,可能对外界给予他们的干涉产生排斥心理,这时候榜样教育这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给予了他们很大的空间,为他们讲述了真实的、鲜活的榜样事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判断,一旦他们真正地接受并内心认可,则会坚定地进行学习并自我内化,朝着自身设立的目标前进,这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并且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用榜样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努力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实现质的飞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益于学生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榜样教育通过榜样的成长过程及优秀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有益于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帮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形成自身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完善自己的人格,更好地去帮助他人。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榜样生动形象的事迹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去帮助他人,在这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当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那么当他们面对事情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方法,以及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道德判断的能力。最后,榜样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在生活中的实践。榜样的先进事迹是具体的、生动的及现实的,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在生活中践行其所学习到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完成对榜样精神的认知、认同再到主动实践的一个过程。有目的地学习模范人物的道德思想及崇高精神,对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革命情操以及提高自我判断评价能力、培养自身道德行为习惯都有这促进和“导向”作用。

  3.有益于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榜样的行为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样板,指引学生在未知的环境及迷茫的思绪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矫正。榜样的行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而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并对自身的活动进行约束,这有助于学生以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榜样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品质,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高校教学中榜样教育对策研究

  1.从“双百”人物入手,给学生讲述“双百”人物真实及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双百”人物是指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广大干部群众评选出来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这次评选出的“双百”人物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的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谱写出壮丽篇章的英雄模范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是祖国的骄傲。“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英雄模范为主线,是先进模范学习宣传的一个重要创举。“双百”人物评选活动的过程始终贯穿着群众路线,重在群众参与,重在评选过程。评选过程中候选人的产生都由群众直接提名,在确定正式人选时,考虑人选所处历史阶段、所在行业归属及地区分布等综合因素来评定,最终由广大干部群众投票来确定。

  通过群众的亲身参与,可以使群众真正的了解和学习“双百”人物的先进事迹及崇高精神,以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效果。“双百”人物的真实的生动的模范事迹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模范人物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产生兴趣并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如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后,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以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及演说,阐述了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与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筹备着建立中国共产党。

  1926年3月,在极端危险及困难的情况下,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他遭受酷刑,但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又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壮丽诗篇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分别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坚定沉着、临危不惧,利用地形,英勇阻击,子弹打完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毁掉了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通过帮助学生对“双百”人物鲜活的、真实的事迹了解,从而产生对英雄模范的认同,并激发自身的兴趣,更深刻有效的学习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

  2.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是以其自身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是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着情感的引发和调节。情感不仅是人们将认知转化为行为的推动力,而且是榜样教育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积极的情感的同时对于接受与认同这一事物就会比较容易,如果通过学习榜样的优秀事迹和崇高品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则会增强,就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主动内化榜样精神,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去收集并准备榜样的英勇事迹,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自己进行讲授,讲授完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使学生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容易接受学习的内容,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监督。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培育其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行为创新是行为模仿的发展和升华,行为创新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学习者只有通过学习榜样的英雄事迹、崇高精神及先进的价值观,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将学到的道德品质及价值观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即对榜样崇高精神及先进价值观的内化再外化,才能达到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习榜样精神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榜样的行为,而是要学习榜样的内在精神,通过榜样生动的、真实的事迹更加了解榜样,学习榜样的崇高精神以及先进的价值观,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对榜样有更深一层的认知。组织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及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能够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内化之后的外化,真正地将从榜样身上学习到的崇高的道德观及先进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为,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猜你感兴趣:
1.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范文

2.毕业论文范文 现状分析

3.初等教育论文范文

4.高校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5.有关班主任教育论文范文

6.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99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