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因为儿童精神及其文化的人文性特质,儿童教育的人文化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文化需求,更是儿童教育的永恒命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范文一:宋庆龄儿童教育思想论文

  一、从民族与国家的高度重视儿童教育事业

  儿童教育是国家发展及民族振兴的希望。宋庆龄始终从民族与国家的高度关心儿童成长,这也是她儿童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鸦片战争百余年来,中国屡遭外国势力侵扰,动荡的社会很难给予儿童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所以,宋庆龄对儿童教育问题始终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角度出发,她始终教诲孩子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及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环境,要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她说“:为了中国儿童有鞋穿,有饭吃,孙中山先生献出了其四十年的生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向全国呼吁“: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并恳请国际友人将对中国的同情心放在这些有生命力量的儿童身上。”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多次指出,少年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及民族的希望,是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基于此,宋庆龄深刻地认识到,老一辈不但在推动时代的进步,而且还在培养新的一代。历史与现实都说明,为了保存革命的成果不致在下一代变质,就应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将他们培养成坚强的革命后代与事业接班人。宋庆龄认为优秀的品质是教育的结果,她说“:离开教育,即便老子是英雄,孩子不会因为生活在红旗下而自然红起来。”宋庆龄将儿童比喻成茁壮成长的苗圃,如果不帮助他们战胜风霜与虫害,将其长期歪曲的身子扶直,将不成才的枝丫剪掉,他们是很难长成大树的。为此,她曾多次指出“: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而儿童的教育则是不能等待的。”

  二、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1.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儿童,是宋庆龄儿童教育的核心

  她认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物质教育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像保护幼苗那样照顾他们。但是,好的物质条件还不够,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比物质教育更重要。同时,这种教育并不是说教式的教育,而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他们精神食粮。她希望文学家、艺术家应担当提供精神食粮的责任,鼓励文艺工作者多为儿童创作,让亿万儿童从中得到营养。她以为儿童创作剧目为例,“通过树立典型的儿童形象感染儿童,并寓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宋庆龄还强调,还应创办优秀的儿童刊物,以启发儿童的思想,指引正确的道路。先进的工作者应多与儿童见面,以自己的工作情况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应多创作适合儿童的积极向上的歌曲,这些都是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她说“:我们应坚持下去,以不息的奋斗来创造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宋庆龄认为全社会都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教育上面,儿童教育是国家赋予一切成年人的责任,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工作等。

  2.努力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成长,为国家及人民服务,宋庆龄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现在抓起,精心培养儿童,让他们“像雷锋叔叔那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美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德育来说,宋庆龄认为,德育有阶级性,我们应从这个观点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我们要求孩子们都是具有人类最优秀品质的人”。她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分类为:热爱自己的同胞,特别是热爱劳动人民;通过劳动体现对人民的热爱;在同劳动人民共同斗争中,要有勇气和他们站在一起,毫无畏惧地反对劳动人民的敌人;在生活中要诚实,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在实际中改正。宋庆龄认为,以上的这些品质再结合朴素、节俭等品质便构成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主要内容。在智育方面,宋庆龄强调应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没有文化便不能担当国家的建设任务,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他怎会改造社会与自己?”在体育方面,宋庆龄强调健康的身体对于儿童教育非常重要,要加强体育锻炼,从小就应培养儿童养成保护眼睛、锻炼身体的习惯,艰巨的工作需要健康的身体来承担。同时,她也非常重视美育的作用,“对于文学艺术要有鉴赏力,优美的文学、艺术等对陶冶儿童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抵制不健康东西的侵害”[4]83。让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发展,成为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健康身体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三、宋庆龄儿童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社会各界都应支持儿童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要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协调好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单位。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这正是儿童长身体、长智力,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教育,宋庆龄认为对于这一问题有几种做法:一是将孩子视作家长的私有财产,有着养儿防老的目的,希望孩子将来能报答其养育之恩,而不积极鼓励孩子参加革命,不让他们远走高飞;一是有些父母认为教育儿童是国家的事情,甚至有些父母以打骂代替教育。针对这些现象,宋庆龄认为对待孩子的教育,父母应有正确的认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说服、鼓励等多种方法进行长期的教育。同时,她反对“棍棒出孝子”的观点,认为打虽然能让孩子暂时屈服,但不能让他们诚心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危害其正常的心理发展。所以,儿童教育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要让孩子从其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与习惯。宋庆龄指出,儿童的教育光有家长是不够的,更需要那些品德高、知识渊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所以,宋庆龄强调儿童教育是全体人民的责任,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她倡议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儿童的教育工作。

  2.通过典型形象对儿童实施教育

  宋庆龄认为,儿童的教育应有针对性,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典型形象进行多种教育活动。首先,儿童喜欢模仿,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为此,她指出“:父母及社会各界人士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因为儿童更容易从同辈群体中获得教育。”其次,针对儿童年幼无知、意志薄弱的特征,宋庆龄还强调应采取诱导式的教育方法,反复进行教育。她还对社会上流行的儿童教育方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宋庆龄认为,爱是有原则的,对于孩子的一些缺点,坚决要纠正,不能纵容,否则便将孩子培养成好吃懒做,追求个人享受的坏习惯。宋庆龄说“:我们爱孩子就应以革命者的爱,将他们培养成为不怕严寒的松柏,而不是经不起风雨打击的嫩草。”同时,她反对惩罚儿童,强调对儿童应正面说服教育,相信他们经过正面的诱导改正错误,惩罚只会违反教育规律,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针对儿童好动、好问的特性,宋庆龄认为教育儿童就应顺从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游戏教育。她说“:活泼好动、敢于发问是儿童的优点,就需要根据这些优点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鼓励孩子从事体育活动,通过玩发展孩子的脑力与体力。”最后,宋庆龄还非常重视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情操的陶冶,她说“: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便受到良好环境的影响,他们是染于苍则苍,生活环境随时影响着孩子。”这就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中包括家庭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充分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

  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范文二:乡村留守儿童教育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照管,在孩子的吃穿、安全方面操心多,受年龄、思想认识等因素限制,大多不能科学地教育孩子,家庭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2.学生成绩不理想。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仅占9.5%。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忽视了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

  3.留守儿童情感严重欠缺。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应有的帮助,他们感觉孤独无助,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4.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甚至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经济需求,这就滋生了他们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等虚荣习气,缺少勤俭节约的品质,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5.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据调查,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儿童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另外,留守儿童对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这些长辈也因本身原因无法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承担起社会化教育的重担,极有可能导致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探析

  1.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理监护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其次,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寄宿制学校少,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新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教职工代理家长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许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构建留守儿童关护网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教育好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大事,我们应该调动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监管网络;以报刊、电视台为主体的媒体呼吁网络。这六大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兴趣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互通的工作程序,全面记录、见证留守儿童走过的每一天,从内心感受自己的成功。

  3.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教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学习成绩有提高。

  4.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代理监护人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代理监护人)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比如,学校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热线电话,要求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教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在区域内成立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学校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通过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等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

  6.净化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等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等相关要求。

  7.组建“一对一”的学生帮扶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学校组织选派班级各科最优秀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解决他们学习上的问题,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8.办好“留守儿童之家”。在各级妇联的关心支持下,各地以学校为依托建设了一批“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各种活动器材。学校可以结合教师岗位设置、绩效工资改革,组建留守儿童关爱教师队伍,安排专人组织留守儿童到“留守儿童之家”活动,消除他们在长假的孤独感,减少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总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2.儿童教育观论文

3.农村儿童教育论文

4.关于儿童心理的论文毕业论文

5.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6.儿科论文范文

    99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