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三生教育参考论文(2)

坚烘分享

  三生教育参考论文篇二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摘 要】“三生教育”是时代共同的主题。语文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很多课程都蕴涵着“三生教育”的潜在因素。关键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教学时可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可在阅读理解中渗透,也可在强化训练时渗透,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三生教育 潜移默化 阅读理解 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对生命意义的重视,生存价值的理解,生活状态的思考。云南省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全省各年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全面开设“三生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蕴涵着内在的因素,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时怎样有机的渗透。

  一、创设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如: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二泉映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尤其是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仿佛使人置身于无锡惠山脚下的清泉边,眼前仿佛看到盲人阿炳坐在泉边,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为了让学生走近阿炳,进一步了解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播放无锡回山脚下美景和播放《二泉映月》曲子,让学生感受惠山脚下,风景的优美秀丽和《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激发渴望向往之情。然后画面一转播放阿炳双目失明后,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度日的艰难过程和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居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二泉,诞生一首名曲的情景,此时学生对阿炳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教室一片安静。我随即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二泉映月》的音乐声,听我描述《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慢慢地,慢慢地,学生们完全融入此情此景中,被美妙的乐曲陶醉,被阿炳对生活的抗争而启迪。显然孩子们已经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已经受到情的熏陶和爱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去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生命的价值。

  二、品词析句,在阅读理解中渗透

  阅读教学依托的是课文,教学应重视对语文教材中以人为本,珍视生命的内涵发掘,引导学生充分解读文本,进而领悟生命的意义。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生命的壮歌》一课,学生为至死也不松动,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的“蚁国英雄”而感动,更被“生命桥”中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举动所震撼。教学“生命桥”时,我引导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提问:“课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心中一动?”平时阅读中品词析句已成习惯的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说,从“试跳成功”中的感叹号,我体会到了羚羊试跳成功的喜悦和作者对羚羊这种壮举的赞叹;有的说,课文中写“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地快速飞跳”让我很感动,因为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狩猎队准备全部活捉羚羊,每只羚羊都难逃厄运,但它们却没有拥挤,没有争夺,两个“没有”表现了羚羊一心想着别人的品质。有的说,课文中有一个最让人感动的句子:“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老羚羊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延续年轻领养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通过学生的品词析句,阅读理解,挖掘出了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深深地震撼。在此时,学生不仅被老羚羊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树立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思想。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阅读理解中加深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人文”化渗透的目的。

  三、读写训练,在感悟中渗透

  “三生教育”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有效渗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获取思想的启迪。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我是这样强化读写训练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指导学生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坚强”一词,作为理解的突破口,引出描写桑兰坚强的四个句子:

  1. 在桑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她(没有掉一滴眼泪),这让(队友们)很感动。

  2. 在桑兰配合医生治疗时,她(忍着剧痛口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这令(医生)很感动。

  3. 在做一些日常生活的简单动作时,桑兰(总是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使(周围的人)感动。

  4. 在无数关心他的人面前,桑兰(总带着动人的微笑),这让(所有与她接触过的人)感动。

  上述四个句子涉及课文的三至六自然段的内容,理解了这四个句子也就理解了全篇课文。我设计这样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是将学习内容化繁为局,化难为易。填空时学生可以到文中提取答案,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通过这样的训练,沿着这四个句子铺设的心路,学生一步一步走进这位坚强的小姑娘。桑兰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感动了(队友们),感动了(医生),感动了(周围的人),感动了(所有的人)。理清脉络理解内容,此时再读句子,再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内心会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心灵受到了震撼,饱含深情和敬佩。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主人公。感悟到主人公如何向命运挑战,感悟到“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从而懂得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达成了在读、写训练中“三生教育”的感悟渗透。

  总之,在语文教学时,可在情境创设中,阅读理解中,强化训练时渗透“三生教育”,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看过“三生教育参考论文”的人还看了:

1.三生教育论文1500字以上范文

2.关于三生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

3.浅谈三生教育论文2000字

4.大学生三生教育论文

5.三生教育教学论文

291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