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坚烘分享

  素质教育注重素质全面发展,对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长大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参与全球化竞争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一

  《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是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地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现代教学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提倡把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键词】教师;作用;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地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标准》为现代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完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当然新课程不是不要分数、不要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掌握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成“才”的努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让知识与身心一同成长。我们以往评课时参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好”,这里的双边活动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设计了许多课堂提问,教学便在师生之间讲与听、问与答的程式化中进行。久而久之,师生达成了许多默契,如教师课解时,学生必定认真听,不得打断教师的讲述;只要教师稍有停顿,学生必会齐声答问。为活跃课堂,一些教师往往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生动不生动”之类的浅层提问来引发学生简单而响亮的回答声。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

  1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发展过程

  1.1学生“愿学”是基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小学生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影响到他自愿参与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度。在教学中,师生应始终处于合作者。我们的做法是:课内教师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认真观察、听取他们在学习活动里的做法和表述;课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了解学生的喜爱,交流情感,使师生融为一体;给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为人师表树立典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偶像。综上所述,教师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使学生从愿配合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爱小动物及玩具,对周边新事物感兴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把学生喜爱的动物、游戏及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对生活兴趣到学科内容兴趣的转化。总之,现代教师应具有“母亲”、“智慧”和“幽默”的特点,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广泛信息传递,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真诚地“愿学”。

  1.2“能学”是保证。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达到储存信息适于迁移。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对生活原形的观察、分析、提炼获取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自主发现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应用规律作用于生活实例,进行质疑、讨论、交流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体验所学知识在今天的用处,并转换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活动效果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集体评价,通过评价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度”,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方法,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讲解,学生讲清楚的知识教师不重复,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培养,其认知涉及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将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能学为会学提供了坚实保证。

  1.3“会学”是目标。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体会。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学记录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代换、假设、转化等学法为重点,使学生在自学时有法可用。先小组交流,形成初步的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最后反作用于学生收集的生活实例。这样,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实践表明,在贯彻“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中,教师的备课将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培养学法为重点,建构知识为目标;上课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进而在质疑、解疑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学习活动,尽可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规定行为和讲解。使学生形成“怎么学”,明确知识从“哪里找”,为迈向学习化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正如我的学生所设想的师生关系体是由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好奇和热情组成股份公司。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教学相长,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2.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如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解释了祖国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意义,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中央台有一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2.3扮演学习者的角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社会化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不学习,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确实,有些现代信息,我们的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看问题也现实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的接受,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3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课堂结构

  3.1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教学内容。

  3.1.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学具。

  3.1.2教师准备: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序。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制定启发措施。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达到宏观调控。把教师的备课变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共同准备,不但培养学生迈向学习化社会主动学会学习,而且为创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课堂提供了保证。

  3.2完成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交流读书体会,展示收集信息,达成初步共识,明确疑难;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直观感知,需要时作适当补充。小组讨论、操作验证、提出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听讨论、看操作,进行个别引导。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阐述用什么方法发现和验证的规律,争论中形成共识;教师应启迪学生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用规律再认识收集的信息,形成创新和发散思维;教师应组织学生由近及远探究生活实例,并提供大家感兴趣的身边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建构的知识去解决。自评、互评和全体评相结合,同学间听取建议,修正不足。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把研究“教法”转变为研究“学法”,把落实“双基”丰富成“是什么、哪里找、有什么用、怎么用”。不但为学生终身学习建立根基,而且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整体工程,最突出的感受用八个字概括:变化、挑战、创造、完善。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项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邓永富.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规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黄谋荣.花瓣雨.人民日报,2007.9

  3兰爱凤.现代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的初步尝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4郑易.小学教学改革.鞍山教育网,2007.8

  5吴源.新课程改革总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3

  6殷晓棠.怎样促进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9

  7张丽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鞍山教育网,2005.6

  8栾兰.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5

  9滕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怎样备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10孙晓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人民日报,2006.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

285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