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化教育改革论文(2)
中国深化教育改革论文篇二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摘 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数十年,从这个名词被提出来到现在,已经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可是现状并不容乐观。作者通过为期一年的走访调查,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问题,这是值得教师深思的。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育现状 潜能激发 观念转变
素质教育的红旗已经在我国的教育领域飘扬了数余载,自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提出该概念[1],随着时代的更替变迁,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如今已不仅仅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全方位综合实力的较量。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大学这种竞争的气氛已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教师职责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单纯解决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潜能的开发上。
一、小学教育现状
目前,小学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艺术类等多门课程,涉猎的方面广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然而课程开设了,许多学校由于缺乏该方面的专业教师,于是就让其他课的老师兼职。“兴趣组”“美术”“音乐”等课排课较少,有的一周仅有的一节课都被“主课”占用:如语文、数学、英语,于是这些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未能发挥作用。这种做法除了有教育经费的限制之外,更多层面上是学校对这类课程根本上的不重视,这种现象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小学尤为严重[3]。比如,由语文老师兼职的美术课基本上成了语文的第二课堂或者就直接上自习课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余活动少,组织形式单调,参与学生人数少。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完成各科作业,周末则忙于上各类辅导机构的兴趣班。与此对应的是学校对好奇心强的小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的忽视,任课老师只止于课堂教学及学科知识的灌输,“重智育轻德育”“重考试成绩轻实际应用”,对学生潜能和兴趣的激发缺少重视。同时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缺少聆听和发现,盲目跟随大众的脚步送孩子上“被兴趣”班。一些地方高举素质教育的口号,成立专门督导小组,并举办了许多活动。然而这些名不符实。“尖子生”“升学任务”依旧是其不变的主题。
二、教师队伍现状
教师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但仔细想想,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活动而活动。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至今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而已。有的老师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思想,按考试分数排座、补课、加重学生负担的现象屡禁不止。“对小学应采用活动方式教学”的口号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少年儿童对于活动的需要更强烈。活动的形式并无严格的规定性,比如:讲故事、唱歌、画画儿、编演小品剧、游戏、欣赏、练习、参观访问、操作实践等,正因为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所以教师必须灵活把握,正确引导。只有采取了恰当的活动形式,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既要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要保证活动教学质量。这两者如能兼容,课外活动的开展就是成功的,否则就事倍功半。
孩子进入学校后,班集体是孩子所处的第一个“社会化”的场所,班主任作为同孩子朝夕相处的成年人,更具有重要责任引导孩子在集体中学会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正确面对挫折,学会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等。班主任应该注意捕捉每一个塑造孩子健康心灵的机会[2]。调查中临渭区某实验小学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她们班在卫生评比中未得到流动红旗时,全班同学指责乱丢纸屑的人,她于是因势利导开展了互相帮助的教育,教育他们遇到问题不要指责别人,而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件事后,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懂得了怎样关心集体怎样帮助别人。循循善诱终归比批评教育更能让孩子接受,塑造每一个孩子纯洁健康的心灵,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是芬芳的教育结晶。
三、家庭教育现状
现如今,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部分家长开始真诚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中,逐渐懂得了教育真谛,珍视孩子身心的成长与发展,并能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进而支持配合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通过我们对陕西省渭南市多所小学家长的走访调查,70%的家长更愿意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在孩子的特长爱好上,支持孩子兴趣发展,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做苛刻要求,只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做人的优秀品质,在未来能够为社会尽自己的能力作出一份贡献,这些家长更加重视孩子思想素质的培养。当然仍旧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周末空闲时间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忽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孩子潜能激发、兴趣发现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改善现状措施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是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观念转变,认知提升,是推进依法执教,建设和谐陕西的迫切需要[4]。在为期一年的实际调查中,我们特此提出以下相关举措。
(一)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国家教委提出的相关教育方针,对学校深化校本教研,开展形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并坚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了均衡配置教育公共资源,需要投入一定经费,对西部地区部分薄弱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此同时,坚决纠正截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违规行为。
(三)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师德”培养。大力加强教师素质建设,培养教师文明的思想意识,挖掘教师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特长,使广大教师做到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使爱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董建稳,蒙宗宏,严苏凤.现代教育政策法规概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179.
[2]王希淑.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3]叶澜.素质教育推行现状及原因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4).
[4]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行素质教育的意见[C].陕政办发,2009.126.
中国深化教育改革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