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论文

坚烘分享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着多重困境。既有来自外部社会的压力,又有高等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不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论文篇一

  《关于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着多重困境。既有来自外部社会的压力,又有高等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不足。面对多重困境,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念,认清高等师范教育在培养人才、组织特色、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高等师范教育在承载民族未来、守望传统文化、突出师范特色、引领先进教育理念等方面所应担当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特色办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这样一个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的时代潮涌,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高等师范教育,应该担当起怎样的使命与责任,即在发展教育、实现人才强国的进程中应该拥有何种地位,又该如何应对呢?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思考: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多重困境;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现实意义: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建设、发展……

  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多重困境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大学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与此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内涵建设的发展轨迹。作为大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师范教育也必然在这种扩张中悄悄地“增身变性”——或坚持固有的师范类招生,或积极增生非师范专业,或改姓易名以成其大。事实上,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正面临着艰难的多重困境。

  (一) 初高中生源减少带来师资饱和

  目前,我国初高中生源数量大幅减少的客观事实已经逐步凸显,如何保持学生总体数量已经成为初高中相关领导考虑的焦点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在为生源下降做准备。初高中生源下降,直接影响着大学教育规模的稳定发展乃至保持。然而,对于高等师范教育则具有双重压力,既影响到其办学的规模,又影响其培养师资的去向。生源减少必然导致学校教师岗位超编现象比较明显。就目前来看,即使初高中在现有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其教师数量也基本够用,何况现在生源每年还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有的初高中负责人甚至说:“学生都招不满,哪还敢再进老师。”可以想象。今后几年初高中在校生数量减少,教师数量趋于饱和,学校已限制引进师资,而且这种现象还要持续一段时期。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预期比2008年减少1800多万,减幅达11%左右。现实的问题尖锐而又残酷,严重动摇了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勇气。

  (二) 师资来源多样导致就业压力

  初高中的生源数量持续下降,所需求的师资数量亦相应减少。而与此同时中国又存在着高等师范教育庞大群体的竞争,其中既有师范大学,又有师范学院,更有综合大学造就师资人才的大量输出。所有这些,一并构成了具有教育资质人才的大量培养,造成了师范教育人才就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并没有受到积极广泛地重视,而是在“一视同仁”的综合发展中削弱了自身价值。客观地讲,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并不一定出自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同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师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并不是综合大学所学专业与教育学课程相加所能完成的。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专门性知识构成的体系,它的核心是体现师范性。正如温家宝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师范大学和一般大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一是师范大学学习的综合性更强。二是师范大学造就的应是堪称人师的教育家,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对师范生的道德要求就更高。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呼吸自由的空气,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人爱之美。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这番话不仅阐释了高等师范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区别,也深刻揭示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 师范办学特色受到严重削弱

  目前,应该说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大学——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已经在现实中难以找到原型。当扩大规模成为学校获得办学经费和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时,在师范教育毕业生受到社会需求的限制下,必然驱使其新的非师范专业增生,走学生数量增加符合社会多元化需求的路径。所以师范大学在师范属性的基础上同时又拓展了非师范的内容,也就导致了师范大学的内部结构被重新建构,它的传统意义也受到了时代的消解。同时,非师范专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设备投人,这无形中又增加了高等师范教育经费的困难。当前,高等师范大学的现状是:既有的经费既不能满足师范教育的发展,并且还要艰难地支撑非师范专业的初建。从而难以形成学科专业重点、高点的局面——山多峰少。也就是说,高等师范大学在追求综合性发展的过程中,与非师范高校相比,它们所获得的资源投入不均衡已经构成了师范院校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冲突的主要根源。人们或许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转型期不可避免的高等教育症候,但是,这些存在的问题却是对高等师范教育的肢解,使其失去了明确的办学追求。总之,高等师范教育传统的师范性要素在淡化,新的师范性内容尚待建立,所以它既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培养出优秀的师范类人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 高等师范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加大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积聚必然促使教育发生变革。因为在面对急剧变化的外部世界,受教育者必然对拥有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望。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符合新时代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从而帮助受教育者能够在这个变化发展的时代里做到适者生存。那么为什么

  有很大一部分高等师范教育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及时适应教学工作,或者说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人才,这其中固然原因很多,但核心问题在于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不过关,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并没有形成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进一步而言,还在于高等师范教育的内容没有更好地与时俱进,没有适时开设与现代社会需求相一致的教学内容。几十年来,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是在固守传统专业中发展,在增生新专业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化改革,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步伐显然与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距离。一是没有对传统经典教育思想进行坚守。二是受外域教育思想影响甚大。没有切实结合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三是教育思想滞后,没有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教学知识体系和现代化的方法。四是受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弱化。结果出现了毕业生从知识结构到从师技能等方面都不具有先进性和扎实的师范性。

  诚然,这一系列待定的问题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使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不能承受其重而倍感艰难。面对如此多的艰难险阻。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念,认清高等师范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而探寻未来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现实意义

  一切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贡献。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意义在于注重对受教育者知识积累与人文精神的综合培养。是培养教育人、引领人的人,因而是更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人。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群体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以促进高等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 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教育人才的摇篮

  教育永远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实存在与未来发展的命运,是一个常说常新、具有永恒意义的命题。

  “教育”一词蕴含着丰富的释义,有对学生的一般性教育,有培养教师的师范性教育。前者是大概念,泛指涉及大、中、小等一切教育。后者则是对从事教育的教育者的专业教育。事实上,落实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于对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培养无数优秀的具有丰富知识构成和浓厚人文精神的教育者。良好的物质设施固然重要,但没有优秀教育人才的主导,再好的物质设施也无法实现其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就必须重视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

  师范之义在“为世师范”,所以为师范者,必定要具有先进文化、时代精神的社会引领作用。社会需要优秀的师范者,没有优秀师范者的引领,社会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就会被稀释或消解。高等师范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具有培养师范者的功能。即培养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文化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向受教育者传授推动时代发展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创造精神,生存意识。其中既包括培育未来教育者的社会、人生师范品格,也包括拥有创造未来社会新生活的专业本领。使之在社会中承担起薪火相传的使命与责任,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更好地完成文化的传递,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二) 高等师范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特殊成分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在重要的转型期。所以称之为重要,就在于这一转型期所面临的矛盾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多元存在竞争,并不是指一切存在都可以处于“自由态”,相反,它更是一个强调多元竞争环境中的“集中态”。也就是说,“自由态”是市场影响下的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表现,然而,愈是多元,愈需要同一的规定性,具有协调“自由态”的普适规则即“集中态”,没有“自由态”的世界是沉默的,没有“集中态”的世界则是无序的。自由与集中的统一才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逻辑关系。尤其对正在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我们的现代化因素的综合积累并不雄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对于发达国家的一系列内容,要重视它所昭示的某种前景,但是,决不能简单地照搬现用,因为它并不适合于我们的现实国情。

  同样,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核心,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师范教育与其他大学教育的比较,就是一个“集中态”与“自由态”的关系问题。师范大学教育固然属于大学教育的范畴,但是高等师范教育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教育。因为师范大学教育所完成的任务关乎基础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师资质量,关系到拥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理论教育质量。可以说,高等师范的教育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大学专业教育,而是对其他大学教育或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制约性,是属于“集中态”的教育范畴。因此,在大学教育领域内,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建设应该注意它和一般性大学教育的差异之处,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视高等师范教育为“自由态”而任其自由竞争发展。如果高等师范教育的地位被动摇,失去了社会生活中的师范性,实质上使国家民族的前行失去了一种道德准则,文化参照,价值判断和知识更新。教育稳,国家方可安;教育优,国家方可兴。可见,重视高等师范教育的社会地位、使命,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发展战略之一。

  (三) 高等师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元动力

  据《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现阶段我国教育规模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突出矛盾有:一是目前我国年轻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约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二是人口文化素质城乡、区域差异巨大。三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预期受教育水平差异巨大。四是学前教育环节薄弱,问题突出。五是职业教育问题突出,生师比过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六是高校教育负担迅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难以适应。

  由此可见,积极调整师范教育结构,强化对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师资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形成有效的时代育人环境,是现实和未来的客观需要。也是真正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对高等师范教育而言,可以肯定,这个群体所拥有的知识构成、文化品格、学术视野以及教育技能无论对学前教育还是对初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如同没有科技人才就推动不了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一样,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需要优秀的师资,没有优秀的教育领域人才,也就推动不了优秀人才的培养。事实上,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所有的建设和投入中的重中之重,是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集合。从这一逻辑关系分析判断,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高水平的师范教育,就不会培育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促进物的现代化。即使从教育领域审视,我们也可以看出优秀的师资群体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器:如果放眼国家民族全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那么高等师范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存在

  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之源。所以说,当代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应该赋予它重要的社会功能。

  三、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建设发展之判断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因而方方面面无不面临着新的体制、机制的建设,高等师范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需要注意的是转型过程必须冷静地尊重本民族和本国的实际,在现实的国情和世情基础上改良创造,任何的过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关于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建设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高等师范教育要承载国家民族的未来

  高等师范教育属于大学教育的范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所以不同,是因为它的作用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更加紧密地相连在一起,具有一般大学不可比拟的特殊意义。“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现代化,在世界上受到尊重。这靠什么?靠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充分的民主、完善的法制、高尚的道德和高水平的国民素质,其中最根本的是国民素质。师范院校肩负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责任。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要造就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所以说,师范教育是教育之源,没有师范教育就不可能推进教育的发展,更不可能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在现阶段,尽快明确、定位当代中国社会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形态,使之服务于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是紧迫的要务之一,不可等闲视之,不可常规为之。基于高等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国家应该从人才强国的战略出发,提高对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视。所谓重视,就是从思想上提高对高等师范教育特殊意义的认识,加强对高等师范教育学校资质的评价,明确高等师范教育的定位,建设高等师范教育的格局,落实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加快高等师范教育的建设,提升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进而扎实推动全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 高等师范教育要担当传统文化的守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其优秀文化内容的价值与意义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穿透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和使命摆在国人面前。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外域发达经济的强势携带着文化进入国门,并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形成了全面影响。如果对青少年不进行有效的民族文化认知教育,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将在简单化的阐释中不得甚解,甚至会边缘化,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可能被经济大潮冲刷的体无完肤。毫无疑问,高等师范教育理所应当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应该努力营造民族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和魅力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有能力把握传统文化的要义并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积极地传授给未来的学生。培育青少年良好的民族文化基础。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守望民族文化者的重地,担负着培育传统文化之树常青的任务。

  (三) 高等师范教育要突出师范性办学特色

  中国当代的教育方针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和目的追求也赋予了教育者重要的使命和非常的要求。这也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方向所在。

  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追求,其卓越之所在,就是要突出师范性。师范,学习的模范之谓也。作为高等师范教育院校的毕业生,即亦为学生学习的模范也。师范性,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完成,而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知识型人才,拥有人之为人、才之成才、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等优秀品格,表现为高于社会一般群体的规定性——与众不同的学识、修养、风范、境界等。这一思想要贯穿到高等师范教育自始至终的育人全过程之中,并且教育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实践要求,必须紧紧围绕着如何培养高素养的教育者这一宗旨而进行。认真培育受教育者有理想、有道德、会生活、会创造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能够做到道德修养的师范性,知识拥有的师范性,人生进取的师范性,与时俱进的师范

  性,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其社会的先进师范性成为青少年德、智、体、美等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师。

  (四) 高等师范教育要引领先进的教育理念

  作为大学教育范畴的高等师范院校,与农、林、矿、水等单科性院校是不同的。它的不同就在于师范院校是培养教书育人的摇篮,特别是培养促进青少年成才的教育工作者的殿堂。因此,关注并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时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时代的教育就应该成为高等师范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责任与义务。

  中华民族教育思想丰厚,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至今许多优秀的内容仍然鲜活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思维和实践。对我们而言,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知识内容和新的生活方式的传授与建设,需要更新转变教育思想才能完成。事实上,建设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本应就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本质追求。可是作为现在而言,这个问题似乎更应该有一种紧迫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新的时代面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并没有在民族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外域教育思想,从而建构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教育思想,这对于培养具有现代视野、现代知识的教育人才是极其重要的举措。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布鲁贝克(Iohns.Brubacher)曾经说:“当教育实践存在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也就是研究分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的时候。”尽管当下中国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着发展的重重困境,只要我们认清它在培养人才、组织特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高等师范教育应当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坚持高等师范教育要成为培养守望民族文化者的一方重镇,坚持示范性办学特色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那么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必将会走出困境,迎接光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论文

268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