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浅谈论文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学校要因地制宜实施,培养学生感恩的心,并注意进循针对性、情感性、持久性和系统性等原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感恩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感恩教育浅谈论文篇一
《教育展现感恩之心》
摘要: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学校要因地制宜实施,培养学生感恩的心,并注意进循针对性、情感性、持久性和系统性等原则。
关键词:感恩教育 实践 反思 原则
感恩是一种崇高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感激供我们处身立世的人类社会和自然,才能饱结奉献的美好情情愫,也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在自然界中就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传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许多传统美德,如“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处世信条,都在警醒着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懂得感恩。《史记》中写的荆柯、聂政等,其实都为报恩而甘愿献身的豪杰,他们之所以历经多少的朝代更替,仍能彪炳青史,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一种公认的社会美德。
一、在青少年中弘扬感恩美德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五千年文明孕育而成的美德在当今的青少年身上渐呈颓缩的倾向。
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了,物质文明了。社会的开放也使西方的各种思潮纷至沓来。这一切在开阔青少年视野的同时,也使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多元化了,同时孩子们的感恩意识也在这芜杂的社会思潮中日趋淡薄,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的特殊生长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变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能力缺陷和情感缺陷。这种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少年。使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对父母亲、师长、朋友的爱视若无睹,理所当然地接受,而对旁人、对父母、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乃至对国家却抱着冷漠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以至“不肖儿不知报娘恩”成为许多家长迟来的感慨。这些现状都在提醒我们,感恩教育势在必行,而学校更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艰难的任务。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新课程也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因此,开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拥有,这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学校德育的重要元素,学校德育的基础,也是社会、家庭、学校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学生个性健康人格健全发展的必要。
二、用教育唤醒内心深处的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立足于使学生达到“向善”的境界,引发学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块教育阵地,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首先,传授感恩道理,培养感恩意识。有能力的学校可以选择、编写感恩教育的校本教材,列入学生必选的选修课程。如《弟子规》、中国历史上的衔草结环、滴水泉的美丽传说和田世国为母捐献肾脏的现代感人故事等都可以做为教材,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班会课、主题班会课、阅读课等途径向学生阐明为什么要感恩、怎样感恩。使学生知道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知恩与图报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使学生懂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活、对亲人、师友、社会、祖国、人类、自然心存感激。并学会如何用正当的方式给予报恩。
其次,创建感恩文化、激发感恩情感。学校可采用形式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积极创建感恩文化氛围。如把感恩歌曲《母亲》、《一封家书》等改编成上下课铃声,让学生每天接受感恩音乐的熏陶;周末选择《孝子感天下》、《背着爸爸上学》、《回报恩情》等影视进行感恩影视展播;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艺术节,演讲比赛;校园内设立灯箱展示感恩名言,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写作竞赛等。让学生处处时时浸演在感恩的氛围中,感受到感恩就在我们的和谐生活之中,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最后,强化感恩实践,实现道德内化。在学生获得感恩知识,体验感恩情感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把感恩意识和情感贯彻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在新课程背景下,将感恩实践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以机制来促使学生自觉报恩习惯的养成。
例如,将感恩实践列入社区服务课程进行管理,建立感恩档案。要求学生从最基本和最基础的感恩报恩活动做起。如给养育自己的父母,培养自己的母校、老师写感恩信,亲手制作最简单的贺卡等。双休、节假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报答恩人、亲人、社会、家乡的事情,并记录下来,整理进人个人成长记录袋,同时,让学生对活动进行小结与反思。学校对这项实践进行学分认定,并将其作为综合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这些看似人人可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注入学生的精神内核,就会转化成一种习惯,就很有可能影响他一生的行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只要我们不懈地进行教育,持之以恒,充足的感恩源泉必能结出灿烂的报恩之花。
三、用感恩教育促使学生成长
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用身体和心灵去体验和感悟。让他们用心去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师长、朋友、社会给他们无私的奉献,创造的幸福。让他们品味发生在日常生活周围那些微小、平凡却又让人感动无比的事。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展撼,使知恩图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上深深的烙印。使学生明白知恩是人生境界的真切体现。真正的“知恩”是发自内心的,是流淌在人的血液中的,是一种自然和本性的流露。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他人、社会、祖国、大自然的恩惠。只有用心去感受,品味生活中、学习中的美好,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得到幸福感。从而精神更自由,精神生活更丰富、多彩。另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感恩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上的回报,而且情感的回报是双向的。人处于感恩的心态时,也会从中得到一种欣慰的满足,能真切地从感恩中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愉悦是物质和金钱所不能替代的。
其实,感恩教育更深远的意义是要学生明确,当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到人世后,你究竟从自然、社会、亲人、他人之中承受了多少的恩惠,要他们懂得这样的一条道理,离开社会的个体是无法生长的,人与人只有处在一种互惠的关系中,人类才会走向文明。每个人对周围的一切都要常怀感恩之心。有人慨叹当今社会人情淡泊,缺乏爱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有了感恩的心,就会产生对社会和人类的亲和力,就会融化自私和冷漠的阴冷心态,也会自动化解他人不经意的伤害而带来的仇恨心理,同时也会自然形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德。这种品德经过积淀酝酿,一旦成为意识中的一部分,就会自然而然地升华为报答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报效祖国的勇于捐躯的祟高精神。因此,要培养这种祟高品质、道德就要从看似低级的感恩层面教育做起。古人说,忠臣必来自孝子,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四、从原则中展现感恩教育
感恩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和谐社会、和谐校园需要感恩之心,但是要培养孩子们感恩的心,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要使感恩教育达到好的效果,以我个人的经验,我以为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教师要意识到并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二)情感性原则。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设置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味的说教。我校的许多感恩主题班会都是在泪水和感动中完成而实现教育目标的。
(三)持久性原则。感恩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否则,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要把感恩教育贯彻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日常教学、管理等本职工作之中,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四)系统性原则。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学校可以利用家长学校的途径,让家长认识到感恩教育的作用,以期主动地与学校配合。同时,感恩教育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等结合起来,还必须把感恩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感恩教育浅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