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改革的思考论文(2)
农村教育改革的思考论文篇二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通过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关键词: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
关于三农问题,温家宝曾经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村教育,因为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农村经济最根本的力量。“十一五”时期,必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由此可以看出,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体制既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研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制现状及存在的基本问题
1、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制约了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中,农村和城市都采用了同样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农村实际相脱离,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能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成了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它的规模是城市基础教育的两倍,然而,教育经费在它身上的投入却不到城市的一半。一些地方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严格控制公办教师的编制,以至一些师范毕业生缺编当不了教师,而由良莠不齐的代课老师长期支撑着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质量受到严重威胁。
3、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大大地超越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加上管理不足,目前,我国虽然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农村学校的杂费依然很高,各种费用五花八门,乱收费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的一些乡镇为了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采取合并学校,在总数上减少学校数量的做法,但很多学生仍然分散于农村,村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必须额外增加交通、用餐、住宿等费用在内的一些支出。在广大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这笔额外支出增加了一些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导致了一些孩子过早的辍学。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异,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人们普遍向往城市生活,让子女接受较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跳出农门”的最现实、最直接的手段。可是高等教育越来越高的收费使农民在教育投入与维持家庭生产和生活的博弈中,最终不得已选择后者。
二、探索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结果是,素质教育农村不如城市,中小城市不如大城市的现状。其实,农村最需要的是懂种植、养殖知识,掌握农产品加工、机电维修,预防自然灾害等技术的技工。所以农村教育要以培养合格劳动者兼顾知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农村发展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对农村教育体制提出以下几条改革新途径:
(一)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农村教育模式,构建以农村技术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为基本特征,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新的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教育体制。
第一、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要形成以基础文化课为根本,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第二、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要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和非农就业必须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包括优良农产品品种的推荐、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提高、家政服务等等。在教学方法上,要以直观、通俗的语言,让农民更容易接受。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构建“分流式”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巩固和加强农村“普九”教育成果。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宣传工作,保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最大程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
在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不可能都直接升入高中,因此要构建“分流式”教育体制,对那些升不了学的农村学生要进行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以为就业做准备。而对那些有信心有能力的农村学生,学校应保留部分普通班以便他们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扩大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第一、强化政府投资办学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应当充分意识到只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农村教育来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二、拓宽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创造条件尽快开征大家所建议的教育税,发行教育彩票,允许企业和个人捐助教育经费等;发动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设立“春蕾基金”、“宋庆龄少儿基金”等等,应该从目前的“各自为政”改为实行统筹指向,实行向农村教育倾斜,使其成为农村教育投入的又一重要渠道。
第三、对于升入高等院校的农村学生,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辅之以助学贷款。各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例如无偿补助或者助学贷款贴息等政策,以减轻农村学生的负担,刺激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化“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模式,将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以及主要人事责任交由县级政府负责。“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可以更有利于农村教育的统一规划、教师的统一配置与培训、教学硬件与软件建设的质量把关,确保有足量的教师从事农村教育,从而有利于农村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然而,事实上县政府在完成自己在这一新体制中应该负有的责任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体制的落实,从而有利于实现“面向三农”,有利于“三教统筹”,有利于实现农村教育的民主性、多样性与开放性,从而使农村教育大大推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培养农村留得住的新农民而做出贡献。
三、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必须扎实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就是要促使农业向知识化发展,关键就要促进农民知识化。只有用现代农村教育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培养新型农民,就要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教育就必须通过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从而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笔者着眼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分析了农村教育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主张通过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从而切实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农村教育改革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农村教育问题论文
2.小学农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