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教育学的相关论文

坚烘分享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成为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与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越发的引起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的相关论文篇一

  《浅谈教育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关键字:教育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通过各种活动的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世界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我们熟悉的学科课程相比,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也没有现成的内容,课程本身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去共同开发。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一门全新的课程。1992年,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设了活动课。各校开展了艺术、体育、国防教育、环保节能等系列活动,形成了红领巾艺术节、体育节、少年军校等一大批传统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开发、实施和管理活动课程的经验。这一轮课程改革将活动课程“升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活动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主要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

  ①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②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③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④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⑤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主要包括:

  ①研究性学习

  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③信息技术教育

  ④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基本模式是:确定主题→提前准备→拟定方案→实施活动→总结评价。但模式并非固定不变。该模式的活动过程如下:

  ①确定主题――为综合实践活动选定一个主题。

  ②活动导入――可以由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亦可由教师以充满激情和挑战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③活动组织――教师集中进行活动组织的动员,安排布置活动时间范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和工具,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活动开展计划,自主确定活动具体内容、设计活动展开形式、安排活动实施进程、选择活动方式等。

  ④活动展开――活动实际实施阶段,大多数活动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独立进行,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仅仅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助性指导。

  ⑤总结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评价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⑥拓展提升――提出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的水平。

  这六步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灵活安排的。在实施过程中,提倡各校鼓励师生勇于实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

  2.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①学生亲历亲为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②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学生可按照课程的一般目标,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活动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

  ③探索发现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提供机会与帮助。

  ④交往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在社会这一广阔天地中进行的多边、多向、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术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群体的目的协调起来。这种交往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3.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指导方式

  (1)学生学习方式

  ①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应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②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组织方式,主要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结伴合作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亦可通过各种方式(如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

  ③遵循“亲历实践、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持续深入探究,亲身实践体验,防止浅尝辄止。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其方法以及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心理体验。

  (2)教师指导方式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内容而言,教师应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平等参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基本方法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四、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各校开课情况很不均衡,不同程度上存在不开、假开、虚开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用于中考、高考考试科目的教学,严重违背国家教育教学法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的因素;有苦于找不到资源、不知如何开发和指导的迷茫;有对综合实践活动不知如何评价的困惑。

  (1)出现原因:

  ①认识不到位,领导不重视,导致行动不积极。

  ②培训不到位,理念没掌握,导致一线教师实施有困难。

  ③评价没到位,机制没建立。导致综合实践课程难成常态课程。

  (2)解决方案

  ①研制校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和方案。

  ②形成比较稳定的多学科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要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并按课程表的计划予以实施。

  ④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课程资源库和基地。

  ⑤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研的经常化。

  总之,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成为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与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越发的引起重视。

  教育学的相关论文篇二

  《改进课程教学的探讨》

  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益,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做无效的劳动。

  关键词:信息效益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效益不高,特别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提升授课效益,而把学生学习的负担带到课外。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授课效益,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何重视教学信息反馈,来谈一谈课堂授课效益的提升。

  一、从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揣摩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如果学生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兴趣盎然,学习《安塞腰鼓》时情绪激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悲伤以致落泪;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这说明学生上课时非常专注投入,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一般来说,课堂的教学效益也会较高。反之,学生神态木然,该活跃不活跃,该沉思不沉思,该笑不笑,该难过不见得难过,那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生动,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益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从一节课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二、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

  在语文课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主动发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从道理上来说,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只着重考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是造成语文科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此,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提升课堂授课效益尤为重要。如学习《郑成功》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文中的中心句,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从“不会忘记”入手。不会忘记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不会忘记?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比教师为完成教案定出的教学任务而“以朗读铺路,提问点缀,不管懂与不懂,照样完成教案任务”的实际收效要好得多。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

  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多少,差漏在哪里?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当然包括课外的,但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课堂上的。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如:抄写、组词、造句,特别是作文)都安排到课外去了(尤其是高年级),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就从获取课堂反馈信息角度来看,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既应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课堂上书面“练”的份量,也需要为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而当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教师及时进行巡视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尽管也注意经常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但他们所要得到的反馈信息却往往要待到一两天后作业批改完才能了解。而作文练习就更要推迟一星期了。因反馈信息来得迟,查漏补缺就不能及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会被动多了。我们不是经常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看到“重做”的批语吗?但教师可曾想到“重做”二字不但反映学生做了“无用功”,而且教师本身也同样付出了不少无效劳动。

  反之,如若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能做到经常巡视,认真了解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查漏补缺;对个别后进生加强指导;对带有共性的问题集中加以评点,那么,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吗?教师在一些学生作业本上加上的特别显眼的“重做”二字不是也可以逐步“卸免”了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在值得在此问题上多花心思。

  四、从课后征询学生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

  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切忌问卷式的一问一答,而应在教师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应该说已基本达到协调一致,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很好。

  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了《船长》后问:“老师,我真不信有像哈尔威这样愚蠢的人?”教师应从这一疑问中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丝毫也没有领会,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根本未能达到协调一致。这一反馈信息,对教师今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大有脾益的。

  其实,一个成功的教师,必定会有很强烈的信息反馈意识,并会想方设法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予以储存,为自己所用。

    2146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