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特别是数码科技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深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篇一
《 刍议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我国教育教学得到很大福利,为促进我国教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小学技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 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社会生产、工作、生活当中。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可见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从小学阶段进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如何搞好计算机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与学上,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挥发新的生机,将成为广大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教学融入生活
传统的教学束缚在课本的理论教育,忽略了信息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造成了学习与生活的差距。生活让学生从抽象的课本中解放出来,跟上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他们看到的,听到的事物入手,联系生活学习信息技术,把生活的问题信息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另一方面要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将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品德情感提升的过程向生活世界回归,让知识的获得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走出纯知识、单技能的怪圈,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学会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处处有信息,感受信息技术之价值所在。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抽象的名词和概念,难以让学生理解,缺乏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形象比喻,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建立表象认识,从生活中发现学习的原型,让学习走向生活,便于掌握。生活情景的创设一下子让繁琐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会学得津津有味。
二、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把知识马上应用起来,立竿见影,使其体验成功感。这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兴奋点,同时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应给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把他所知道的电脑的高招、窍门、“新发现”等介绍给大家,以此来肯定他的价值。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不同与其他传统学科,它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并与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要相符合。
(一)基础性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如,键盘操作、文字编辑、网上浏览、收发邮件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生活和工作,是我们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因此,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能力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性”。
(二)趣味性
小学生刚开始学信息技术课,有好奇心和新鲜感,但是,时间长了,注意力会不集中,兴趣降低。兴趣对学习有绝对性的作用,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研究教学方法,让他们有积极性,喜欢学习,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选择软件
诱发兴趣学生练习键盘指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选择一些flash打字软件。这些flash软件声情并茂,画面精美,可欣赏精彩的动画,聆听优美的乐曲,而且直观而形象,在练习过程学生输入正确,电脑会发出诸如:“好厉害啊”“耶!好哎”“Good”这类表扬的语句,学生输入错误则发出“不用太着急”“不慌不忙”之类鼓励性语句。学生使用后爱不释手,这类教学辅助软件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通过这样分阶段、变花样的教学,使键盘操作由枯燥变生动,由乏味变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兴趣。
2.开展学习竞赛,强化兴趣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利用这个特点进行知识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奖励小红花、学习用具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赛活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让大家在你追我赶中学习、思维活跃,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学习效果明显。比如,进行键盘录入比赛,鼠标操作比赛,网上画图比赛等,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计算机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才能与社会接轨,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计算机教师要上好这门课程,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学科本身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丁春兰,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培养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08年42期.
[2]荀晔,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6期.
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篇二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初探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1]在网络大范围普及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尤其显得重要。目前,广大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和教学案例,在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重技轻德现象突出。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未能有效渗透道德教育的原因
1.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技能,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素质目标。有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将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注重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讲授,淡化信息技术伦理道德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的教育,认为学生只要懂得了、识记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技巧就达到了教学目的,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有所转变和提高,则不是教学的重点。
2.在教学方法上重讲解演示,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等。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知识的讲解、步骤的演示,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工具,弱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些教师甚至照本宣科,这种“电灌”的方式,无疑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个别教师由于不是专职的计算机教师,他们上课往往采用“放羊式”的管理,让学生自己打字、玩游戏,在这样的课堂中根本没有师生的情感交流,更谈不上学生的道德教育了。
3.在认识上忽视学科德育教育的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学校已经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在信息技术课上强调道德教育岂不是多此一举?其实不然,学科德育主要是指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赫尔巴特也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支持了学科德育的理论主张。从当前德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学科德育有助于打破德育课程的专门化、知识化和灌输化,从而使德育成为各科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共同使命。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信息技术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模仿真实的道德情境、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案例,把枯燥的德育内容形象化、生动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提供技术支持。
网络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以滚雪球的方式激增着,而这些信息中不乏黄色、暴力等低俗内容。分辨能力、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识别这些信息而沉溺于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关于中小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浏览低俗网页,而造成生理、心理伤害的报道比比皆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者只有在良好的思想道德支配下才能发挥其正面的作用。小学生可塑性强,在接触信息技术初期,就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尤其是网络安全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实践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如下道德教育的尝试:
1.认真研读教材,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结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学校的条件和当地的特色,寻求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受到别开生面的道德教育。如在讲授闽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制作精美书签》一课时,笔者根据当地盛产茶叶并且有悠久的白茶加工历史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有关“福鼎白茶”的书签。对于白茶当地学生最熟悉不过了,但对福鼎白茶的历史文化、功能所知甚少。课堂上,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关于福鼎白茶的资料,了解白茶的制作工艺。学生在得知福鼎白茶作为中国白茶的典型代表,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后,无不露出微笑,爱乡之情溢于言表。这节课学生不仅制作出了精美的书签,而且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福鼎的白茶文化,为家乡能够出产优质白茶而感到骄傲。
2.以节日为切入点,展开道德教育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意义,教师要以节日为契机,挖掘蕴藏于节日的德育内容,结合学生的能力特征展开道德教育。如在讲授闽教版五年级下册《浏览各类网站》一课时,恰逢在“清明节”期间,课堂上笔者组织开展了“网上祭英烈”活动,播放有关革命英雄的视频,组织学生浏览“中国文明网”,给英烈献花、鞠躬、留言。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浏览网页,文明上网,规范发言,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关于多媒体应用的教学内容,如小报的设计、网页的制作、幻灯片的设计等,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特征,将德育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如让学生设计感恩父母的小报,制作有关爱家乡、爱学校的网页等,时刻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的事物,这样当他们在网上遇到那些粗俗内容的时候,才能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2]。
4.提高个人修养,为人师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道德素养,才能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足见教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勒温等人研究了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教师作风对学生反应和自我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将向着情绪稳定、态度友好和具有领导能力等方向发展;教师采取专制的态度,易于导致学生的紧张情绪、冷淡、攻击性和不能自制;教师采用放任的态度,易于使学生向无组织、无纪律的方面发展。这说明教师的态度和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4]。
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衣着得体、语言饱满、激情昂扬的态度都是学生所希望看到的;在课堂管理上,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明确教师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与成熟的引路人角色,积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严慈相济,切忌采用“放羊式”的管理方式。
5.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学生只有在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电脑室里,才能安静地学习。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硬环境”,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对电脑室进行打扫,保持电脑室干净、通风。在电脑维护方面,定期对电脑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问题的电脑,及时进行维护修理,确保每台电脑正常运行。同时也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目前很多网站上都有恶意链接、弹窗、低俗的广告内容,这类网站大都有病毒、恶意木马。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学生机安装了杀毒软件,有效地防止恶意木马、病毒对电脑的攻击;为了能够让学生安全地访问网页,安装了360安全卫士和360安全浏览器,并且下载了广告过滤规则,有效地过滤了许多低俗的广告弹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具体操作方法:打开360安全浏览器,在菜单栏上找到“工具(T)”下的“广告过滤(A)”,在弹出的“广告过滤配置”窗口进行广告过滤强度设置,在“自定义”模式下点击“添加过滤规则”按钮,在弹出的“广告过滤规则”窗口中,根据需要下载相应的规则。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一门复杂、丰富、意义深远的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展开别开生面的道德教育,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 刘如东.加强信息技术在德育中的作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调查[J].今日中国论坛,2005(11):88-89.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篇三
《试论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应用和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软件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它们在视觉上、听觉上、触觉上都给用户以全新的震撼和体验。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起到开阔视野、拓宽听域、调节情绪、活跃思维的作用。使教育资料为教学所用,信息技术教育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学的可控性,必将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社会化教育形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教育教学 应用 优势 实施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信息技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工具、方法和手段,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此外,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教学中的不合理使用,也使学生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如整堂课“机灌”,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情感交流缺失。没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的课,也使用信息技术,造成教育成本的提高,资源的浪费等。
教育技术在国内并称电化教育。简言之,就是最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的过程,或称采用现代化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有效的摄取、存贮处理和传输,以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其中教育技术是最为显著的,它是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的产物。它的科技性和先导性决定着它有许多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而且这些优势和特点必将使之在未来教育中社会化。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实现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拓宽了成才之路,使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机会。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活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增添了现代思想、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是电化教育的产生,打破了教育的围墙。使教育趋于社会化,实现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拓宽了成才之道。由于广播、电视、卫星,计算机教育的开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龄教育的限制被打破,使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渠道的教育活动能够在克服师资、校舍、教材不足的情况下,顺利进行,使得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科技发展,知识更新,要求人们不断地获取知识,即使一流的学者,也存在着知识更新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身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为人们快捷高效大容量地提供教育信息,适应了这一社会的需求。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特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开阔视野,拓宽听域,调节情绪,活跃思维的作用。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着无限范围上的快慢变化,大小变化,动静变化,远近变化,时序变化等。如将广褒宇宙呈现于方寸之间;使学生得以欣赏已退休多年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华;使异域他乡的文化、科技、教育资料尽为我教学所用……
信息技术教育解决了小学教学上的诸多难题,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使世界变小,信息流通变快;使教育的方法,手段更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范围起着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电化教育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近年来,信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教育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即:教师选择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库中合适的部分,或利用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应用于教学。
2.教育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即: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操作、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和问题解答等多种交互方式,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育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生生协作的工具,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某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交互式的探讨和交流机会,教师和学生可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相互交流。
4.教育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拓展教学资源和信息获取的工具。即:按照规定开齐开全信息技术课程,保证学生的上机次数和上机时间,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上查阅、学习、竞赛等活动,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少数学生可以发展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特长。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真实形象、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从整体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其直观性、生动性毋庸置疑,对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难为易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最大发挥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课堂内能更加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信息素养的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它使人们对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模式等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它必将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社会化的教育形式。笔者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一定能更加合理地使用,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有关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