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语中民俗翻译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旅游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同商务英语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自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基于一定的目的来翻译。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英语作为一门专业受到了社会、教师的广泛关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英语中民俗翻译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旅游英语中民俗翻译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全文如下:
摘 要: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旅游服务人员。本文从我国民俗翻译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民俗翻译存在的问题,民俗翻译的方法及其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旅游英语教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俗;翻译;跨文化交际
随着国外游客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的旅游英语专业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变革。旅游资料的翻译主要是为了对外宣传,其最终目的是让国外的旅游者能够接受中国的文化,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满足与外国游客的日常沟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们肩负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输出的重任。因此,我们需要在高校的旅游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民俗翻译的现状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旅游英语中最为常见的民俗要数传统节日,婚嫁丧葬、传统礼仪、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了。旅游英语中的民俗翻译反映了跨文化翻译的特点。在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错位和空缺现象,为了达到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译者在进行民俗翻译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这种文化错位与空缺的出现。
比如说“龙”的翻译,凡是提到与皇家有关的文化,“龙”可以说无处不在,字典中给出的翻译是 “dragon” 一词,但是当中国人听到“龙”一词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威严、权利,我们会自然想到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等,可是当这个词被翻译成 “dragon” 的时候,在外国游客的脑海中浮现的是Beowulf(贝奥武夫)里那只会喷火、荼毒生灵的怪兽,因此,如果将“龙”这个词简单的翻译成 “dragon” 的话,那么中国无处不在的“龙”文化只会让外国游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文化的错位不仅不能加强两个民族的相互理解,反而会进入理解的误区。
又比如:如果我们仅仅将火把节译为 “Torch Festival”,游客们看见火把节上人人手握火把,还有摔跤(wrestling),斗牛(fighting bull),的仪式,心中肯定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样文化的空缺也伴随着翻译产生,不如将这一节日的由来一并告知“There is a legend. The god Apan was kind to humans. He sprinkled five types of grain seeds on the earth,so people lived a life of plenty,which aroused the anger of the King of the Heaven. So the tyrant sent the evil god Dali to destroy the harvest. After descending to the earth,Dali pulled a buffalo to the ground. Heroic Duoarezi challenged Dali to a wrestling match and defeated him. Before fleeing,Dali threw incense ash which turned into all kinds of pests. To eliminate the pests,humans began to light torches.”(曹旭 2010:39)这样一来和火把节有关的民俗文化大体包含其中,将中国的由来传说进行了介绍,使游客理解这一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总之,目前的民俗文化翻译能满足基本沟通的需求,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征,没有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二.民俗翻译的方法
民俗翻译是旅游英语翻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民俗翻译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翻译:
音译加注法。音译法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在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民俗翻译中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音译加注法适用于我国民俗中所特有的一些专有名词,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事物或风俗。音译加注不仅保存了原文化的文化特色,而且对文化的内涵也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因此,音译加注法是民俗翻译首先要考虑的译法。比如说摩梭族的“走婚”,如果过我们仅仅翻译作 “walking marriages” 的话恐怕听者未必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倒不如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更加清楚明了。
直译加注法。直译加注法是增译法的一种。增译法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解释说明的短语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在民俗翻译中我们大多先将民俗知识进行直译,保持原文的内容,然后再对一些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或者礼仪道德观念进行补充加注,不仅能使游客更加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原貌,更能使民俗翻译变成一种文化的传播,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翻译。比如“红包”翻译作 “red envelope”,不知是何用途,后面跟上注解 “containing money as a gift”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无论是音译加注还是直译加注法,都是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进行补充和说明,因而才能最终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三.民俗翻译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对外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必须要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教学改革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虽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全民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英语水平的提高大部分还是体现在对语言而非对文化的掌握上。因此,要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第一、文化与语言并重。在传统的英语教学,包括旅游英语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忽视了他们对文化的学习。不可否认语言是基础,但是经历了至少十年的英语语言学习,进入大学之后,高校的英语教学如果依然把重点放在语言掌握上,那么与外国友人进行沟通时,必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这种障碍源自于对文化的不理解。因次,有了十余年的语言基础之后,我们应该着眼于文化素养的提高。
第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重。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英美文学、英美概况之类的课程,在其他专业方向上,类似课程也有很多,但是我们很少发现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分看重了英美文化的教学,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教学,试问这样不平衡的中、英文化教育方式所教育出来的中国文化未来的宣传者们如何能担负起历史交予他们的重任呢?
第三、教材革新势在必行。教学内容倚重英美文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宣扬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没有得以重视。我国高校旅游英语的教材大多偏重英、美国国家的风土人情、民俗介绍,将理解英、美文化作为文化学习的核心,将宣传中国文化的重任抛诸脑后,这么做无疑是舍本逐木。因此,我国的高校旅游英语专业迫切需要一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教材,规范旅游英语的用语,满足游客的需求,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总之,旅游英语中民俗的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环节,旅游英语教学的进步是发展对外旅游事业的根本。为了将我国两千余年的历史文明发扬光大,为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需要从旅游英语的教学改革入手,将我国的对外旅游行业推向又一个高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