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要求(2)
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范文
论技术本科教育的本土立场与实践取向
摘 要: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技术本科教育产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技术本科教育实施过程具有本土立场和实践取向等特征。本土立场主要体现在技术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中渗透本土意识、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实践关怀则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关键词:技术本科教育;本土立场;实践取向
作者简介:易丽(1979-),女,河南信阳人,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高等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10JDGC008)成果之一,主持人:夏建国;2010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共建教学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B10049)成果之一,主持人:易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3-0057-05
近年来,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对技术本科教育的重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教育领域的折射。何为技术本科教育?技术本科教育即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1]在社会人才培养上,技术本科教育更加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上,技术本科教育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在课程与教学上,技术本科教育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这些特点成为技术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错位竞争的优势,也是其生存发展的立足点。
一、技术本科教育: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技术本科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可以说,它是一种时代性和地区性都较强的高等教育类型。
(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发展技术本科教育
1997年至2012年的十多年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据统计,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仅为1.8%;2008年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所占比重也上升至7.3%。同时,国民经济结构及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三产业在总体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且两者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尽管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产业内部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产业中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产业也日渐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发展。不论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人力需求,还是由于第三产业振兴而增加的岗位,其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中等技术人才已难以胜任。
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的部分城市,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已上升到专科以上层次。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龙头,地区产业结构已从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与此对应的教育层次结构的中心应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基础上,稳定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其重点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研究型和技术开发型人才。然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传统的高职高专偏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服务对象和培养层次有限,不足以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必须通过一个相应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因此,“技术本科教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二)技术创新驱动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发达国家以及部分跨国公司依靠科技优势,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垄断高端市场等方式来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产品风靡世界,“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性话题。但现实却是:“中国制造”技术,特别是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0-2011)》(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储备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总排名为138个国家和地区的78位,而可用的最新技术更是排名94位。[2]
21世纪,我国将大力发展以装备工业为主的制造业,通过提高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实现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根本上改变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被动局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大量培养高层次技术型创新人才尤为重要。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压力,我们迫切需要发挥教育的力量,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来完成技术创新的使命。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本科层次技术人才为己任,恰恰满足了技术创新型国家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也是我们为何要发展技术本科的原因之一。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技术本科教育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走的还是一条“精英教育”之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高校在校生总数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但是,大学的人才培养仍然是“精英人才”模式。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日益凸显,约有20%的学生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一方面是有些不擅长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学不会相应的知识而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培养了社会并不需要如此众多的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出现了人才的结构性失业。教育模式单一和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大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技术本科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理性抉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高等教育的格局也进行了大调整,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应势而生。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地方高职高专院校重组、合并、升格而来,它们的前身有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办学传统。与国内老牌本科大学相比,它们不但具有本科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区域位置偏等先天不足,而且受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管理模式、教学水平、办学传统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型人才。因此,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纷纷从自身条件出发,与老牌本科院校“错位经营”,将学校定位于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实施“技术本科教育”,我们将这类新建本科院校称之为“技术本科院校”。
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技术本科院校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第一,技术本科院校在升格前已有多年甚至几十年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经验,这使得它们在教学观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验基地、就业渠道等方面具有举办技术本科教育的优势;而老牌本科院校在这些方面则很难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第二,技术本科院校根植地方,在为地方培养技术型人才和产学研合作上有明显“地利”优势;而老牌本科院校大多数分布于大中城市,与地方接触不多,很难迎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第三,相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说,技术本科院校在分类定位、历史沿革、校际特色等方面均表现出其专业的“外适性”特点,培养目标定位于地方经济发展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具有延展性和适应性。这样的目标定位既可以避免与研究型大学、老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竞争,又可以弥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的缺失。
但是,技术本科院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本科办学历史短,新建的技术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老牌大学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出于对风险的规避和对效率的追求,这些学校往往模仿或追随“先行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盲目性、攀比性、趋同性’问题”[3]。
那么,如何解决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问题呢?在明晰了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之后,我们需要挖掘代表技术本科教育个性特征的两大核心——本土立场和实践取向。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技术本科教育”是技术本科院校区别于传统本科院校以及特色发展的关键。
二、技术本科教育的本土立场
“本土立场”在此包括两方面的意蕴:一是就地缘性的角度而言,指技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根植地方、服务地方,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学校各项工作,并力图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就价值取向而言,指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有原创意识和自主意识,从仰视传统本科教育的姿态中解放出来,挖掘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开创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之路。
技术本科教育为什么要在发展中秉持本土立场?这根源于此类教育的发展动因和发展定位。技术本科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地方经济、地方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必须根植地方又服务地方。那么,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怎样秉持本土立场呢?我们认为本土立场和本土意识应该贯穿在技术本科院校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落后、偏安一方的地方意识,而是在开放、交流、与实践结合的意识中显示出自己鲜明的主体立场。
(一)在办学定位中渗透本土意识
技术本科产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加快内涵与外延建设以利于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由层次提升向内涵发展转型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学校在考察已有办学传统以及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与其他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应用型定位。这一定位在办学目标、办学类型、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本科院校不同,其中渗透着本土立场和本土意识,也体现了技术本科院校在主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处境和前景的权衡。
立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主动思考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激活技术本科院校活力的根本所在。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地方性”和“高职高专性”是这类院校的显著特点,它们在满足当地生产和发展需要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办学优势,这也是它们能够发展的社会基础。技术本科院校假若背离了这些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不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定位和发展,在当前高校数量激增的大背景之下,则很难保证其在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所以,在办学定位和办学过程中始终持有本土意识是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关键。
(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技术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它承担着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他们的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甚至综合素质都相对弱一些。”[3]然而,技术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类型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性。从知识结构来说,技术本科面向行业设置专业,其知识结构应具有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特征。二是应用性。从能力结构来说,技术本科人才应该具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三是社会性。从素质结构来说,技术本科人才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
由于技术本科院校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和行业依附性,其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技术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本科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并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建设学科、设置专业,不断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三、技术本科教育的实践取向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加突出人才智能的“应用”特征,这类人才能“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5]。技术本科教育在培养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应用”既是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也是技术本科教育办学的立足点,它内在规定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践导向和职业导向。不论是从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来看,还是从人才培养定位、发展目标定位来看,技术本科教育都表现出关怀实践的特性。可以说,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性是技术本科教育的精髓,它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并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一)实践取向的专业及课程设置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是技术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专业及课程设置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行业结构调整为专业及课程设置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技术本科院校也逐渐认识到形成与本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是其发展的生命力。
第一,技术本科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看,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的不同;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能力结构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技术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区域和行业需求,既要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又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第二,技术本科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要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为了满足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和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紧随工业发展步伐组建“实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的强调行业适用性和较强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活动模块组合。在遵循学科和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基础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业和企业界不断变动的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灵活性专业。[5]
第三,技术本科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性。技术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以学科为依托,还须以社会行业的科技发展为立足点,既要考虑学科基础,更要适应社会用人需要,并以此确定专业培养模式、适应范围、培养层次与规格等,再按专业培养要求,选择专业的主干学科,设置课程。[6]因此,在设置专业和课程时,学校要深入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增设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构建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应用性课程体系。
(二)实践取向的教学设计
与传统本科教育相比,技术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研开发能力不作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它强调实践性、参与性与体验性等非认知性目标,而不是认知性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技术本科教育“十分关注实践、实验、实习、训练、证书培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其内容要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要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而不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逻辑与前沿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7];在教学方法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案例式、实验、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的综合运用。
作为技术本科教育的载体,技术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适应行业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8]。本着这一思路,不少学校做出了实践取向的教学设计,有的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缩短学生所学与企业所用的距离;有的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让企业直接参与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实施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有的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与工作实际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实验环境;有的加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重视项目教学、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践的结合。
(三)实践取向的科研定位
科研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技术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技术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其性质、内容、对象、方法、要求、目的、
意义都与学术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不同。技术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开发研究,较少关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是围绕着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的。技术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既是一种学术型的产业活动,又是一种产业性的学术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其实是创新的过程,是生产要素重新分配组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科院校与企业双方以技术创新为目标开展教育与科研合作,促进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四)实践取向的师资建设
从事技术本科教育的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水平等素质外,还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应用性素质。但是,目前担任技术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都是在研究型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其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的教师并不能完全胜任技术本科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类学校需要培养一支熟悉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结构型”师资队伍。
“双结构型”教师概念是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适应以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念而提出来的。有学者将“双结构型”教师概括为“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教师要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教师既能从事文化课或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教学;“三能”是指教师具有全面的能力素质,能进行专业理论课或文化课的教育教学、能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指导、能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四证”是指“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合格的学历证书、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继续教育证书等。不论是哪种理解,技术本科院校所需的“双结构型”教师要求都蕴含着实践取向。
目前,许多技术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双结构型”教师的重要性,依托实践培养教师或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作兼职教师成为它们建设师资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安排教师到相应行业、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操作性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经营管理专家、创业投资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种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资源培养“双结构型”师资队伍的做法形成了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它为学校塑造了一支能适应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同时,这支师资队伍又会为企业和行业培养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45.
[2]刘晓保,夏建国.技术学科:一种客观存在的知识体系[J].职教论坛,2011(10):48—52.
[3]袁兴国.建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估考核标准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38—40.
[4]甄国红.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72—174.
[5]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6]姜煜林.外适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特点之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7):78—82.
[7]牛金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2—135.
[8]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看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要求”的人还看: